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1頁
這是一片棉花田。
但不同於傳統的小塊農田,這片棉田光長度就超過四里,幾乎一眼看不到頭,一壟壟棉花間隔挺寬,不過都長得很好。正在花鈴期的一棵棵棉花顯出營養充足的深綠色,一個個花鈴指向天空,零零星星有幾點裂開的粉色。
不過女皇陛下看的不是棉花,而是在棉花間勞作的人。
一個個低矮的倭奴,正拿著鋤頭弓著腰,揮灑汗水為棉花鋤草,他們都光著上身,下面只穿條褲衩,不過看這些褲衩很新,應該是為了應付女皇視察剛發的,畢竟女皇視察一群兜襠布還是太誇張了,但也已經被汗水浸透了。所有倭奴沒人敢抬頭,都低著頭努力工作,沒有人敢偷懶,因為在棉壟間還有幾個監工騎在馬上,一手拿著燧發槍扛在肩頭,一手拎著盤起來的皮鞭,一邊溜達一邊虎視眈眈地看著他們。偶爾有倭奴工作不認真立刻就遭到他們的呵斥,好在他們都知道女皇陛下視察不敢太野蠻,否則手中皮鞭就該抽過去了,從那些倭奴的表現看,他們平日肯定就是這麼幹的。
「這可不是我教他們的,這是利益的驅動,只要有利可圖,那些種植園主就會走到這一步。」
楊慶帶著一絲欣慰說。
很顯然山東商人已經在這方面做出了極好的表率,這一帶都是這樣的棉田,作為之前對峙期間人為清空的無人區,在對峙期結束後,山東那些商人立刻就看中了這裡。這片土地上原本的居民不可能回來了,他們這時候早就已經在南方各地的皇莊裡過著幸福生活,根本不會再回到這片始終在黃河陰影籠罩下的土地上。於是山東的商人們紛紛跑來,以租賃土地開荒的方式,開墾荒地建立一個個種植園,包括一些明軍退役的軍官,同樣看中了這一帶。最終結果就是讓東平濟寧菏澤這片原本的無人區,變成了一個個棉花種植園,這些人自己投資購買倭奴,修繕水利設施,購買新式的抽水機,無師自通地學會了大種植園經濟。
這個不需要人教。
利益會驅動他們自己走到這一步。
他們甚至都已經開始拋棄效率相對較低的牛耕,從楊慶在濟州島的馬場購買夏爾馬,然後用這種巨型挽馬來耕地,這東西的效率比牛要高得多。
至於倭奴很好養活。
隨便在附近開點荒地,然後種上地瓜玉米之類,就足夠讓這些倭奴吃飽飯了,實際上這些倭奴如今吃的比他們在老家還好。這個時代的倭國最底層穢多們,是絕對沒有任何可能吃飽飯的,別說穢多,就是和町人甚至低級武士,都很難真正吃飽飯。畢竟倭國就那點地方,除了水稻他們也沒有別的真正糧食作物,就他們那地形能種水稻的無非那點平原,可現在日本卻是世界第三人口大國。
兩千萬級別的。
真得不可能吃飽飯啊!
要不然直到二戰時候日本人還是矮得可憐,除了基因因素外,主要就是世世代代餓出來的啊!
但在大明當奴隸,他們是絕對能吃飽飯的,畢竟種植園主們要靠他們來賺錢,奴隸是花錢買的,大明的制度下又不存在奴二代,累死餓死一個就得重新買一個。相反讓他們吃飽飯不但能更好的幹活,而且還能儘可能工作時間長些,哪怕傷病了,那些種植園主也會儘可能給他們救治。
當然,干不動了肯定扔一邊自生自滅的。
不過這不算什麼。
這時候倭國自己也是這樣,對於年老乾不動活的親人,他們也是直接背山上自生自滅的。
「陛下,倭奴真是好勞力,幹活勤快,馴順容易管教,尤其是還吃的少,雖然力氣小點,但種棉花用不著出太大力氣。這些年小民靠著倭奴也算賺了些錢,這都是女皇陛下和護國公的英明領導,要說那些反對公田法的就是不懂護國公的良苦用心。小民以前也不理解,可在這裡種了幾年棉花之後,一下子明白過來,護國公所為看似苛待士紳,可實際上護國公才是真正深謀遠慮,為我們士紳的長遠著想。」
後面的種植園主陪著笑臉拍馬屁。
「你能理解這一點,我真得很欣慰!」
楊慶拍著他肩膀說。
而且護國公還帶著感動嘆了口氣。
「士紳們都說我對他們不好,可在這一點上我真得很冤,我這樣做對自己又沒好處,我無非就是為了大明的長治久安。只要大明長治久安,你們還是照應發財,過錦衣玉食的好日子,繼續還像當年一樣,士紳們就有什麼好日子了?
土地有的是。
這裡的荒地開墾完了,還有遼東遼西的荒地,桂王去年在遼西種土豆畝產幾千斤。
遼東遼西的開墾完了還有河套關西的。
再不夠還有昭南的,咱們的海軍在昭南南邊又發現一個大島,比咱們的十三省還大,全都是可以開墾成良田的平原,可以說土地這東西要多少有多少,只要你們願意開墾,去岱輿的殖民地,就是幾百萬畝都有。只要咱們大明能長治久安,只要人人都能溫飽,剩下的只是讓那些自耕農當兵出去一塊塊占領。他們給你們去開疆拓土,去抓奴隸,你們跟在後面搞種植園,開礦,開工廠,賺錢的同時支持他們繼續不停開疆拓土,不停地給你們抓奴隸。
這樣的日子多好?
為什麼要像過去一樣縮在十三省這麼點地方互相傷害呢?
但不同於傳統的小塊農田,這片棉田光長度就超過四里,幾乎一眼看不到頭,一壟壟棉花間隔挺寬,不過都長得很好。正在花鈴期的一棵棵棉花顯出營養充足的深綠色,一個個花鈴指向天空,零零星星有幾點裂開的粉色。
不過女皇陛下看的不是棉花,而是在棉花間勞作的人。
一個個低矮的倭奴,正拿著鋤頭弓著腰,揮灑汗水為棉花鋤草,他們都光著上身,下面只穿條褲衩,不過看這些褲衩很新,應該是為了應付女皇視察剛發的,畢竟女皇視察一群兜襠布還是太誇張了,但也已經被汗水浸透了。所有倭奴沒人敢抬頭,都低著頭努力工作,沒有人敢偷懶,因為在棉壟間還有幾個監工騎在馬上,一手拿著燧發槍扛在肩頭,一手拎著盤起來的皮鞭,一邊溜達一邊虎視眈眈地看著他們。偶爾有倭奴工作不認真立刻就遭到他們的呵斥,好在他們都知道女皇陛下視察不敢太野蠻,否則手中皮鞭就該抽過去了,從那些倭奴的表現看,他們平日肯定就是這麼幹的。
「這可不是我教他們的,這是利益的驅動,只要有利可圖,那些種植園主就會走到這一步。」
楊慶帶著一絲欣慰說。
很顯然山東商人已經在這方面做出了極好的表率,這一帶都是這樣的棉田,作為之前對峙期間人為清空的無人區,在對峙期結束後,山東那些商人立刻就看中了這裡。這片土地上原本的居民不可能回來了,他們這時候早就已經在南方各地的皇莊裡過著幸福生活,根本不會再回到這片始終在黃河陰影籠罩下的土地上。於是山東的商人們紛紛跑來,以租賃土地開荒的方式,開墾荒地建立一個個種植園,包括一些明軍退役的軍官,同樣看中了這一帶。最終結果就是讓東平濟寧菏澤這片原本的無人區,變成了一個個棉花種植園,這些人自己投資購買倭奴,修繕水利設施,購買新式的抽水機,無師自通地學會了大種植園經濟。
這個不需要人教。
利益會驅動他們自己走到這一步。
他們甚至都已經開始拋棄效率相對較低的牛耕,從楊慶在濟州島的馬場購買夏爾馬,然後用這種巨型挽馬來耕地,這東西的效率比牛要高得多。
至於倭奴很好養活。
隨便在附近開點荒地,然後種上地瓜玉米之類,就足夠讓這些倭奴吃飽飯了,實際上這些倭奴如今吃的比他們在老家還好。這個時代的倭國最底層穢多們,是絕對沒有任何可能吃飽飯的,別說穢多,就是和町人甚至低級武士,都很難真正吃飽飯。畢竟倭國就那點地方,除了水稻他們也沒有別的真正糧食作物,就他們那地形能種水稻的無非那點平原,可現在日本卻是世界第三人口大國。
兩千萬級別的。
真得不可能吃飽飯啊!
要不然直到二戰時候日本人還是矮得可憐,除了基因因素外,主要就是世世代代餓出來的啊!
但在大明當奴隸,他們是絕對能吃飽飯的,畢竟種植園主們要靠他們來賺錢,奴隸是花錢買的,大明的制度下又不存在奴二代,累死餓死一個就得重新買一個。相反讓他們吃飽飯不但能更好的幹活,而且還能儘可能工作時間長些,哪怕傷病了,那些種植園主也會儘可能給他們救治。
當然,干不動了肯定扔一邊自生自滅的。
不過這不算什麼。
這時候倭國自己也是這樣,對於年老乾不動活的親人,他們也是直接背山上自生自滅的。
「陛下,倭奴真是好勞力,幹活勤快,馴順容易管教,尤其是還吃的少,雖然力氣小點,但種棉花用不著出太大力氣。這些年小民靠著倭奴也算賺了些錢,這都是女皇陛下和護國公的英明領導,要說那些反對公田法的就是不懂護國公的良苦用心。小民以前也不理解,可在這裡種了幾年棉花之後,一下子明白過來,護國公所為看似苛待士紳,可實際上護國公才是真正深謀遠慮,為我們士紳的長遠著想。」
後面的種植園主陪著笑臉拍馬屁。
「你能理解這一點,我真得很欣慰!」
楊慶拍著他肩膀說。
而且護國公還帶著感動嘆了口氣。
「士紳們都說我對他們不好,可在這一點上我真得很冤,我這樣做對自己又沒好處,我無非就是為了大明的長治久安。只要大明長治久安,你們還是照應發財,過錦衣玉食的好日子,繼續還像當年一樣,士紳們就有什麼好日子了?
土地有的是。
這裡的荒地開墾完了,還有遼東遼西的荒地,桂王去年在遼西種土豆畝產幾千斤。
遼東遼西的開墾完了還有河套關西的。
再不夠還有昭南的,咱們的海軍在昭南南邊又發現一個大島,比咱們的十三省還大,全都是可以開墾成良田的平原,可以說土地這東西要多少有多少,只要你們願意開墾,去岱輿的殖民地,就是幾百萬畝都有。只要咱們大明能長治久安,只要人人都能溫飽,剩下的只是讓那些自耕農當兵出去一塊塊占領。他們給你們去開疆拓土,去抓奴隸,你們跟在後面搞種植園,開礦,開工廠,賺錢的同時支持他們繼續不停開疆拓土,不停地給你們抓奴隸。
這樣的日子多好?
為什麼要像過去一樣縮在十三省這麼點地方互相傷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