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頁
我們六君子頓時覺得自己是六小人.慌忙向校長道歉,說我們錯了,今後一定改.
周校長說,凡事都要從大局出發,你們這樣一鬧,要是上級知道了,就會認為咱們學校領導不力,不夠安定團結,你們願意換校長嗎?我們齊說不願意.周校長說,就是嘛,上級不許辦文科班,咱三中不能帶這個頭.給你們開一個文科班,到高考時,萬一你又想考理科了,那不是把你害了嗎?學校現在決定,文科班不能辦,但是考慮到你們的要求,可以利用一些放學後的時間,開一點文科的選修課,你們要是真心的,就報名選修,其實我看,也沒有多少真心的,都是瞎起鬨……
底牌亮出來,我們明白了,現在的關鍵是要先抓住選修課,經過宣傳鼓動,報名選修的居然有一百多人,其中一些同學並不是要考文科,而只是想多學知識,我們那時不像現在的學生只認分數,我們是誠心誠意為了中華之倔起而廢寢忘食地抓緊一切學習的機會,誰的知識最淵博誰就最受尊敬,所以全校都有一種"恥一物之不知"的精神.可是,選修課的教室被安排在地下室,夏天悶熱,冬天酷寒,加上"當局"的分化瓦解,家長的威逼利誘,漸漸地人數少了,教室由兩個壓縮到一個.我們用魯迅的話來安慰自己:隊伍越走到後來,就越精純.我們頑強堅持著,互相勉勵著,我們堅信"當局"的心也是肉長的.選修班的人數減到六十左右就沒有再減過.
又一個零下四十多度的冬天過去了.當冰封的松花江開始解凍,幾個在冰面上跳躍的香港人掉下去的時候,我們的"非暴力抵抗運動"勝利了.幾位校長都很感動,都說這些學生真不容易,真有骨氣,他們考文科一定能考出好成績.於是,就拆散了原來的8班,成立了一個新的8班——文科班.但是要求我們的理科學習與其他一樣,只是多加了史地兩門課而已.這樣即使上級知道,也不能說我們"偏科",說不定還要表揚三中呢.
"文科班運動"終於勝利了,但是有好幾位大功臣沒有享受這勝利果實.比如7班的班長李學軍和學委白泉,都是鬥爭堅決的"死黨".他們本就不想考文科,他們只是為"正義"才挺身而出.文科班成立後,我仍然經常與他們放學後一路回家.8班從此成了一個具有特殊意義的班,而"公車上書"則在我們的生命史上留下頗有價值的一頁.
二、十三棍僧
文科班存在的時間不到兩年,但在同學的記憶中,卻儼然是一個完整的階段.那是因為我們班不僅集中了全年級的大量精英,而且發生了數不清的趣談逸事.
首先是幹部嚴重過剩.當過班長和團支書的足夠組成一個政治局,班委和課代表俯抬即是.班主任左平衡,右解釋,總算草草委任了一屆內閣.我們班主任教語文,四十多歲,長得很像那時的影星顏世魁,一張黑臉上布滿殺氣,永遠穿著一身黑色中山裝和一雙黑皮鞋,拿著一本黑教案,我們管他叫老魁,管他上課叫"黑手高懸霸主鞭".我跟老魁說,我在初中當過學生會主席,領導這個班,沒問題,老魁一擺黑手,你啥也別當,就給我當語文課代表,有事兒我直接找你.後來我才明白老魁的用意,並由此悟得了許多統治之道.10年後我也在北京一個中學當過一年班主任,也是讓最可靠的學生當語文課代表.其實老魁很少找我,可我們班同學,尤其是女生,都造謠說老魁待我像親兒子.我說老魁從未表揚過我,而且還批評過我,都沒用.現在回想起來,才明白老魁在重大事情上都是依靠我的,只是感情不外露而已.
文科班雖然內閣整齊,人才滾滾,但班級的實際權力機構,或者說權力核心,是"十三棍僧".那時電影《少林寺》風靡一時,我們班五十多人,卻只有十二個男生,於是加上老魁,就號稱"十三棍僧".別看男生只有十二個,卻有六個的成績排在前十名.即使成績排在後面的,也各有神通.比如班長田風,英俊倜儻,聰明絕頂,具有極強的組織領導能力,待人謙和仁義,辦事成熟老練,文藝體育都是能手,口才又極佳,看過一部電影,他可以從頭到尾講得跌宕起伏,大家都很佩服他.可不知為什麼,他的成績總不見提高,也許是一個人太多才了,對命運就缺乏危機感,區區分數也就不大放在眼裡了.
我們十二個男生,一半坐窗下,一半坐在後邊.每天嬉笑吵鬧,令女生十分痛恨.
班裡的大事小情,都由男生說了算.其實三十九名女生裡頭也人才濟濟,但女生一多,就好比雞多不下蛋,誰也不服誰,誰也甭想出頭,乾脆樂得讓這幫傻小子領導,自己正好安心學習——我估計這就是母系社會垮台的根源.可是學習這東西很邪門,不專心學不好,太專心也學不好.眾女生成天心不旁騖,出來進去手不離書,口中念念有詞,一臉三貞九烈的樣子,卻大多數事倍功半.比如團支書劉天越,從來不抓團的工作,一大早來到教室,就粘在座位上一動不動,下課也不出去,吃午飯時,她的同桌趙靜把飯盒放到她面前,滿滿一大盒飯萊,她居然吃得一粒不剩,可見她的蛋白質消耗是夠大的.
我們那時男女生之間相敬如賓,很少直接說與學習無關的話.我和同桌肖麟與她們相隔一個過道,經常旁敲側擊,冷嘲熱諷.我對肖麟說:"看,又吃了一槽子."肖麟說:
"已經一上午沒出窩了."劉天越聽了,只是低頭竊笑,繼續背書.可她如此用功,也只能在女生里排進前五名,不具備領導男生的威望.這些該死的男生,上課說話,自習吵鬧,一下課就跑出去翻單槓、扔鉛球,可是學習就是棒,見解就是高,辦事就是靈,而且老師們還喜歡.真不知上帝是怎麼安排的.
我們班因為男生太少,所以運動會時要求學校不限制男生多報項目.這下可好,田風和老倪包攬了大部分項目.他們這邊跳個遠,那邊跳個高,剛打破百米記錄,又要去投標槍.4×100接力賽老倪居然一人跑了兩捧.美國的劉易斯跟他們比,簡直是小巫見大巫.女生也不含糊,靠人海戰術也拿了幾十分.我和肖麟主要負責人事、宣傳和後勤,結果文科班在各方面都大獲全勝.其他班紛紛抗議不公,但"當局"不予理睬.一個女生跑來報告說,老魁躲在主席台後邊偷著咧嘴樂呢.
十三棍僧里,老魁自然屬於"惡僧".其餘十二人,用《核舟記》里的話說,是"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下面舉幾個例子.我和肖麟是一對酸腐秀才.因為預習功夫好,上課不大認真.練習題發下來時,我倆運筆如飛,往往最先做完.剩下的時間我倆就說笑話,猜謎語,對對子.比如我出個"白面書生吃白面",肖麟對"花臉武士扮花臉";他出個"春江花月夜",我對個"秋水艷陽天";我出個"自古小人先得勢",肖麟對"向來大氣晚逢時";他出個"慶東操場盜香瓜——可恥",我對個"肖麟教室偷剩飯——該殺".其他棍僧也有時參與進來.張欣有一天吃雪糕壞了肚子,偶得一聯頗佳:"吃雪糕拉冰棍頑固不化,喝麵條泄麻花胡攪蠻纏".鄭濱在地理課上出了個"火山燦燦山有火",號稱絕對,我在化學課上對了個"王水汪汪水中王",總算給化學老師爭了一口氣.
鄭濱和王老善坐我們後面,經常遭受我和肖麟欺負.鄭濱不但學習好,而且極有藝術修養.他的書法繪畫都頗有水平,每月都買大型文學期刊閱讀,尤其對蘇俄文學有深入研究,後來成為北大俄語系的才子.他表面的謙虛溫和中深藏著一種充實的自負.我和肖麟就常常以挫傷他的自尊心為樂.我倆翻字典給大家起外號,讓大家自己選擇頁碼和序號.鄭濱選了幾次,都是很不好的字詞.有一次叫"鄭肱","肱"的意思是"大腿上的毛".此外還有"鄭陰險","鄭攢錢","鄭麻子"等.有一回到松花江玩兒,鄭濱一人遠遠走在前面,王老善用各種外號喊他都不回頭.王老善情急之下,鬼使神差地喊了一聲"鄭犢子",鄭濱這才浪子回頭,從此他又多了一個外號.有一陣我們經常喊他"鄭麻子",當然他一點也不麻,正像張鐵叫"張拐子",其實跑得非常快一樣.
周校長說,凡事都要從大局出發,你們這樣一鬧,要是上級知道了,就會認為咱們學校領導不力,不夠安定團結,你們願意換校長嗎?我們齊說不願意.周校長說,就是嘛,上級不許辦文科班,咱三中不能帶這個頭.給你們開一個文科班,到高考時,萬一你又想考理科了,那不是把你害了嗎?學校現在決定,文科班不能辦,但是考慮到你們的要求,可以利用一些放學後的時間,開一點文科的選修課,你們要是真心的,就報名選修,其實我看,也沒有多少真心的,都是瞎起鬨……
底牌亮出來,我們明白了,現在的關鍵是要先抓住選修課,經過宣傳鼓動,報名選修的居然有一百多人,其中一些同學並不是要考文科,而只是想多學知識,我們那時不像現在的學生只認分數,我們是誠心誠意為了中華之倔起而廢寢忘食地抓緊一切學習的機會,誰的知識最淵博誰就最受尊敬,所以全校都有一種"恥一物之不知"的精神.可是,選修課的教室被安排在地下室,夏天悶熱,冬天酷寒,加上"當局"的分化瓦解,家長的威逼利誘,漸漸地人數少了,教室由兩個壓縮到一個.我們用魯迅的話來安慰自己:隊伍越走到後來,就越精純.我們頑強堅持著,互相勉勵著,我們堅信"當局"的心也是肉長的.選修班的人數減到六十左右就沒有再減過.
又一個零下四十多度的冬天過去了.當冰封的松花江開始解凍,幾個在冰面上跳躍的香港人掉下去的時候,我們的"非暴力抵抗運動"勝利了.幾位校長都很感動,都說這些學生真不容易,真有骨氣,他們考文科一定能考出好成績.於是,就拆散了原來的8班,成立了一個新的8班——文科班.但是要求我們的理科學習與其他一樣,只是多加了史地兩門課而已.這樣即使上級知道,也不能說我們"偏科",說不定還要表揚三中呢.
"文科班運動"終於勝利了,但是有好幾位大功臣沒有享受這勝利果實.比如7班的班長李學軍和學委白泉,都是鬥爭堅決的"死黨".他們本就不想考文科,他們只是為"正義"才挺身而出.文科班成立後,我仍然經常與他們放學後一路回家.8班從此成了一個具有特殊意義的班,而"公車上書"則在我們的生命史上留下頗有價值的一頁.
二、十三棍僧
文科班存在的時間不到兩年,但在同學的記憶中,卻儼然是一個完整的階段.那是因為我們班不僅集中了全年級的大量精英,而且發生了數不清的趣談逸事.
首先是幹部嚴重過剩.當過班長和團支書的足夠組成一個政治局,班委和課代表俯抬即是.班主任左平衡,右解釋,總算草草委任了一屆內閣.我們班主任教語文,四十多歲,長得很像那時的影星顏世魁,一張黑臉上布滿殺氣,永遠穿著一身黑色中山裝和一雙黑皮鞋,拿著一本黑教案,我們管他叫老魁,管他上課叫"黑手高懸霸主鞭".我跟老魁說,我在初中當過學生會主席,領導這個班,沒問題,老魁一擺黑手,你啥也別當,就給我當語文課代表,有事兒我直接找你.後來我才明白老魁的用意,並由此悟得了許多統治之道.10年後我也在北京一個中學當過一年班主任,也是讓最可靠的學生當語文課代表.其實老魁很少找我,可我們班同學,尤其是女生,都造謠說老魁待我像親兒子.我說老魁從未表揚過我,而且還批評過我,都沒用.現在回想起來,才明白老魁在重大事情上都是依靠我的,只是感情不外露而已.
文科班雖然內閣整齊,人才滾滾,但班級的實際權力機構,或者說權力核心,是"十三棍僧".那時電影《少林寺》風靡一時,我們班五十多人,卻只有十二個男生,於是加上老魁,就號稱"十三棍僧".別看男生只有十二個,卻有六個的成績排在前十名.即使成績排在後面的,也各有神通.比如班長田風,英俊倜儻,聰明絕頂,具有極強的組織領導能力,待人謙和仁義,辦事成熟老練,文藝體育都是能手,口才又極佳,看過一部電影,他可以從頭到尾講得跌宕起伏,大家都很佩服他.可不知為什麼,他的成績總不見提高,也許是一個人太多才了,對命運就缺乏危機感,區區分數也就不大放在眼裡了.
我們十二個男生,一半坐窗下,一半坐在後邊.每天嬉笑吵鬧,令女生十分痛恨.
班裡的大事小情,都由男生說了算.其實三十九名女生裡頭也人才濟濟,但女生一多,就好比雞多不下蛋,誰也不服誰,誰也甭想出頭,乾脆樂得讓這幫傻小子領導,自己正好安心學習——我估計這就是母系社會垮台的根源.可是學習這東西很邪門,不專心學不好,太專心也學不好.眾女生成天心不旁騖,出來進去手不離書,口中念念有詞,一臉三貞九烈的樣子,卻大多數事倍功半.比如團支書劉天越,從來不抓團的工作,一大早來到教室,就粘在座位上一動不動,下課也不出去,吃午飯時,她的同桌趙靜把飯盒放到她面前,滿滿一大盒飯萊,她居然吃得一粒不剩,可見她的蛋白質消耗是夠大的.
我們那時男女生之間相敬如賓,很少直接說與學習無關的話.我和同桌肖麟與她們相隔一個過道,經常旁敲側擊,冷嘲熱諷.我對肖麟說:"看,又吃了一槽子."肖麟說:
"已經一上午沒出窩了."劉天越聽了,只是低頭竊笑,繼續背書.可她如此用功,也只能在女生里排進前五名,不具備領導男生的威望.這些該死的男生,上課說話,自習吵鬧,一下課就跑出去翻單槓、扔鉛球,可是學習就是棒,見解就是高,辦事就是靈,而且老師們還喜歡.真不知上帝是怎麼安排的.
我們班因為男生太少,所以運動會時要求學校不限制男生多報項目.這下可好,田風和老倪包攬了大部分項目.他們這邊跳個遠,那邊跳個高,剛打破百米記錄,又要去投標槍.4×100接力賽老倪居然一人跑了兩捧.美國的劉易斯跟他們比,簡直是小巫見大巫.女生也不含糊,靠人海戰術也拿了幾十分.我和肖麟主要負責人事、宣傳和後勤,結果文科班在各方面都大獲全勝.其他班紛紛抗議不公,但"當局"不予理睬.一個女生跑來報告說,老魁躲在主席台後邊偷著咧嘴樂呢.
十三棍僧里,老魁自然屬於"惡僧".其餘十二人,用《核舟記》里的話說,是"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下面舉幾個例子.我和肖麟是一對酸腐秀才.因為預習功夫好,上課不大認真.練習題發下來時,我倆運筆如飛,往往最先做完.剩下的時間我倆就說笑話,猜謎語,對對子.比如我出個"白面書生吃白面",肖麟對"花臉武士扮花臉";他出個"春江花月夜",我對個"秋水艷陽天";我出個"自古小人先得勢",肖麟對"向來大氣晚逢時";他出個"慶東操場盜香瓜——可恥",我對個"肖麟教室偷剩飯——該殺".其他棍僧也有時參與進來.張欣有一天吃雪糕壞了肚子,偶得一聯頗佳:"吃雪糕拉冰棍頑固不化,喝麵條泄麻花胡攪蠻纏".鄭濱在地理課上出了個"火山燦燦山有火",號稱絕對,我在化學課上對了個"王水汪汪水中王",總算給化學老師爭了一口氣.
鄭濱和王老善坐我們後面,經常遭受我和肖麟欺負.鄭濱不但學習好,而且極有藝術修養.他的書法繪畫都頗有水平,每月都買大型文學期刊閱讀,尤其對蘇俄文學有深入研究,後來成為北大俄語系的才子.他表面的謙虛溫和中深藏著一種充實的自負.我和肖麟就常常以挫傷他的自尊心為樂.我倆翻字典給大家起外號,讓大家自己選擇頁碼和序號.鄭濱選了幾次,都是很不好的字詞.有一次叫"鄭肱","肱"的意思是"大腿上的毛".此外還有"鄭陰險","鄭攢錢","鄭麻子"等.有一回到松花江玩兒,鄭濱一人遠遠走在前面,王老善用各種外號喊他都不回頭.王老善情急之下,鬼使神差地喊了一聲"鄭犢子",鄭濱這才浪子回頭,從此他又多了一個外號.有一陣我們經常喊他"鄭麻子",當然他一點也不麻,正像張鐵叫"張拐子",其實跑得非常快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