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其次,傳遞消息的途徑是什麼?

  想要構建一個能貫通全國的消息傳遞網,這是需要把真金白銀往裡面填的。即便開瑞帝不差錢,叫他真拿出這麼一大筆錢來,他也得肉疼。對此,柯祺提出的解決方案是,把各地的驛站利用起來。

  別以為快遞物流是現代人的專屬,其實古代也存在著物流現象。

  用柯祺穿越前那個時空中的歷史舉例,唐玄宗時期,全國約有一千六百多家驛站,共兩萬多人從事驛傳工作。安朝自然也有驛站。這種驛站是官方所設,主要為皇家、達官貴人們服務,能使得全國各地的農副產品集中向京城和中心城市流動。除此以外,物流業還要承擔糧食的儲存和轉運工作,各地在此基礎上設有倉儲,能滿足賑災等需求。另外,在戰爭時期,驛站還承擔後勤物資的轉運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秋林文報》能在全國各地發行,也是因為報紙方已經選擇和驛站合作了。各地的驛站每個月都能收到提前印出來的報紙,這報紙和朝廷的文書放在一起。報紙就在驛站進行售賣。

  如果把這些驛站利用起來,那麼民間監察機構的消息傳遞網就不需要從零開始建立了。

  不僅不花錢,柯祺還針對驛站提出了一些能夠賺錢的改革方案。

  現有的驛站是不賺錢的,國庫每年要撥出一些銀子用以維繫驛站的運轉。老百姓們幾乎不用驛站寄東西。這一個是因為驛站確實不接地氣。另一個則是因為此時的人安土重遷,靠土地吃飯的老百姓們幾乎不出遠門,一家人始終生活在一起,嫁娶也都在鄰近幾個村子內,他們沒有那麼多信要寄。並且此時的百姓習慣了自給自足,除了食鹽等要買,需要買的東西很少,各地民用物資的運送不頻繁。

  民間的物流業主要是靠各類鏢局和商行的私人物流撐著。

  靠驛站賺錢?這就好比是有人想要賣鞋,結果他到了某地後卻發現當地人從不穿鞋子,於是他難過得哭了起來。然而,柯祺卻覺得這是一個好機會,把所有不穿鞋的人忽悠來買鞋,他就賺大發了!

  “皇上,我們可以在《秋林文報》上增設一個‘遠購’版塊。”柯祺想要在古代開淘寶。

  現代淘寶業發達,商品能很快送到用戶手裡。古代肯定做不到這樣,不如每個月統一送一次。

  打個比方,二月的《秋林文報》遠購版塊中羅列了各種商品的價格,人們可以按此選擇自己要的商品。他們先交付一定的押金,由專人將他們要買的東西記錄下來。等到三月時,驛站把東西統一送過來,同時再把四月遠購價位表送過來。這樣一來,驛站肯定是能賺錢的。以一個鎮子(包括底下的眾多村子)為一個單位,驛站只需要把東西送到鎮子上就好,然後專人再按照記錄一一發放給民眾。

  老百姓們願不願意等上一個月?

  只要他們習慣了這種購物模式,他們一定會願意等的。因為,能省幾個銅板是幾個銅板。

  生活在城市裡的人大概很難想像,在一些偏遠貧困的地方,因為交通很不發達,所以外來的商品反而就賣得越貴。這個現象在現代社會中依然存在。在柯祺穿越前,他的老家就在一片貧窮山區里,本地產的米油蔬菜賣得非常便宜,但衣服、電器等商品因為是外來的,卻賣得非常貴。同樣的衣服,在城市裡的地攤上賣二十塊錢,在他老家可能賣到六十。城市裡買六七百的手機,在老家能賣一千。

  這種現象會隨著交通的便利和網購的盛行而漸漸消失。老百姓們也不傻,既然有便宜的,為何還要堅持買貴的?如果各類商品走驛站官方渠道,運輸成本降低了,那麼相應商品的價格也就降低了。

  “這真的能賺錢?”開瑞帝覺得有些不可思議。驛站一直就是個燒錢的玩意兒!

  開瑞帝不是那種不懂民生的皇帝,正因為他知道,所以他才覺得柯祺的想法真是異想天開。

  “皇上,臣可以保證能夠賺錢,至於到底能不能讓驛站收支平衡,這就不好說了。”柯祺一點心理壓力都沒有。驛站本來就是必須要存在的機構,如果按照柯祺的想法能賺到一些錢,即便這點錢不足以維繫驛站的日常運轉,但皇上就能減少對驛站的撥款扶持了,這歸根究底還是給國庫省了錢的啊!

  開瑞帝皺著眉頭說:“但這……是不是就與民爭利了?”

  就偏遠地區的老百姓們來說,他們原本都習慣去附近的鎮上趕集,因此鎮上是存在一些商鋪的。如果遠購成為了一種流行,那麼這些原本的商鋪怎麼辦?他們是不是就要被遠購擠兌得關門大吉了?

  “皇上,他們可以選擇和官方合作,成為承包商。”柯祺說。

  開瑞帝雖然不知道所謂的合作具體是怎麼回事,但見柯祺言語輕鬆,就若有所思地點了下頭。

  柯祺又說:“皇上,如果遠購真能實現,那麼老百姓們不僅能低價買到自己需要的東西,還能把自己吃自己用的土特產賣出來。比如說山珍野味,再比如說各類的果乾、藥材等,只要處理得當,就都可以被驛站收購。這其實是相當於給了老百姓們一個創收的機會。”這類東西在大城市裡將賣得很好。

  開瑞帝的眉頭漸漸舒展了。他深深地看了柯祺一眼。

  民間監察機構要不要建立?看過柯祺的分析後,開瑞帝其實很有些意動。就憑這一點,柯祺送上來的摺子就已經有了很高的價值。至於老兵安置、驛站改革等問題,其實都不過是在錦上添花而已。

  但就是這些錦上添花的東西,若是真能實現,那都是一份大功勞!

  柯祺這是在跑三千米時,順手就拿了一百米、兩百米、八百米、一千五百米的冠軍啊。

  開瑞帝把摺子翻來覆去看了好幾遍。雖然柯祺的思路非常清晰,摺子寫得行雲流水,但皇上每看一遍時,還是能發現一些點,需要柯祺仔細講解。柯祺這一天都耗在了這件事上,他講得口乾舌燥,心裡卻徹底鬆了一口氣。要是皇上不問,那說明皇上對這個事情沒有太多的興趣,柯祺才要擔心呢。

  問完了所有的問題後,皇上的手按在摺子上,並沒有再說什麼,就讓柯祺離開了。

  柯祺知道皇上肯定要考慮一些時間。等到下班時,他飛快地回了家。謝瑾華難得請了一天假,並沒有上班。這是他們得知謝純英受傷後的第二日。柯祺回到家中時,問糙園中正好送了一封信過來。

  信是季達寫給謝瑾華的。

  謝瑾華看到信後才想起來,他不久前買了個戲班子,安排在私宅里,正讓他們排演《良緣記》。謝瑾華前幾日給季達寫了信,問他願不願意來幫忙盯一下戲班子的排演進度。然而謝大哥這事一出,謝瑾華把其他的事都忽略了。要不是此時收到了季達的信,謝瑾華估計暫時都想不起《良緣記》了。

  季達顯然還不知道謝純英出事了,他在信里調侃了謝瑾華幾句,然後又道歉說自己不想進京。若能把戲班子移到問糙園,讓他們在問糙園中排演,那麼他倒是可以幫謝瑾華盯一下他們的排演過程。

  謝純英受傷的事,慶陽侯府不願張揚,但也不是必須要瞞著別人的。

  謝瑾華就匆匆地給季達回了一封信,只說大哥受傷了。至於《良緣記》,他這回連提都沒有提。

  問糙園就在京郊,找個利索的小廝套上馬車,不過半日就能把信送到季達的手中。謝瑾華回了信就暫時把這事拋開不管了。結果,第二日時卻又有問糙園的管事來回話,道是季達先生不告而別了。

  謝瑾華和柯祺對此很茫然。季達竟是一個字都沒有給他們留。

  “前些日子,我與先生通信時,他曾玩笑似的說了我一句,道我可以出師了。”柯祺說。難道說季達在那時就起了想要離開的心思?至於他為何偏偏選擇這個時間點走,難道是謝家大哥受傷的緣故?

  “先生不會是去大哥那裡了吧?”謝瑾華問。

  柯祺搖了搖頭。他什麼都不知道啊!季達很少會在他們面前泄露心事。

  接到大哥受傷的消息的第四日,慶陽侯府終於又盼到了一封信,那信依然是大哥心腹代筆,只說大哥現在已經退燒,只要精細地養著,不出幾個月就能徹底恢復健康了。大家這才終於鬆了一口氣。

  不過,其實大家還是想要親眼見一見大哥的,否則他們都不可能會徹底放心。

  又過了五日,皇上忽然在大朝上提柯祺為正五品右參議。

  所有人都是一張懵逼臉。柯祺是誰?今科的探花郎!現在距離科考才過去多久,他這就從七品被提到了五品?縱觀歷史,雖然還有人的升官速度遠超過柯祺,但開瑞帝這裡卻從來都沒有開過先例!

  這樣的升官速度都快趕上後宮中的娘娘們了!娘娘們只要能懷個孕,品級提升就有這麼快!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