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9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更何況,即便是羯主石虎大軍南來,按照此前河南交戰的情況來看,羯國想要轉敗為勝、將晉軍復逐出河北,可能也是不大。雙方很有可能就此在冀南之地對峙互攻,就此僵持下來。

  說到底,還是王師在碻磝痛殲羯國石宣所部那一場大戰實在太過震撼人心。雙方兵力相差仿佛,而且由於晉軍痛失先手還要落在下風,可一場大戰下來,羯國卻是被打得毫無招架之力,王師強悍而不可戰勝的形象已經在他們心中巍然豎起,也讓他們不敢再有什麼敵對王師的想法或行為。

  這些人長久受於羯國統治,對他們而言,所謂同文同種、晉祚法統的號召力,還是遠遠不如這種絕對強勢兇悍的力量更具說服力。

  也因此,他們在經過最開始的艱難掙扎之後,最終還是沒敢當面反對沈牧的要求,至於之後是否會恪守,大概還要心存幾分觀望,要看一看沈牧會酷烈到何種程度,或者羯主石虎有無奪回冀南的舉動,他們最終才會決定要履行幾分。

  於是,除了那個倒霉的平原蔣錄之外,余者鄉流便各作俯首,起身次第辭行,並表態歸鄉之後一定會盡力籌措物資、捐輸給用。

  眼看到那些鄉士們全無要為他求情的意思,甚至連看都不再多看他,那個蔣錄臉上絕望之色不免更加濃厚,至於心中有無悔恨自己不該大意來見,外人那便不得而知了。

  其實若說這個蔣錄找死,那也不盡然。他雖然自知底子潮得很,但卻覺得羯國大軍南來在即,晉軍王師在冀南立足還未稱穩,應該也是迫切需要得到來自地方鄉流的支持。

  在他看來,這就是他家機會所在,趕在這樣一個微妙時刻投誠,哪怕是需要大損家資,也能極大程度洗刷掉他家舊劣。但沈牧卻是蠻橫且不講道理,不獨要進取他的家財,連他全家性命都不打算放過!

  沈牧也並沒有再給那個蔣錄開口的機會,直接命人將之收押看管起來,另以手令傳告如今平原境中一路人馬,即刻奔赴這蔣氏鄉土所在,強攻破滅其家門。

  之後沈牧便也行出這座佛寺,吩咐隨員將佛寺中諸多荒誕不經、邪法器物拆除之後,將此地改為一處倉邸軍營所在,用以收存稍後自各郡縣中徵發得來的錢糧物資。

  看到那些冀南鄉流步履沉重的各自離散,沈牧想了想之後,便讓人再將那個清河崔真喚來,邀他同行返回興國津軍營。

  崔真這一脈的清河崔氏,鄉勢早已頹廢,所以崔真也並無其他那些鄉徒當下所面對的憂困。聽到沈都督邀請,他也不敢怠慢,便連忙行回加入沈牧的隊伍中。

  這個崔真不擅騎馬,沈牧便也遷就其人,登上一輛馬車邀其同行。

  崔真戰戰兢兢坐在馬車中,且不說此前所見被加以臠割寸剮之刑而慘死的寺中沙門,單單剛才所見,往年那些在各自鄉土中趾高氣揚的鄉士豪強們在這位沈都督面前一個個恭順如同鵪鶉一般,噤若寒蟬,不免更加深刻體會到洛陽行台、以及這位沈都督的權勢之崇高。

  沈牧又小問幾句崔氏宗親情況,早前身在洛陽時,大將軍和他家幾名親長,也都提及要幫崔琿擇取一位族親少賢作為嗣子的事情。

  沈牧原本對此倒不怎麼上心,他與崔琿本也乏甚長幼的交情,說什麼承受惠教之類,不過是客氣罷了。但想到之後若果真成事,還會有一些不大不小的牽扯,便也索性先稍作鋪墊。

  「河北之地,久受胡虐,諸多華族冠帶門戶因是不昌,世道如此,倒也談不上是家門子弟的過失。拋開軍務不談,我家與尊府也算是姻親門戶。此刻既然沒有外人,一些話我也就不避諱崔君。」

  又過片刻,沈牧態度就變得嚴肅起來:「王師既然已經過河,便沒有轉踵旋歸的道理,之後冀南此境,必將兵事昌盛。而尊府舊居東武城,當下其實尚無攻略定計。那些鄉豪邀你同來見我,可見兩家親戚之誼,在河北已經不算私密。稍後羯軍或籍此而有騷擾尊府舉動,王師一時間也未必能夠照顧周全。」

  崔真聽到這話,心情也變得有些緊張起來。其實這一點親戚關係,他此前也隱約有所聽聞,但具體如何還真的不是很清楚。而且說起來,其實在沒有見到沈都督之前,崔真他們這些崔氏族人是不太熱衷談論此事的。

  吳興沈氏雖然煊赫南國,但如今的河北仍是羯國石氏的地盤,他們這些鄉土崔氏也難因此受惠,常作談論,反而有可能招惹禍端。

  還有一點那就是,跟崔家比起來,沈氏終究只是江東一個新出門戶,可是他們崔家嫡女竟然委身為新出人家妾室,總不是一件多麼光彩的事情。

  如崔真這些年紀稍小、對堂叔崔琿印象幾乎沒有的少壯族人,本身便鄉勢頹敗而不得志,對此還無太大感觸。但族中一些年長的耆老,偶或言及此事,便要責怪崔琿不能持身端正,做出此種自賤招辱的蠢事。也正是因此,當那些鄉豪人家找上門來的時候,崔家一些老人都拒絕出面,而是由崔真這個晚輩行上一遭。

  崔真此行,既認識到行台、王師之勢力煊赫,通過這位沈都督對他的態度,也察覺到其家對與崔氏的這樁關係倒也並非完全的不在意,趨從心跡不免更炙熱一些。

  此刻聽到沈牧講起此節,他便連忙順勢說道:「鄉勢破敗日久,門楣也只是抱殘維持。真今次倉皇來見,也是身負親長殷望,乞告都督垂憐,招引我宗親眷離此仁義不守之亂域,南向歸義……」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