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聲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一九五六年的春天來了,寒風瑟瑟。母親就在正月的隆隆炮火聲中離開了人世,我從來沒有想過她會這樣不言不語的離開了我。她怎麼能放下這一切呢?可是,母親素來是一個冷靜而寧和的人。你不曉得她經歷了多少風霜雨雪,也就不能明白她練就了怎樣的心氣不紊、恬淡自適。年近三十的我,也只領會到了三四分。但這三四分,已足夠我堅定而堅強的走下去,穿越禁錮我的牢籠,笑著去看明天初起的太陽。

  不久,大嫂和我商量,想帶著芸兒離開上海;蘇曼芝看護著文沁的孩子,也打算一同離開。她們的內在之意是想給我自由,而不再「拖累」我的未來,我自然明白。終究勸不住,只好聽從其意見。於是,想法打通了滬上的官方關係——畢竟,文澍留下的部屬要重點「看護」的是我,不是我的家人和朋友。最後,終於幫助他們輾轉到了香港——此後他們便一直定居在那裡。

  我將王家公館及在兩廣的藥茶鋪子全部變賣,只保留了方雲笙在東南亞一帶的藥茶鋪子——這是他發揮經商才幹的平台,想不到已經越做越好了。估計元存勖見了,一定會甘心情願的收回他當年嘲笑方雲笙的話。可惜,元存勖再不會回來了——因為他的罪名已經被定為「通日罪」,一切關乎他的蹤跡都會被緊密追緝。他也知道這種危險,於是從此「失蹤」。有傳言說他帶著一個女人去了東南亞,或許是阿美;也有人說他一直一個人在海外漂泊,但從不輕易露面,不知躲到了何處。

  一九四九年的五月,共軍占領了上海——中國最大的城市。全國的戰局形勢已經導向**一邊,國民黨軍隊一路潰退,紛紛南逃。上海,也成了過路之所;台灣,才是他們的終結之地。

  而這一年的春天,便是我和文澍的最後一次見面。這是自回國以來,九年的戰火帶給我的唯一一件厚禮:自由。

  共黨接手大城市之後,當地富商多有被抓,罪名不知;其產業也全部充公。滬上亦是如此。但這一次,王氏的產業卻被幸運的保留了下來,連同那數百家王氏茶莊,悉數交還給了王氏後人。這是因為,王家曾經救過的梁凱——梁復的弟弟,已經成為**的一名官員。他幫助王氏作了愛國之聲明,得到了「組織」上的認可。

  而這裡的王氏後人,便是從國外回來的德元。當年大哥已經跟他說過,家族重任不可棄。他亦知道,這是他的責任,他終要擔起。

  這時的我,則回到了英倫。此前,輾轉到過香港、印尼一帶,探望了大嫂、方雲笙等人,還去美國看了許牧原,繞了半個地球,但並沒有找到任何關於元存勖的消息。我們像是被命運無情的隔絕了,曾經相併的軌道不知再次分向何方——我回到了原點,他呢?

  我不知道他在哪裡,只是向上帝禱告他還活著。

  康河邊上,風景如畫,碧波蕩漾的湖水倒映著遊人的倩影,平林雁陣間,漁歌唱晚,回味無窮。歐式的建築大多挺拔厚重,宛若雄獅,而我的小小茶樓,偎依其間,卻嬌柔如兔。這裡景致宜人,人氣很好,每天都有各式各樣的人來此遊玩、閒坐,花白鬍子的教授,年輕活潑的學生,曠放的詩人,漂泊的遊子……

  我每天的工作就是靜靜的觀賞這些過客,隨時準備分享一杯清茶,讓自己的心放空、變淡、歸真,由此,讓自己不再去想過去的心殤,多想想未來——未來也免不了有心殤,但至少還會有未知的歡悅。

  耳朵是不能屏蔽一切聲音的。這家小小的茶室里,時不時傳來各種交流、問候:有的是「來自何鄉」,「年芳幾何」,有的是「茶有幾味」「茶道為何」,等等,其中不乏許多撲向我的閒談。我並不以之為煩,反而以其為趣——人活著,已然是一件很好很珍貴的事,多說說話,動動口齒,自然也沒有什麼不好。

  一個聲音忽然在這紛紛的對話中跳出來,吹到耳邊,「小姐,可以請你跳支舞嗎?」

  又不知是什麼年輕的浪子在這裡說笑,我已經習以為常。於是,一如既往的笑了笑,搖了搖頭,說了一聲「謝謝」。

  「千金難買佳人笑——真的不可以?」

  「這是茶莊,不是——」我的話還沒說完,便兀自呆住了。這個聲音固然滄桑了許多,但那種味道,卻還是熟悉的。

  我抬起頭,顫抖的視線先瞥見了耳根下那道熟悉的傷疤,接著便看到了那雙深邃而黑亮的眼睛。

  手裡的瓷碗驀地滑落了——從小到大沒有這樣疏忽的摔落過半枚瓷器。可是這一次,卻是飄飄然的跌了下去,為了騰出一點空間,去擁抱,去撫摸,去感知。

  無論破碎還是重圓,生命之旅,不正是一絲絲剝洋蔥似的「感知」嗎?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