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頁
2006年12期《國外理論動態》上有一組關於拉丁美洲的文章編輯得很具匠心。拉丁美洲現在整體上向左轉,但掌權者分為兩種左派,一種是平民主義左派,一種是改良主義左派。美國已經無力阻止拉丁美洲左派的復興,於是打算支持"溫和的左派",壓制"激進的左派"。我看拉丁美洲的領導者們應當加強團結和彼此寬容,並爭取中國和俄國的支持,警惕被美國分化利用,最後落得薩達姆的結局。
最近發現電腦字庫里的詞彙,一般是按照出現頻率排序的。用拼音打renwu,出來的先是任務,後是人物。這說明現在任務比人物重要,這是一個重視幹活不重視人權的時代。由於我使用"人物"概率很高,依靠詞頻調整,我的詞庫里"人物"終於排到了"任務"前邊。還有如果用簡碼打zy,先出來的是"這樣"、"左右"和"中央",很後邊才出來"自由"、"尊嚴"和"左翼",這說明現在"中央"比"自由"和"尊嚴"重要,甚至"造謠"都比"自由"重要。我使勁調整了半天,結果弄巧成拙,把"早夭"給搞到前邊來了,那"中央"的嘴都笑歪啦。
OK,今天"左右"就"這樣"吧,明天再爭取"自由"和"尊嚴"吧。阿門!
《水滸傳》八大問題
新版《水滸傳》序言
為《水滸傳》冠序者,半千年來夥矣。無論李贄鍾惺金人瑞,皆一代才俊,其文璣珠錦繡,人所共欽。今有賢達再翻新版,索序於洒家。孔某後學,特一《水滸》愛好者耳,何德何能,敢於崔灝詩後舒腕續貂?輾轉思之,不若拈出《水滸》八大問題,與天下豪傑並切磋,供世間學人同斟酌,或可聊獻一愚,間道塞責也。
《水滸傳》八大問題,一曰作者,二曰版本,三曰史實,四曰主旨,五曰流別,六曰藝術,七曰影響,八曰觀念。以下不避繁瑣,挨板言之。
第一,作者問題。
《水滸》作者,主要有三說,施耐庵說,羅貫中說,施耐庵羅貫中說。
其實,諸說雖各有依據,但皆不完全準確。元明之際,長篇白話小說尚未進入文人獨立創作時期,一般皆為長期流傳演變,集體創作加工後,由一二獨具慧眼者集合大成,編纂完工。《水滸》亦不例外,其故事於民間長期流布,宋元說話講唱藝術中版本甚多,元代水滸戲亦復不少。如施耐庵(或謂即《拜月亭》作者施惠施君美)者,不過合百川為一海。其中肯定有施耐庵本人之獨創部分,但像"二八佳人體似酥,腰間仗劍斬愚夫"一類套語,分明乃萬書共享之公眾資源也。《水滸傳》之偉大,正在於它是千萬人民群眾的"獨創"聯合起來之結果。雖然施耐庵羅貫中集其大成,但此後仍有其他人繼續加入創作,例如金聖歎。集體創作雖有眾口不一紛雜矛盾諸缺點,但畢竟匯聚了數百年間的人民智慧,其渾然浩瀚的生命力是純粹個人創作難以達到的。當今武俠小說個人創作取得最高成就的金庸雖然號稱"武林盟主",其小說精心結撰,更經十載修改,幾度潤色,公認膾炙人口,獨步天下,但與《水滸傳》相比,仍覺氣魄上略遜一籌。"文革"期間曾盛行"集體創作",但那種"三結合"原則下的集體創作更多的屬於拉郎配式的"烏合"之作,不能充分發揮創作個體的才情。《水滸傳》的作者問題說明,偉大的經典藝術一方面來自長期積澱的群眾智慧,另一方面又要經過代表群眾思想情趣的高明作家來綜合熔鑄。成型之後,其他人仍然可以繼續修改。這就是"民主"與"集中"的辯證法。藝術如此,其他領域又何能外?一部壯麗的人類文明史,不就是普通民眾與聖賢英豪共同合力的傑作嗎?
正文 第32節:《水滸傳》八大問題(2)
更新時間:2007-12-4 11:08:26 本章字數:1676
第二,版本問題。
《水滸傳》版本,主要有三種,百回本,百二十回本,七十回本。另有百一十五回本,百十回本,百二十四回本、七十一回本等罕見版,倘非專業研討,不必細論。
經歷代學者多方考證,百回本為最早定本,百二十回本乃是在百回本基礎上"插增"了征田虎征王慶的故事二十回,從而湊齊了宋江集團招安後征遼、征田虎、征王慶、征方臘的"征四寇"的四大武功。一般認為所插增的二十回藝術平庸,時序乖謬,專家多予鄙夷。但普通民眾往往貪多求全,有百二十回的版本絕不買百回版。多看幾段故事多過幾天癮,雖然跟書的其他部分比確實平庸,但誰能要求一部書處處精彩?恰像誰能要求一張歌碟里每首都是妙曲。買了一台彩電另外贈送一台黑白的有啥不好?再說,征四寇部分的平庸,不也正說明了英雄一旦被招安,就喪失了精彩的生活嗎?"文革"中"評《水滸》"運動期間,中國全民再一次普及了《水滸傳》,那時大多數民眾讀的就是百二十回本,封面印的是《水滸全傳》。特別是對於那時候尚在讀小學的孔慶東之流而言,實在不覺得征田虎王慶的部分有多麼平庸惡劣,比起那些動不動兩陣對圓亂打一氣,"陣前苦鬥貔貅將、兩側呆看草木兵"的胡編亂造的戰爭文學來,覺得還是寫得很高明的。
至於七十回本,乃是金聖歎的傑作。金聖歎老師才高運蹇,乃古往今來第一鬼才。他看出《水滸》精華俱在前七十回,故而攔腰一斬,以求完璧。但他標舉的旗幟是反對招安,假託莫須有的"古本",其實書中多處做了竄改。當然,金聖歎的竄改往往對原文有點鐵成金之效。我們一般情況下反對擅自改動原文,但事實上,誰知道我們今天所讀的"原文"經過了多少番改動,就連《詩經》,我都懷疑俺家老祖宗未必不暗暗混了幾首自己的情詩進去。只要改動得好,人民就歡迎。而且改動其實也是一種創造。所以,我倒是建議喜歡《水滸傳》者,可以先讀百二十回本,再讀百回本,再讀七十回本,一定大有收穫。特別是,讀七十回本伴隨著金聖歎的評點,讀百回本伴隨著李卓吾的評點,等於在跟最好的《水滸》專家同讀水滸,免費雇一院士級的梁山泊導遊,其樂何如也。
第三,史實問題。
"傳"是一種歷史文體,名曰"傳"者,當有所本。《水滸傳》被金聖歎等贊為可與《戰國策》、《史記》同不朽的宇宙傑作,其史實究竟如何,歷來為學者興趣關注點。
《宋史》之侯蒙傳、張叔夜傳等載有宋江三十六人作亂事,但規模顯然不大,很快被張叔夜平定。其實整個北宋時期,都沒有規模太大的農民起義,不論王小波李順還是方臘,前跟唐朝的黃巢比,後跟元朝的朱元璋比,都是小巫見大巫。所以《水滸傳》只是借了宋江等人現成名字,踵事增華,誇大其威,擴展其勢。而梁山泊"八百里"的規模和浩大的水軍、激烈的水戰,則不免令人想到南宋的洞庭湖一帶的鐘相楊麼起義,甚至想到朱元璋的洞庭湖大戰。而《水滸傳》中的地理錯誤也明顯比《三國演義》要多,山東山西都搞不清。其實在山東的梁山地區根本沒有發生過宋江起義,也沒有另外的大規模起義,只有一些小規模的盜賊(參見《宋史》之蒲宗孟傳、許幾傳、任諒傳)。不過,梁山卻因《水滸》一書名聲大震。而歷史上三十六人橫行的"河朔"、"京東"卻跟宋江漸漸斷了關係。可見,《水滸傳》是有一定的史實根據,但在演化過程中,超越了歷史之真實,做強做大了文學之真實。前人謂《三國演義》是"七虛三實",我看《水滸傳》連"九虛一實"也達不到。因此,雖然名曰"傳",但早已擺脫了"史"。敘事者自由地塑造人物,表達情感,不存在《三國演義》里"欲顯劉備之長厚而似偽,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魯迅《中國小說史略》)的弊端,在塑造人物方面達到了空前的境界,謂之"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恰如其分也。所以,讀者不要再去山東梁山尋覓歷史上的武松林沖魯智深,而應在心裡銘記他們的形象。史實問題,交給學者們去爬梳清理可也。無論文學還是歷史,誰也不能保證其純粹的真實性。藝術作品只要忠實於人民的利益,就會是永恆的。
最近發現電腦字庫里的詞彙,一般是按照出現頻率排序的。用拼音打renwu,出來的先是任務,後是人物。這說明現在任務比人物重要,這是一個重視幹活不重視人權的時代。由於我使用"人物"概率很高,依靠詞頻調整,我的詞庫里"人物"終於排到了"任務"前邊。還有如果用簡碼打zy,先出來的是"這樣"、"左右"和"中央",很後邊才出來"自由"、"尊嚴"和"左翼",這說明現在"中央"比"自由"和"尊嚴"重要,甚至"造謠"都比"自由"重要。我使勁調整了半天,結果弄巧成拙,把"早夭"給搞到前邊來了,那"中央"的嘴都笑歪啦。
OK,今天"左右"就"這樣"吧,明天再爭取"自由"和"尊嚴"吧。阿門!
《水滸傳》八大問題
新版《水滸傳》序言
為《水滸傳》冠序者,半千年來夥矣。無論李贄鍾惺金人瑞,皆一代才俊,其文璣珠錦繡,人所共欽。今有賢達再翻新版,索序於洒家。孔某後學,特一《水滸》愛好者耳,何德何能,敢於崔灝詩後舒腕續貂?輾轉思之,不若拈出《水滸》八大問題,與天下豪傑並切磋,供世間學人同斟酌,或可聊獻一愚,間道塞責也。
《水滸傳》八大問題,一曰作者,二曰版本,三曰史實,四曰主旨,五曰流別,六曰藝術,七曰影響,八曰觀念。以下不避繁瑣,挨板言之。
第一,作者問題。
《水滸》作者,主要有三說,施耐庵說,羅貫中說,施耐庵羅貫中說。
其實,諸說雖各有依據,但皆不完全準確。元明之際,長篇白話小說尚未進入文人獨立創作時期,一般皆為長期流傳演變,集體創作加工後,由一二獨具慧眼者集合大成,編纂完工。《水滸》亦不例外,其故事於民間長期流布,宋元說話講唱藝術中版本甚多,元代水滸戲亦復不少。如施耐庵(或謂即《拜月亭》作者施惠施君美)者,不過合百川為一海。其中肯定有施耐庵本人之獨創部分,但像"二八佳人體似酥,腰間仗劍斬愚夫"一類套語,分明乃萬書共享之公眾資源也。《水滸傳》之偉大,正在於它是千萬人民群眾的"獨創"聯合起來之結果。雖然施耐庵羅貫中集其大成,但此後仍有其他人繼續加入創作,例如金聖歎。集體創作雖有眾口不一紛雜矛盾諸缺點,但畢竟匯聚了數百年間的人民智慧,其渾然浩瀚的生命力是純粹個人創作難以達到的。當今武俠小說個人創作取得最高成就的金庸雖然號稱"武林盟主",其小說精心結撰,更經十載修改,幾度潤色,公認膾炙人口,獨步天下,但與《水滸傳》相比,仍覺氣魄上略遜一籌。"文革"期間曾盛行"集體創作",但那種"三結合"原則下的集體創作更多的屬於拉郎配式的"烏合"之作,不能充分發揮創作個體的才情。《水滸傳》的作者問題說明,偉大的經典藝術一方面來自長期積澱的群眾智慧,另一方面又要經過代表群眾思想情趣的高明作家來綜合熔鑄。成型之後,其他人仍然可以繼續修改。這就是"民主"與"集中"的辯證法。藝術如此,其他領域又何能外?一部壯麗的人類文明史,不就是普通民眾與聖賢英豪共同合力的傑作嗎?
正文 第32節:《水滸傳》八大問題(2)
更新時間:2007-12-4 11:08:26 本章字數:1676
第二,版本問題。
《水滸傳》版本,主要有三種,百回本,百二十回本,七十回本。另有百一十五回本,百十回本,百二十四回本、七十一回本等罕見版,倘非專業研討,不必細論。
經歷代學者多方考證,百回本為最早定本,百二十回本乃是在百回本基礎上"插增"了征田虎征王慶的故事二十回,從而湊齊了宋江集團招安後征遼、征田虎、征王慶、征方臘的"征四寇"的四大武功。一般認為所插增的二十回藝術平庸,時序乖謬,專家多予鄙夷。但普通民眾往往貪多求全,有百二十回的版本絕不買百回版。多看幾段故事多過幾天癮,雖然跟書的其他部分比確實平庸,但誰能要求一部書處處精彩?恰像誰能要求一張歌碟里每首都是妙曲。買了一台彩電另外贈送一台黑白的有啥不好?再說,征四寇部分的平庸,不也正說明了英雄一旦被招安,就喪失了精彩的生活嗎?"文革"中"評《水滸》"運動期間,中國全民再一次普及了《水滸傳》,那時大多數民眾讀的就是百二十回本,封面印的是《水滸全傳》。特別是對於那時候尚在讀小學的孔慶東之流而言,實在不覺得征田虎王慶的部分有多麼平庸惡劣,比起那些動不動兩陣對圓亂打一氣,"陣前苦鬥貔貅將、兩側呆看草木兵"的胡編亂造的戰爭文學來,覺得還是寫得很高明的。
至於七十回本,乃是金聖歎的傑作。金聖歎老師才高運蹇,乃古往今來第一鬼才。他看出《水滸》精華俱在前七十回,故而攔腰一斬,以求完璧。但他標舉的旗幟是反對招安,假託莫須有的"古本",其實書中多處做了竄改。當然,金聖歎的竄改往往對原文有點鐵成金之效。我們一般情況下反對擅自改動原文,但事實上,誰知道我們今天所讀的"原文"經過了多少番改動,就連《詩經》,我都懷疑俺家老祖宗未必不暗暗混了幾首自己的情詩進去。只要改動得好,人民就歡迎。而且改動其實也是一種創造。所以,我倒是建議喜歡《水滸傳》者,可以先讀百二十回本,再讀百回本,再讀七十回本,一定大有收穫。特別是,讀七十回本伴隨著金聖歎的評點,讀百回本伴隨著李卓吾的評點,等於在跟最好的《水滸》專家同讀水滸,免費雇一院士級的梁山泊導遊,其樂何如也。
第三,史實問題。
"傳"是一種歷史文體,名曰"傳"者,當有所本。《水滸傳》被金聖歎等贊為可與《戰國策》、《史記》同不朽的宇宙傑作,其史實究竟如何,歷來為學者興趣關注點。
《宋史》之侯蒙傳、張叔夜傳等載有宋江三十六人作亂事,但規模顯然不大,很快被張叔夜平定。其實整個北宋時期,都沒有規模太大的農民起義,不論王小波李順還是方臘,前跟唐朝的黃巢比,後跟元朝的朱元璋比,都是小巫見大巫。所以《水滸傳》只是借了宋江等人現成名字,踵事增華,誇大其威,擴展其勢。而梁山泊"八百里"的規模和浩大的水軍、激烈的水戰,則不免令人想到南宋的洞庭湖一帶的鐘相楊麼起義,甚至想到朱元璋的洞庭湖大戰。而《水滸傳》中的地理錯誤也明顯比《三國演義》要多,山東山西都搞不清。其實在山東的梁山地區根本沒有發生過宋江起義,也沒有另外的大規模起義,只有一些小規模的盜賊(參見《宋史》之蒲宗孟傳、許幾傳、任諒傳)。不過,梁山卻因《水滸》一書名聲大震。而歷史上三十六人橫行的"河朔"、"京東"卻跟宋江漸漸斷了關係。可見,《水滸傳》是有一定的史實根據,但在演化過程中,超越了歷史之真實,做強做大了文學之真實。前人謂《三國演義》是"七虛三實",我看《水滸傳》連"九虛一實"也達不到。因此,雖然名曰"傳",但早已擺脫了"史"。敘事者自由地塑造人物,表達情感,不存在《三國演義》里"欲顯劉備之長厚而似偽,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魯迅《中國小說史略》)的弊端,在塑造人物方面達到了空前的境界,謂之"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恰如其分也。所以,讀者不要再去山東梁山尋覓歷史上的武松林沖魯智深,而應在心裡銘記他們的形象。史實問題,交給學者們去爬梳清理可也。無論文學還是歷史,誰也不能保證其純粹的真實性。藝術作品只要忠實於人民的利益,就會是永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