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8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胡人也是不乏狡黠之眾,在這兩強相爭未有勝負之前,他們就算有圖謀稱霸隴上的想法,也不會選擇在此刻發動起來。

  所以目下的隴上也是群胡喑聲,只是靜看這兩方的表演。因此王師收復上邽可算是波瀾不驚,根本沒有遭遇什麼抵抗,甚至於聞訊趕來的隴上各方晉人豪強們還熱心的灑掃恭迎。

  可是群胡寄望的另一強者涼州軍,在過去這段時間裡卻幾乎沒有什麼令人值得稱道的舉動,原本涼州軍距離天水郡治要更近一些,幾乎可以說是唾手可得。可是涼州軍竟就這樣引而不發,坐望王師入駐上邽,這不免令那些胡眾們大失所望。

  當然也不能說涼州軍一點實際行動都沒有,特別是時入冬月之後,涼州軍開始頻頻出動,掃蕩天水周邊眾多觀望的胡部,奪其人丁、牲畜,最兇悍時連下周邊十數寨。

  這就讓那些觀望的胡人們有些不解,涼州軍這是典型的欺軟怕硬啊,要知道眼下跟其爭奪隴上霸權的乃是已經入駐上邽的晉軍,他們不去攻打晉軍,打周遭這些看熱鬧的幹什麼?

  然而胡人們所遭受的打擊還不止來自涼州軍,涼州軍再強畢竟也只是外來者,真正讓他們受害最深的還是隴上那些晉人豪宗。原本這些晉人豪宗與當地胡部雖然關係談不上多好,但畢竟也算是共同生活在這一方土地上,尋常縱有糾紛,少有生死相搏。

  可是現在這些晉人豪強們卻一個個變得暴躁無比,鄉曲盡起攻殺一個個胡部。他們實際兵力或是不如涼州軍,可是因有主張作戰的便宜,給胡部們造成的打擊要嚴重得多。涼州軍攻來,打不過可以逃,可是晉人豪強發動起來,那真是往死里追剿,凡有出動必以滅族為先,以防死灰復燃、捲土重來。

  類似的戰鬥雖然規模都不大,但發生的頻率實在是太高,以至於深冬一個多月的時間裡,單單天水一境之內,胡跡為之一空!

  「涼府因有內憂,張瓘不敢直殺我軍,又恐酷虐隴士反逼隴士更加蔭附我軍,因是痛殺諸胡,以求立威鄉土。於隴士而言,涼方地近側邊,一旦居治隴坂,必有遏壓隴士舉動。而我王師遠來可戰,若欲穩立隴土,則必須倚重鄉士之力。」

  過往這段時間,天水境域內的動盪,老實說就連沈雲都有些看不清,但他身邊謀士不乏,杜彌等人更是深悉此方風物人情,而且杜氏還不乏族人就任涼州州府,更將涼州這段時間內部的許多紛爭詳情仔細匯報來,所以這當中許多緣由,倒也能分析得清楚。

  「更何況大將軍威臨中國,行台章法宏大,大義所趨,絕非涼州一州之治可分顏色。」

  表面上來看,王師客軍遠征,如果張氏真的撕破臉要爭霸隴上,是占據一個主場優勢的。但涼州最致命的缺陷就在於沒有行台的大義,「大義」這個詞彙很多時候都是流於虛表,但只要有了足夠的實力基礎,再加上放置在特定的場景中,就能發揮出令人想像不到的作用。

  張氏所以立足涼土,其重要的支撐就是涼州本地大族的支持。這是其強大的原因,也是束縛其繼續強大的制約。

  這就有點類似於江東早年的局面,元帝中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在於獲得吳人豪門的支持,可是吳人之後又被僑門所打壓。而吳興沈氏逆勢而起,又將琅琊王氏為代表的僑門大殺一通。

  涼地土豪扶立張氏,說到底是為了保障自身的利益。有了這樣一個前提,他們便更傾向於維持現狀,不要再加入更多的競爭者。雙方一旦發生要融合的跡象,涼士與隴士利益必然要發生衝突。

  張氏雖然是涼州州主,但其身上並沒有大義的加持,換言之無論是勢位還是利益,張氏對於隴士都沒有太強的吸引力。

  其實這段時間天水境域內這麼熱鬧,沈雲也按捺不住要衝出上邽大殺一通,繼續立威,但卻被杜彌等人給阻止住了。一方面遠征客戰,將士們的確是需要休養。一方面王師所表現出來的實力已經足夠獲得隴士的尊重與敬畏,一旦表現出太強的進攻性,反而過猶不及。

  單憑隴士本身的力量,並不足壓制住境域中的諸胡,如果王師沒有上隴,張氏雖然不是一個好選擇,但也只能湊合。可是現在王師來了,提供給隴士們一個可以統合鄉勢的大義之名,讓他們不再是一盤散沙,這對他們來說就足夠了。

  現在張瓘殺胡立威,隴士同樣也是如此。他們也要彰顯自身的實力,讓張氏心存忌憚,不要再奢望能夠干涉太多隴事。而在這個過程中,王師的存在是一個仲裁者,根本無需親自下場,除非行台已有一套徹底的將隴上納入治土、一如中州、關中等各地的完整方略。

  很明顯現在的行台是沒有,包括今次出兵隴上,其實也只是宣威及眾,避免隴上出現一股強大勢力危及到關中的經營。未來的隴上,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還是需要依靠隴人自治,所以在這樣一個前提下,王師是不宜過分喧賓奪主。

  「將軍只需靜待,想必涼使已在途中。」

  聽到杜彌等人的分析,沈雲雖然還有不解,但也想起出征前阿兄交代給他的任務就是夸武隴上順便通使涼州,便也不再執意求戰。而且他也自知他所率奮武軍乃是行台精銳,不可能長置邊用,一旦陝西局勢平定後,還要歸於行台繼續北上殺伐。

  如果不必將士勞用便可達成目的,他倒也樂得麾下將士在隴上稍作休養。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