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8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相貌過於俊美,這倒不是他的錯,他也不至於因此自卑,更無須為了維持威嚴煞氣而以鐵甲覆面。

  「乞活之名,舊年初聞,難忍涕下。燕趙多豪壯,是我諸夏脊樑,何等世道之戕害,使民殘守如此微志?內中緣由,不知可否為我稍作分講?」

  田舉尚在驚嘆於沈大將軍人物驚艷,聽到這個問題後,不免微微錯愕,一時間有些反應不過來。他自然也思忖諸多這位沈大將軍會有什麼提問,但這個問題還是超出了他的預料。

  乞活軍因何而來,老實說就算是田舉已經算是廣宗乞活高層人物,對此了解並不多。一群掙扎於死亡線上的苦難之眾,謀生尚且艱難,又哪有什麼信史的傳統。而且過往這些年,乞活勢力之延續也是非常的曲折艱難,如果不是內部抱團堅忍,難免被大勢洪流衝擊潰散。

  但既然沈大將軍問起這樣一個問題,又不可不作回答。於是田舉只能硬著頭皮,將自己曉事之後乞活軍的發展過程小作講述,言中難免涉及羯國暴政種種,總之將廣宗乞活際遇描述更悲慘幾分總是不錯,更何況廣宗乞活的處境本也沒有什麼好轉。

  沈哲子認真傾聽著,偶爾問上一些細節的問題。基於後世的一些知識,他對乞活軍也有一定了解,但乞活軍本就不是這個世道主流勢力,隻言片語的記載又經過千數年之久的傳播,難免會變得面目全非。

  立足這個世界時間雖然已經很久,但對於乞活軍的了解卻實在不多。所以沈哲子肯接見廣宗的使者,更多還是出於好奇。

  對於乞活軍,沈哲子情緒很複雜,同情之餘,更有一種上位者的不能容忍。廣宗乞活的訴求,胡潤已有匯報,王師收復河北的大局定勢之下,居然還想謀求獨立於王法之外的存在,天真之餘,也實在可憐。

  不過沈哲子也明白,乞活軍謀求獨立,與河北士流爭取鄉勢保留是完全不同的。他們是一群真正的底層可憐之眾,儘管有了自己的武裝力量,但卻遠遠達不到擁有政治主張的程度,乏於長遠的規劃。

  勉強要作類比的話,後世江東北府劉牢之與乞活軍倒是不乏類似,本身掌握著強大武力,但卻沒有自己的政治訴求或者說無從實現自己的訴求,結果只能淪為當權者的爪牙屠刀。

  但乞活軍要比北府兵更加悲慘,北府兵最起碼還出現了劉裕這樣一位英主,借著江東世族爭權奪利的機會,一躍而起登上了政治舞台成為主角。

  而乞活軍從創立最初,一直到最後的消亡,始終沒有獲得這樣一個機會。或許後世羯國崩潰,李農與冉閔的那一次合作算是最有可能,但隨著李農伏誅,乞活軍作為一股勢力便再也沒有了這樣的機會。

  第1423章 廣宗順義

  雖然俗語有云,秀才造反,三年不成。但在真實的歷史場景中,沒有知識分子參與的世道變革,沒有一次能成。

  永嘉之亂的禍首漢趙劉氏,本身便是漢化年久的屠各貴族,劉淵個人文化素質在於中朝世族名流的交往中都能不落下風。而羯趙的石勒,起事不久便創設君子營,更大用張賓等一批才力之選。

  之後的前燕慕容氏,更是漢化的急先鋒,偏處遼東一隅之際便招攬了大批的北逃士人。氐羌的前秦、後秦,其統治團體更是在內遷石趙這段時期完成了對於制度的初步認識。

  北魏拓跋氏那就更不必說了,簡直就是五胡之中漢化改革集大成者,對於諸夏世族門戶的拉攏倚重在諸胡政權中更是無出其右,後世影響深遠的五姓七望便初步形成於這個時期。

  魏晉南北朝這一段大亂世,從發源最初便背負著濃厚悲愴色彩的,唯有乞活軍。而能夠一直堅持本色,不與當權者完全合流,不與世族門戶達成妥協的,也唯有乞活軍。乞活是他們的最高訴求,也是唯一使命,但這訴求最終達成如何,也實在是見仁見智。

  從內心而言,沈哲子是希望乞活軍能夠積極踴躍的加入到行台中來,他也願意給乞活軍營造一個彼此都滿意的歸宿。這並不是所謂的婦人之仁,高尚一點或可稱是回應初心,不忘自己立志北伐的舊願,讓普羅大眾都能受惠於世道的重新歸一。

  老實說,在看到胡潤轉述乞活軍訴求的時候,沈哲子心中確是不乏羞惱。自江東奮鬥開始,到如今北伐形勢一片大好,他雖然還沒有狂妄到目中無人,但每每念及自己一手塑造起來的大好局面,心中也是不乏自豪。

  可是廣宗乞活所提出的要求,則不啻於給了他一個耳光,原來在這些乞活民眾眼中,他與羯主、與其他亂世豪強,也是沒有太大分別的,迫於勢大不得不選擇依附,但仍然保持著警惕與獨立。

  當然這一點羞惱倒不至於讓沈哲子勃然大怒,通過他自己的了解與這個田舉的描述,他是認識到乞活軍這一群人說是短見也好,說是天真也罷,不是能夠輕易受人蠱惑的,這種閉塞自守,源於對世道的徹底失望乃至於絕望,並不只是針對行台又或是他本身。

  想通了這一點,沈哲子心念也漸漸有所通達,既然你們對世道已經絕望,那我就營造一個讓你們無從拒絕、身不由己要加入其中的一個新世道。

  有了這樣一個想法之後,他在內心裡也給乞活軍做出了安排,既然乞活軍不願意加入行台統序,大可以保持這種遺失孤立的姿態,作為一個觀察者,來見證未來河北乃至於整個世道的興復。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