第2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不要驚慌,保護費將軍!!”

  如夢初醒的衛兵們紛紛拿起武器,朝費褘和郭循二人撲過去。他們驚訝地發現,有四名姜維將軍的親兵比他們的速度還要快,他們手持大刀已經將郭循圍了起來。

  郭循平靜地轉過臉去,望了望貴賓席的姜維,點了點頭。姜維面無表情地做了個手勢,四名親兵立刻大吼一聲:“為費將軍報仇,不要放過刺客!”手起刀落,將毫不反抗的郭循砍翻在地,剁成肉泥。

  沒人知道郭循那個時候究竟想的是什麼,除了姜維。

  這一起刺殺事件震動了蜀漢朝野,皇帝劉禪很很多官員對費褘的死痛惜不已。大家都認為這毫無疑問是偽魏的陰謀,因為郭循本來就是魏國人,而費褘實在是對人太沒有警惕心了。負責調查工作的衛將軍姜維後來上書,說郭循本來有心行刺皇帝,只是因為皇帝身邊戒備森嚴,所以才轉向費大將軍做為目標。聽到這番話,劉禪在傷心之餘,又感覺到慶幸。

  蜀漢朝廷授予了費褘諡號“敬”,意思就是合善法典,以表彰其生前的功績;然後這位不幸遇刺的大將軍遺體被風光大葬,葬禮的規格非常之高,連盟友東吳都特意派人前來弔唁。在葬禮上,衛將軍姜維代表百官致辭說:“從來沒有過一位官員象您一樣為我們帶來這麼長久的和平。”

  魏國聽到這個消息後,先是大惑不解,然後大喜過望,立刻追封郭循為長樂候,並讓他的兒子繼承了他的爵位。在這之後數月,隴西有一份上奏朝廷的公文指出:一具疑似郭循本人的屍體在西平附近被發現,屍體死亡時間似乎至少有一年以上。

  這份與官方說法相矛盾的文書沒有得到任何人的注意,因為那個時候魏國上下的注意力被另外一件事所吸引。

  邊境急報,蜀漢衛將軍姜維忽然對隴右地區發動了攻擊,其規模是自諸葛亮死後最大的一次。後諸葛亮時代的隴西攻防戰正式拉開了帷幕。

  ===========================================================A面:

  晉,太康三年。

  這一天雖然還是深秋,但冷峻的寒風早早地就縱橫於關中大地,整個洛陽籠罩在一片清冷的霧靄之中。

  在洛陽城內一間略顯簡陋的木製小屋裡,一位身穿單薄官服的人正伏案奮筆疾書,他不時挪動一下身體,以期能稍微暖和些,但手中的筆卻不停地寫著。他的身旁堆滿了文書典籍,這些東西雜亂地擺在屋子四處,仿佛是主人所擁有的唯一財產。門外掛著一塊木牌,上面寫著“著作郎 陳壽”

  門忽然響了,然後一位身著大袖寬衫,頭戴白幅巾的中年人走進屋子來。他看看仍舊沉迷於書寫的年輕人,笑了笑,走到他背後拍拍肩膀,說道:

  “承祚,竟然入迷到了這地步啊。”

  年輕人這才覺察到他的到來,連忙擱下筆,轉過身去低頭行禮。

  “張華大人,失禮了……”

  “呵呵,不妨,我這次來,是想看看你的進度如何了。”

  “哦,承蒙大人襄助,魏書已經全部寫就了,現在正在撰寫蜀書的部分。”

  “現在在寫的是誰?”張華饒有興趣地拿起憑几上的紙張,慢慢念道:“……而亮違眾拔謖,統大眾在前,與魏將張郃戰於街亭,為張郃所破,士卒離散。亮進無所據,退軍還漢中……”

  “哦,是馬謖的傳嗎?”

  “是的,這是附在他哥哥馬良傳後的。”陳壽立在一旁,畢恭畢敬地回答。

  “馬謖啊……”張華似乎想到了什麼,轉頭問陳壽,“我記得令尊曾經也是馬謖部下吧?”

  “正是,先父當時也參加了街亭之戰,任參軍,因為戰敗而被馬謖株連,受過髡刑。”

  張華“唔”了一聲,似是很惋惜地抖動了一下手裡的紙:“可惜啊,這寫的稍嫌簡略了點,如果令尊還健在的話,相信還能補充更多的細節。”

  “先父也曾經跟我提過街亭之事,他說若我真的有幸出任史官,他就將他所知道的街亭告訴我。不過很可惜,他已經過世了,那時候我還不是著作郎。”

  陳壽說的很平靜,張華知道他這個人就是這樣子,和他的文筆一樣簡約,而且不動聲色。

  “不過……”陳壽又象是想起來了什麼,“家兄陳德倒也聽過一些傳聞……可惜他在安漢老家,不及詢問了。”

  張華點點頭,對這件事也不十分放在心上,他把稿紙放回到憑几上,笑著說:

  “好了,我也不打擾你了,繼續吧。以後這《晉書》恐怕也是要你來寫呢,呵呵。”

  然後他和陳壽拜別,推門離去。陳壽送走了張華之後,坐回到憑几前,撫平紙張,呵了呵有些凍硬的筆尖,繼續寫道:

  “……亮進無所據,退軍還漢中。謖下獄物故,亮為之流涕,良死時年三十六,謖年三十九。”

  寫到這裡,他忽然心有所感,不由得轉頭看了看窗外陰霾的天空;不知為什麼,整個人陷入了一種奇妙的沉思。

  附:史證考略

  關於街亭

  街亭之戰發生於蜀漢建興六年、曹魏太和二年、公元228年;戰役的大背景是諸葛亮第一次北伐中原。

  當時蜀漢的戰略是以趙雲、鄧芝的佯攻部隊在斜谷吸引住曹真軍團,而蜀軍的主力則在諸葛亮親自指揮下從祁山一線向魏國軍事力量薄弱的隴西地帶展開突襲,以此達到聲東擊西、出其不意的效果,力求在魏國做出反應之前占領整個隴西地帶。

  從地圖上來看,東西走向的秦嶺和南北走向的隴山(今六盤山)形成一個倒立的“丁”字,將隴西、漢中與關中三個地區彼此分割開來。隔離在魏國關中地區與隴西地區之間的是隴山山脈,如果曹魏要從關中對隴右派出增援,勢必要經過位於隴山中段的略陽,也就是街亭的所在地。從蜀軍的角度說,也必須要控制住街亭,才能確保魏軍增援部隊無法及時進入隴西戰場,從而爭取到時間清除掉魏軍在隴西的勢力。

  《漢書·揚雄解嘲》云:“響若坻頹。應劭曰:天水有大坂,名隴山,其旁有崩落者,聲聞數百里,故曰坻頹。又曰:其坂九回,上者七日乃越,上有清水四注。稱隴山其坂九回,上者七日乃過,上有清水四注而下。”足見隴山之險峻,以三國時代的技術能力,大兵團不可能直接翻越,而只能取道街亭,反證街亭位置之重要。

  蜀軍對街亭給予了足夠的關注。自諸葛亮祁山進入戰場後,就將整個兵團分成了三部分:魏延、吳壹負責攻打上邽、冀城、西縣,其任務是儘快平定隴西;馬謖、王平、高詳則被派往街亭,以防備魏軍的增援部隊威脅蜀軍側翼;諸葛亮則做為戰略總預備隊駐屯在西城附近。

  任命馬謖為阻援軍團的統帥,這個人事決策在當時引起來很大的爭議。《三國志·蜀書·馬謖傳》里記“時有宿將魏延、吳壹等,論者皆言以為宜令為先鋒,而亮違眾拔謖,統大眾在前”,說明諸葛亮有意提拔這位親信,希望馬謖能借用此次機會獲得實戰功績。但是可以想像,一線將領們對於這樣一位空降而來的指揮官必然是會心懷不滿的。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