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2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康熙還是知道這個人的,所以勉強信了胤禛的這番說辭。

  說不得真的是他的側福晉愛吃,這才歪打正著讓鄒師傅研究出來了。

  不過康熙看胤禛的眼神變得審視起來,這怕是想借著這個機會讓那關氏沾點功勞,贏得自己的好感?

  胤禛本來是實話實說,害怕以後查出來有撒謊的成分,到時候不好自圓其說,這樣半真半假正好,沒想到康熙卻誤會了。

  康熙有翻了翻手裡的東西,看到上面的計劃不由感慨的說道:

  “招商,加盟這點子新穎!”

  這是利用鹽商這一塊,想到的辦法吧,倒是能舉一反三用到這些地方!

  那加盟的法子雖然看起來刁鑽,顯得有些霸王,但是看完全部的計劃,聽了胤禛的說辭康熙竟然覺得是可行的。

  難道是因為國庫缺錢自己也跟著墮落了,先是默認胤禛不要臉的受賄,現在竟然也有意動了?

  不行,皇家人沾商像什麼話?

  胤禛看著皇阿瑪臉上閃過的一絲猶豫的表情,立馬扯出了胤禟。

  當時胤禟可是當著好些個兄弟和皇阿瑪的面耍賴說想做生意,當皇商來著。

  有了胤禟的開頭,不能拒絕自己的提議吧?畢竟他也看到了那猶豫的神情,此番因該是能成的。

  “這也是九弟想要合作兒子才想到的,這火鍋的方子既然兒子側福晉出了腦子,兒子不方便出面便讓她娘家開了個鋪面,一年下來收入可觀。”

  “九弟很有做生意的天賦,想要做大,兒子就想到索性那就往更大的地方做,這一半的收入歸入國庫。”

  “你就甘心看著那麼多的銀子不眼紅?”

  一半?這是說所有的收入的一半?康熙心動了。

  “兒子從不缺錢,皇阿瑪給與了兒子一切,這些銀子本就是錦上添花。”

  “若是這些銀子充入國庫能夠起到作用,能夠用到刀口上那才是最重要的。”

  胤禛立馬說道,這時候就要大義凜然,說到皇阿瑪心坎兒上。

  “你這番可還有什麼原因?”

  康熙看著胤禛說的義正言辭,本來板著的臉搖了搖頭合上手裡的東西放到桌上,笑著問道。

  胤禛是個什麼樣的人,從前從來沒有這樣的想法,苗頭。

  單單說為了幫國庫賺錢,康熙只信了五分。

  就如胤禛當時受賄一樣,表面是想讓貪官破財,實則是收集證據控制這些人。

  然後抓.住這些人的把柄,更好的控制這些人的利慾心。

  胤禛一直是很認真的一個孩子,這些年跟著太子認真做事,自己出門也能獨當一面。

  揚州一案金蟬脫殼,五台山密道裡面的東西也是胤禛移花接木設法運回京城。

  還有其它大大小小的事,無一不在說明胤禛是個辦事認真,有能力的人。

  胤禛聽到皇阿瑪這樣問,定了定神把在腦子裡過了很多遍的話說了出來。

  “兒子是覺得商人的身份實在是太低了,所謂士農工商,但是不可否認沒有商人帶動不了經濟發展。”

  “之前的揚州鹽商被剝削的太過,兒子覺著這商人身份雖低,可他們也是有能力的。”

  “即便不能作為父母官給百姓安居樂業,也能為國家做出貢獻的。”

  “朝廷如果能明面上支持的話,國家必然會慢慢富裕起來!”

  有了朝廷的支持,商人所賺的銀錢就不會只局限在大清,胤禛是想開海外貿易。

  賺洋人的錢,中國的絲綢,茶葉在西洋地段很吃香。

  洋人換回去的東西在他們當地是翻幾倍轉手出去的,這利潤就是那些洋人自己都眼紅。

  如果是他們自己直接接洽當地人,那麼賺了他國的銀錢,富裕了自己的國家不是很好嗎?

  當然不單單是賺錢這麼簡單,還有洋人先進的技術是關鍵。

  “洋人的東西兒子一直覺得很不錯,這些是可以利用商人引進促進發展的。”

  商人不能科考,即便有能力也沒處可使,海禁在二十三年是解除了,允許外國商船活動,也允許國人出海。

  但是,朝廷卻不放心對西洋等國存有戒心,命地方官在沿海各地曾設炮台,對海上貿易也有所限制,所以並不能真正帶動海上貿易。

  這些商人若是能夠真正帶動經濟的發展,大清自然也能看到西洋人的不斷進步,然後從中引進學習才是關鍵。

  胤禛是想能夠真正的開海禁,帶動經濟,讓康熙看到西洋人他們在不斷的進步,不要固步自封。

  第221章 明著埋坑

  還有個問題, 胤禛看到的鴉片戰爭, 在現在並沒有大幅度的出現,是因為海禁有原因。

  這時候如果能夠解除海禁, 這些東西自然會大規模的出現。

  然後再意識到鴉片的危害,找足證據提前解決這個問題。

  自然就能避免後代那時候鴉片戰爭的爆發, 便沒有割地賠款的《南京條約》了。

  總之,開海禁才是胤禛的主要目的。

  “你的意思是徹底開海禁?”

  康熙聽到胤禛說到這裡立馬明白了他的意思, 皺著眉反問道。

  “兒子是覺得我們應該看向世界,學習西方人的先進技術,也可以相互交流。”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