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1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所有人都知道,齊國下一位君主,必定是二人其中之一。

  齊國並不認定嫡長子擁有絕對的繼承權,無論是皇室,還是世家大族,都是能者為先,放任大皇子和三皇子爭鬥,也是當今天子的意思。

  大皇子平日裡的作為可圈可點,雖然沒有大的功績,但也沒有大錯,和景國那位被放逐的蜀王相比,已經可以稱得上是非常合格的大皇子了。

  雖然嫡長子繼承制在齊國不太能行得通,但到底還是有一些偏向,可以久居京師,便是恆王最大的便利,若是其他的皇子表現也都平庸,他的皇位便不會受到什麼威脅。

  可惜,三皇子趙頤在諸位皇子之中,當真如同鶴立雞群,在漫天的繁星中,也是那顆能閃的人眼瞎那種,閃耀到天子和所有的大臣不得不對他產生重視。

  兩虎相爭,必有一傷。

  只不過,兩人一個在京師,一個在豐州,往日雖也有明爭暗鬥,卻也在眾人能夠控制的範圍之內。

  三皇子派兵將大皇子和十餘位御史所居住的驛站圍起來,這就有些過分了。

  「陛下,豐王實在是太過膽大妄為,扣押兄長,以下犯上,御史台十餘位監察御史也是奉旨行事,不知豐王此舉,意欲何為?」

  一片寂靜之中,終於有人站了出來。

  說話的是御史中丞,御史中丞是御史台排名第二的長官,地位僅在御史大夫之下。

  這種場合,一把手往往不可以隨便說話,御史台十餘位御史被人扣了,相當於一巴掌抽在他們的臉上,所以,即便對方是名望頗高的三皇子,也總得有人站出來發發聲。

  他話音剛落,一位官員站出來,問道:「以下犯上?奏章里只是說暫時扣押了十餘位御史,等候陛下決斷,何來以下犯上一說?」

  三皇子被朝中多位大臣賞識,這種時候,自然會有人站在他的一邊。

  御史中丞當即語滯,什麼叫只是暫時扣押了十餘位御史,大皇子是人,御史就不是人了嗎?

  「十餘位監察御史監察州府,考核官員,乃是奉命行事,豐王無故扣押他們,居心何在?」

  「殿下不是說了,監察御史欲要推行亡國之法,想要亂齊國根本,茲事體大,認真一些,也屬正常。」

  「什麼亡國之法,未免太過危言聳聽了!」

  「還是等陛下看完之後再定奪……」

  ……

  ……

  朝堂之中,三皇子和大皇子各有支持者,向來都紛爭不斷。

  因大皇子前些日子清查帳目一事,這種情形更是有所擴大,不知是有意還是無意,一時間,彈劾大皇子的摺子忽然變的多了起來。

  他一路上的作為,都被人一一翻出來,比如大皇子縱容手下,在某某州縣輕薄女子,處理某案有失偏頗,會見官員儀容不整,有損皇家威儀……

  其中不乏某些官員心中有鬼,想要阻撓「借貸記帳法」的推行,但所述之事,皆是事實,讓不少朝臣心中已經對大皇子頗有微詞。

  如今涉及到他與三皇子的朝堂之爭,自然而然的會站在他的對立面。

  眼看著下方又吵的不可開交,齊國皇帝將一封摺子遞了下去,當即有宦官將之遞給了百官最前方的兩位丞相。

  兩位老者看完之後,鬍鬚抖動,手臂微微顫抖,又將其傳給了身後之人。

  隨著那份奏章的傳閱,喧鬧的朝堂,逐漸變的安靜下來。

  齊國皇帝面色平靜,臉上看不出什麼表情,在朝堂靜到極致的時候,終於揮了揮手,說道:「眾卿有什麼看法,說說吧!」

  百官最前方的一位老者上前一步,高聲說道:「陛下,議罪銀先例不可開!」

  他身旁的一位老者同樣上前一步,說道:「豐王殿下的奏章中已經寫的很清楚,詳細的列出了議罪銀的幾大罪狀,此法,萬萬不可行!」

  兩位丞相都發聲了,朝堂上的其他人也不好干看著。

  「陛下三思!」

  「議罪銀萬萬不妥!」

  「豐王殿下說得對,這是動搖國本啊!」

  御史中丞和御史大夫交換了一下眼神,前者站出來,肅然說道:「監察御史的作為,御史台事先並不知情,這些私自妄為之人,御史台必將嚴懲!」

  雖然也有些人覺得這議罪銀之法簡直是貼心到了極點,如果能夠施行,以後不就可以破財消災,簡直是保命利器,大皇子真是太會為別人著想了……

  想法歸想法,這麼多直吏重臣都大加反對,看兩位丞相的樣子,誰要是敢說一個「好」字,當堂摑他們幾個耳光也不意外。

  怪只怪三皇子的那一封摺子,將議罪銀之法的弊端分析的簡直是一針見血,旁徵博引,文采斐然,根本找不出一點反駁的地方。

  上方,身穿龍袍的男子面色依舊平靜,心中卻長長的嘆了一口氣。

  不得不說,在看到議罪銀這三個字的時候,他也曾動心過,此法一出,再也不用擔心國庫無銀可用,有源源不斷的財力支持,他想要做的任何事情,都有了財力支撐。

  然而他終究還是有所顧忌,此口一開,便難以止住,只會造成更大的破壞。

  他站了起來,緩緩說道:「八百里加急,召恆王、豐王回京!」

  ……

  朝堂上多日的紛爭終於結束。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