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1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我又感激又擔憂:“我是個罪人,姐姐這樣來看我,若被人知道了,恐怕不好。”

  啟春道:“看望閨中知己,是極尋常的事情。被人知道又怎樣?還能殺了我不成?”說著看了看窗下的詩和小屋裡的器具什物,抿嘴笑道,“況且,這兒哪裡腌臢了?分明是躲清靜的地方。”又沉聲道,“你不知道,外面已經翻了天了。”

  我將杯盞在滾水中盪過,緩緩往杯中注茶:“皇后崩逝,自然是翻了天。”

  啟春道:“人終有一死,這不算翻天。”

  我奉了茶,收拾起散亂的書籍和紙張,搖頭道:“姐姐的話,我不明白。”

  啟春回頭看了看窗外,放下茶盞,攜了我的手同坐在干糙褥子上,悄聲道:“今天聖上下旨,說皇后‘殘暴專制,災眚兆庶’‘無容愛之心,致聖裔殞喪’‘長齎陰志,窺伺聖宮’‘縱宗族無行,逞一己私慾’。築陵一畢,以貴妃禮下葬,諡曰夷思。”

  心如止水,卻抑制不住暗思洶湧。有平展如春光的驚喜,也有肆虐如暴雪的駭然。他哀哭多日,終是尋了一個口實,再不用粉飾陸家的衰落。我默然良久,嘆道:“山中才七日,人間已千年。”

  啟春道:“失禮亂基曰夷,追悔前愆曰思,雖然沒有明言廢后,禮制卻用貴妃的。我竟不知道天子已然厭惡皇后、厭惡陸家到如此地步。不過,這對你倒是好事。想來你就快被放出去了。”

  我忙道:“姐姐慎言。”

  啟春道:“我並非幸災樂禍,不過想到你能早日出去,我就忍不住高興。不過,詔書上的四條罪名,‘無容愛之心,致聖裔殞喪’,大約是說當年愨惠皇太子和公主們溺斃金沙池之事。但這是舞陽君所為,難道陛下竟懷疑皇后麼?再者,‘縱宗族無行,逞一己私慾’,大約是說陸將軍和廢舞陽君行惡,陸皇后隱而不言。其餘兩條罪行,我卻不能明白。陸皇后在閨中之時,我便識得她。她入宮後,我也偶爾向她請安。她一向安分隨時,溫和沉靜,這‘殘暴專制,災眚兆庶’‘長齎陰志,窺伺聖宮’是從何而來?我不能明白。”

  我搖頭道:“姐姐不明白,我也不明白。”

  啟春皺了皺眉,側頭斜我一眼,“你在宮裡這麼些年,能破懸案,豈能不明白皇后哪裡得罪了聖上?連我你也要瞞著麼?還不好生說給我聽!”

  我忙將食指比在唇上道:“姐姐小聲些。”說罷伏在她耳邊悄聲道,“殘暴專制,大約說的是當年封司政獲罪流放的事情。至於窺伺聖宮……姐姐當能猜到才是”

  啟春倒吸一口涼氣:“難道是說皇后生前在駕側安插耳目?”

  我斜倚在高高的棉被上,垂目把玩著衣帶:“大約是這樣吧。”

  啟春定定地看著我,忽然搖頭道:“不。封司政被流放已經是御駕親征回朝以後的事情,是聖上的意思,與皇后什麼相干?”

  我冷冷一笑,道:“姐姐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啟春叉手道:“願聞其詳。”

  “封司政當年不過是個糧倉小吏,三十餘年來,積功而成司政。那幾年朝廷征北燕,到處都在用錢,若不是封司政調度得當,哪裡能成事?”見她頗有醒悟之意,我又拖長了聲音道,“其中關竅,姐姐自去思想。”

  啟春合目長思,神色在漸濃的水汽中變幻不定。忽而睜開雙眼,眸中有瞭然的清亮:“我記得當年皇后甫一監國,便撤換了言官之首。新任的蘇司納上任不過半年,幾個言官就聯名彈劾封司政。後來御史台查明了封司政不少罪證。再後來,陛下回朝——箭在弦上不得不發!既然已有罪證,陛下也不能護短。難道……那幾個言官上書,是皇后暗中諷喻?”

  我淡淡一笑:“說來也巧,那封彈劾封司政的奏疏我是看過的,其中有廢舞陽君之子吳省德的名字。”

  啟春先是一驚,隨即若有所思:“不。若是皇后授意,怎會讓長姐之子聯署?這樣不是授人以柄麼?皇后不會如此不通。”

  我笑道:“好姐姐,我只問你,倘若當時你是蘇司納,你會怎麼做?”

  啟春一瞬不瞬地望著我:“我若是蘇司納,承皇后暗諷彈劾天子喜愛的封司政,也要將皇后的至親吳省德帶上。若來日天子降罪,便全是皇后的錯。是這樣麼?”不待我回答,她又道,“不。封司政的妻、子所犯殺人瀆職之罪,是清清楚楚、不容置疑的。即便真是皇后暗中授意,也並無過錯,聖上沒有理由怪罪皇后。”

  我抬眼一瞥,復又垂眸不語。啟春一怔,痛心長嘆:“難道因為深受天子器重,就能有罪不罰麼?”

  我握住她顫抖的指尖,沉靜道:“姐姐忘記十八年前玄武門之變後,天子是如何處置廢驍王黨的麼?初時只殺首惡,十數年後才屠戮殆盡。”除卻這個,我自然不能忘記皇后駕崩那夜華陽公主對我說過的兩件政事。只是這是省中密語,不能隨意向啟春吐露。

  啟春道:“不是不罰,只是時候未到。是不是?”

  我趕一趕眼前的霧氣,笑意幽微:“姐姐聰慧。”

  啟春又道:“皇后先是提拔了自己喜愛的蘇司納,又命人彈劾了自己厭惡的封司政。雖然蘇司納素有清譽,封司政劣跡斑斑,在天子看來,仍舊難逃專制之嫌。那‘災眚兆庶’又是何意?”

  我冷笑道:“我若記得不錯,當年皇后身為貴妃初入御書房輔政之時,天降大雨,殿前有虹。封后監國之初,內史上書‘咸平十三年春,京師久陰不雨,柱下陰濕生虺……’也許內史實錄上還記了別的災異,就不得而知了。”

  啟春道:“霓虹、蛇虺、陰雨,都是女子專政、權移臣隸的不祥之兆,果然是‘災眚兆庶’。歷來只憑災異,罷官免相的也為數不少。”頓了一頓,嘆息道,“我從前只以為,天子因陸將軍和舞陽君之事遷怒和懷疑皇后,卻不想還有此一層因由。”

  我的口氣中竟有一絲痛惜之意:“皇后乃帝師之後,幼承庭訓,知書識禮。不但有才識,更有匡弼聖朝、盪清宇內的抱負,所以才趁監國之機,一抒己志。可惜……”

  啟春接口道:“可惜耽於夫妻之情,忘記了君臣之分。”又嘆息道,“皇后監國時日甚短,若不滿她專制,便不准她干政也就是了,又何須如此……”

  我嘆道:“皇后只顧逞志,監護不力,致愨惠皇太子枉死。廢舞陽君和陸將軍恣縱不法……是了,還有慎妃之死。樁樁件件,一分兩分,合起來便是十分了。”

  啟春沉吟道:“慎妃之死……莫非陛下懷疑皇后逼死慎妃,欲收養弘陽郡王為嗣麼?”見我不答,又道,“皇后體不自安,所以在聖躬側安插耳目,倒也合情合理。”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