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79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汾陰薛氏乃是西征關中繞不過去的一個地方,行台一眾屬員們雖然此前沒有見過薛濤,但這段時間圍繞其人也都多有討論。

  此時眼見其人已成大將軍座上賓,且以參謀祭酒的臨時職務入事大將軍府,言談之間更是難掩對大將軍的仰慕,眾人也都心領神會,順著大將軍的心意對薛濤多有誇讚。

  甚至包括此前力爭要率奮武軍進入汾陰將薛氏路障斬首剷除的蕭元東,這會兒都不見厲態,湊在薛濤席間熱情探討與雜胡作戰的戰術方略。

  這一夜自是賓主盡歡,薛濤也真切感受到沈大將軍並整個行台對他所釋放的善意,更加覺得自己今次入拜是做了一個正確的決定。

  此前他不敢輕易來見,還有一點擔憂,就是因為自家並非世族顯宗,又多聞江東看重門第時譽,擔心會遭到羞辱貶低。可是如今看來,實在是他想多了,江東朝廷如何他還不知,最起碼洛陽行台並沒有因他門第而有看輕,表現出了對他足夠的禮遇重視。

  也正因此,薛濤頗有投桃報李之心,以回應沈大將軍對他釋放的認可與善意,當天夜裡便直接住在了行台為他安排的館舍中。到了第二天,更是積極主動的以參謀祭酒的身份加入到整個西征計劃的籌備中。

  在看到行台所組織起來的這個龐大參謀團隊,薛濤也是大感詫異。這參謀團隊中諸多郡縣鄉境時流,甚至不乏薛濤的親故舊識。

  而整個西征攻略的籌劃也已經將近完成,除了各種周全且細緻入微的資訊之外,就連各種作戰方案都準備了多套,涉及各種各樣的軍情應變。

  薛濤在嘆為觀止之餘,也難免感到窘迫,他是真的想盡一份力,但似乎又無處發力。在思忖權衡良久之後,他終於提出了一個方案,那就是在他汾陰鄉境中設立一個輜重大營,作為轉存軍資物用的一個中轉站,這樣可以大規模的縮短各種後勤物用調度的周期。

  在此之前,薛濤是絕不敢動念主動將王師招攬入鄉境的。可是在進入行台後,方方面面的見聞都讓他意識到自己的淺薄。汾陰作為中轉樞紐的位置,就算王師眼下不重視,但是隨著戰事進展,也必會成為一個當然之選,他是無力阻止的。

  他如今主動提出這樣一個建議,也只是將一個必然要發生的事情稍作提前,也算是向行台一種善意的釋放。

  王師入境,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到鄉土間的秩序,但也可以說是給鄉土的安全再施加一層保障。而且從這些軍務計劃和沈大將軍的態度來看,王師也並非急於短期內掌控河東,通過這段時間的磨合,也能讓鄉土得以更加平穩的過渡。

  另有一點私心算計那就是,若是今次王師西征順利,他們薛氏也不可能再獨守鄉土自足。藉由這個機會,將整個家族導入行台統序之下,對於他們薛家而言也是一個自然且務實的選擇。

  第1162章 襄陽群情

  時近十月,河洛之間天氣已經漸有酷寒,山嶺之間草木凋零,道途中數百騎士向北奔行,臉上各有風霜之色。

  目下河洛之間鄉境整肅,尤其是搜索剿定鄉賊私曲並盜匪武裝,數年下來已經卓有成效,這種規模數百人馬堂而皇之奔行道上,必然是有著王師背景的部伍調度。

  事實也的確如此,這一路人馬正是從襄陽而來的梁州刺史桓宣並其親衛部眾。

  這一次攻略關中,桓宣的漢沔軍隊同樣在入征之列,調令在七月中便已經下達,過往兩個多月的時間裡,襄陽戰卒們已經有近萬之數次第開拔暫駐南陽。如今臨戰在即,桓宣又收到大將軍府召令,命他入洛陳奏並聽授機宜。

  收到軍令後,桓宣自然不敢怠慢,當即便率領幾名重要將領自南陽宛城奔行入洛。

  「使君,伊闕已經在望,不妨暫作休憩,保養馬力?」

  隊行至一處背風的山崗,隨從撥馬詢問道。

  桓宣看看天色尚早,又默算路程覺得入夜前應該足夠趕到伊闕,便點頭默許。於是一行人便從近處尋一開闊地下馬,軍士支灶、撿拾乾柴以作烹煮。桓宣則與幾名部將並坐一處,稍作商談。

  桓宣早年曾為元帝百六掾之一,後來受遣北上活動於豫南招撫鄉境之中流民帥,並且曾經參與祖逖北伐。祖逖身死後,祖約不能容人,桓宣不得不引部退居廬江,待到蘇峻、祖約作亂,其人便又受陶侃所統,動亂平定後率部西進駐守漢沔之間。

  真正令得桓宣其人名動江左的事跡就是早年在陶侃部下時,率部攻取襄陽並一直留任至今。如今桓宣早已年過六十,可以稱得上是戎馬半生,乃是如今屈指可數的邊中宿將。

  多年戎勞,桓宣早已不復年輕時的雅靜謙和氣度,此時中途休息,也如諸將一般席地箕坐,軍豪氣息十足。

  「眼下征戰在即,各方正宜修整軍備,執命待進,也不知那位沈大將軍究竟有何機密要務,必須要召令牽引奔行千里來聽訓命……」

  坐在霜結冷硬的地面上,其中一名將領並搓凍僵的兩手,言中隱有抱怨。

  「人多稱頌行台大將軍頗具治世之能,區區數年便將河洛整頓如新,可是我等一路行來,所見也多寒荒,甚至還比不上襄樊之間谷貨倍出,生民安樂。」

  旁邊也有人開口道,神態間對於那位沈大將軍為南北世道稱頌的賢聲頗有不以為然。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