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其實我本人也是不太願意“拋頭露面”的,但是由於拒絕的“功夫”比較低下,所以不小心經常被拉上“賊船”。我希望以後能夠有水平更高的人取代我。 [15:17][若耶]:去聽法制講座前,留幾個問題,第一:孔教授好:同事們和我都喜歡看你寫的文章,這兩天一直都非常熱烈的討論,引用您幽默詼諧的語言相互說笑。讓我們的工作和生活很開心。

  您在北大情書中寫到:還是魯迅說得好,要少讀甚至不讀中國書。其實讀書本身就是錯誤,讀書人就是精神病人的代名詞。

  請問您對中國目前的書有什麼看法,對我們這一代有什麼影響嗎?如果說魯迅時期讀中國書害人至深,誤人子弟,讀書本身是錯誤,那麼現代的社會的“中國書”是否能給我們帶來好的高質量的精神糧食。 [15:19][孔慶東]:我們今天的時代與魯迅所生活的時代,既有一致之處,也有發生了翻天覆地變化的地方。魯迅的時代,中國人最急需的是接受以西方文化為代表的“外來”文化。所以魯迅用比較偏激的話語形式,提出要少讀甚至不讀“中國書”。因為在魯迅說這句話的同時,大多數當時的中國學者,是開出了一長串又一長串中國古代典籍的書目,魯迅的這些話,在那些鋪天蓋地的書目中是“空谷足音”。但是今天在讀書問題上,中國已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我們青少年基本上是不讀“四書五經”了,從小就是看日本、韓國的漫畫,今天恐怕需要另外一種“空谷足音”。所以,今天的讀書態度應該是“兼容並蓄,打通中西”。 [15:20][香巴拉的鷹]:請問孔老師對最新的一些根據金庸原作改編的影視作品的看法。你覺得讀武俠作品是不是比看武俠影視劇更爽? [15:21][孔慶東]:凡是優秀的文學作品,都很難改編為其他的藝術形式,改編的作品往往都是“吃力不討好”,所以,根據金庸原著改編的影視作品——現在被稱為“金劇”,普遍不如金庸小說原著。這是理所當然的。我們不指責編、導演人員不努力,不敬業,正像改編中國古典四大文學名著也很難得到觀眾的一致認可一樣。很多“金迷”主要看的是金劇,而不是金庸小說。我建議這些朋友應儘量地接觸金庸小說原著。因為影視作品很難體現小說原著中那些深刻的文化內涵。金庸先生自己說過一句話“看到自己小說改編的影視作品,仿佛看到自己的孩子在給人家打”。我也希望以後的“金劇”改編者,“打人家的孩子打得輕一點。” [15:22]

  人民網對話錄(3)

  [東瞧瞧西望望]:不知道47樓207室的那幾位舍友現在過的怎麼樣了? [15:24]

  [孔慶東]:他們現在都過得非常好,比我寫那篇文章的時候過得更好了。不過其中有幾位朋友因為我的那篇文章,生活中經常受到騷擾。在此,我表示“洋洋得意”。 [15:24]

  [若耶]:孔教授是金庸的超級大FANS,哈,“不讀金庸就等於不懂一半中國文學”,請問:孔教授,武俠頂下中國文學半邊天,他對您的作品產生了什麼影響??? [15:25]

  [孔慶東]:那是一句比較誇張的話,並不具有真理性質。當年我的同學,用這句話刺激我去讀金庸。後來我也用這句話,去“刺激”我的老師,這並不能說金庸或者武俠就能“頂下中國文學的半邊天”。應該這樣理解,沒有武俠的中國文學,肯定是相當不完整的中國文學。 [15:26]

  [若耶]:孔教授,記得在04年你寫的《口號萬歲》中,痛斥不良標語,您認為現在鋪天蓋地的GG語和很多街頭標語,是否有所改善?? [15:27]

  [孔慶東]:在《口號萬歲》這本書中,主打文章就是那篇叫做《口號萬歲》的雜文。其實已經在各種媒體上流傳了四、五年了。該文剛剛發表時,受到來自不同方面的一些壓力。但是,我的一些批判性文章往往有這樣的“效應”,“壓力”過去四、五年,我的觀點就會成為全社會接受的一種觀點。當年批評我出言偏激的領導,當面表揚我說,“慶東這篇文章寫得好”。而且,《口號萬歲》一書出版後,雲南省等地方政府發起了“清除不良標語”運動。當時我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說:“希望這個運動不要五分鐘熱度”,我的擔心現在果然實現了。 [15:30]

  [星空下的水妖]:孔大俠,您剛才說喜歡趙敏。和我一樣,握個手吧!我也喜歡神仙姐姐,不知道您覺得趙敏和神仙姐姐有什麼一樣、不一樣的地方? [15:36]

  [孔慶東]:我不大喜歡“神仙”姐姐。所以只和你握一隻手吧。我更喜歡帶有人間氣息的人。 [15:37]

  [confucius]:請教嘉賓:堂吉柯德式的騎士文學在西方已經沉寂了幾百年。中國的武俠小說卻是如日中天。武俠作品在中國的常盛不衰,是不是和中國式的“精神勝利法”有關? [15:37]

  [孔慶東]:“騎士文學”是西方中世紀的文學類型,堂吉柯德的出現,終結了這種“騎士文學”。現在西方通俗文學的主體是推理偵探小說。它所發揮的文學功能,跟中國的武俠文學是相類似的。與“精神勝利法”並沒有必然聯繫。不過是用中西文化各自的方式去探討人性。 [15:40]

  [星空下的水妖]:你給金庸戴上了“民族形象設計師”的帽子,可王朔說金庸小說里的人物見面就打架,能說清楚的偏不說清楚。他認為金庸塑造了一群很不高明的中國人形象。你覺得呢 [15:42]

  [孔慶東]:王朔對金庸的那些評價,我們大家都很熟悉。這是王朔獨有的幽默調侃方式。其實王朔跟所有的名人恰恰是“一見面就打架”的關係。他用這種獨特的幽默,給我們帶來了一場非常好看的“名人搏擊秀”。其實金庸小說,超越其他一些庸俗的武俠小說之處,就是並非人物“見面就打架”,能說清楚的一定說得清清楚楚。裡面既塑造了許多很不“高明”的中國人形象,也塑造了不少“相當高明的中國人形象”,既有韋小寶,也有康熙;既有張無忌,也有張三丰。從某種程度上講,金庸小說是“傳統中國人形象大全”。 [15:43]

  [金小斗]:孔大俠您好,你能談一談庸俗與通俗的區別嗎? [15:47]

  [孔慶東]:“庸俗”是一種審美品位方面的評價,所以它含有一種“高下”判斷的意味。而通俗只是一種類別,“通俗”不一定意味著“庸俗”。在所謂“嚴肅文學”里,在所謂的“純文學”里,存在著大量的庸俗作品,以往的通俗文學中,庸俗作品也很多,所以給人們造成了一個誤區,把通俗與庸俗直接劃了等號。正像通俗歌曲里可以產生大師一樣,通俗小說里也是大師輩出。所以不要把審美與類別混為一談。不要忘了,《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都是通俗小說。 [15:48]

  人民網對話錄(4)

  [為了心中的理想]:記得您講的金鏞的小說是《連城決》對不對? [15:48]

  [孔慶東]:我對《連城訣》進行過評點。不過我講課時,涉及到了金庸所有的小說。 [15:48]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