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1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此前通過軍械輸送,將淮南軍強大的概念灌輸到一眾軍頭並其部曲們心目中,而後通過大規模的征伐將徐州軍的主力調離本鎮,再以止戈的誘惑吸引大量厭戰鄉眾入籍,瓦解流民帥們立身的根本,最後通過軍府這一形式將殘留在鄉土中的不穩定因素吸納回來,組成可控之師。

  一旦完成徐州本鎮的整頓,那些外調的徐州軍實力軍頭們便成了無源之水,即便還有擁兵自重的想法,也已經沒有了實現的可能。

  第1069章 人盡其用

  凜冬之際,徐鎮各個方面都在進行劇烈調整的時候,一位垂暮老人也踏上了他的行程。

  原本郗鑒是打算再坐鎮淮陰一段時間,等到來年開春他再離鎮,給沈哲子接手徐州事務留下一個緩衝期,有他這個久執徐鎮的老人在,即便有什麼意外和爭執發生,也能有一個調和的餘地。

  可是沈哲子入鎮以來諸多作為,讓郗鑒意識到他是想多了,這個年輕人有足夠的手腕能夠穩定住徐州局面,郗鑒如果再強留下來,反而是徐州各項改革的阻撓,徒惹人厭罷了。

  所以儘管心內還有諸多不舍,但郗鑒還是決定儘快踏上行程,先往江東述職復命,然後再思歸處。

  當沈哲子得知郗鑒這一決定後,也是推開手邊諸多事務,親自前來相見,不乏詫異道:「郗公何必急去?如今鎮內諸多巨細事務尚需郗公坐望斧正,猝然棄我,難道是我疏忽失禮?」

  郗鑒聞言後懶懶一笑:「維周你有匡扶大才,入鎮之刻,即如狂風入室掃蕩濁氣,我這老物若還固執不去,反倒是昏聵可厭了。徐鎮不乏舊敝,唯有簡於負重,才可闊步前行啊。我這老朽如今能做的,也唯有不惹厭而已。」

  沈哲子聽出郗鑒言中略存薄怨,這倒也正常。自己入鎮短短時間內,便接連重拳出擊,可以說是直接搗爛了徐州舊有的秩序和體系,郗鑒這個原本的徐州刺史看在眼裡,自然難免有些吃味乃至失落,這也是人之常情。

  不過對於郗鑒能夠這麼幹脆的便放棄徐鎮一切,沈哲子也是略感意外,因此便不乏真摯道:「郗公既然已經決意,那我也不再挽留。只是請郗公再稍待幾日,待到淮北幾軍入鎮稍添武備,我將率眾持戈護送郗公南下。異日郗公若再要北行,無論歸鄉又或歸鎮攬舊,都請傳告一聲,讓我能夠全於迎送禮節。」

  郗鑒聞言後便點點頭,並不反對沈哲子的提議。雖然如今的沈哲子已是當之無愧的江北第一人,但郗鑒也覺得自己夠資格被護送一程。

  徐州能這麼快便受於其人掌控,除了沈哲子此前趁於意外的極妙應變之外,也是少不了郗鑒大度能容的放手與配合。尤其郗鑒幾乎沒有提出什麼要保留自己在徐鎮影響力的要求,這也是沈哲子諸多改革能夠順利鋪開的重要原因。

  若是郗鑒真的有意為難,或者說有心將自己的影響力稍作保留,也足以令沈哲子頭疼。遠的不說,單單荊州的庾懌,雖然已經執位數年之久,但至今都還沒能徹底擺脫陶侃殘留的影響力。

  雖然眼下的徐州,並沒有大亂的隱患,但是深及鄉野的變革總是混亂難免,需要有一支成建制的武裝力量以坐鎮。所以早在沈哲子出發的時候,便傳令本身就出於徐州的曹納與徐茂率領五千甲士南來。

  又過了十幾天,這支軍隊終於抵達了淮陰並分批入駐郡縣之中,一直到了這一刻,沈哲子才正式動手裁撤大量的郡兵,而軍府的創建也同期展開。第一批的三個軍府分別安排在了淮陰、盱眙與廣陵。

  與此同時,沈哲子親自率領兩千名護衛,護送郗鑒一行向南而去。

  郗鑒今次離鎮,隊伍規模並不算小,單單僕僮部曲便有千數人眾。這也算是一種豁達的表現,他甚至連在任這些年所經營的一些田產別業都沒有保留,俱都交割清楚。

  在時下這種氛圍,想要將公私徹底分割清楚,實在很難。對於郗鑒如此豁達的放手,沈哲子在私利方面也給予了豐厚的補償。

  比如此前經營海路而在大江入海口經營的幾座島嶼,其中有兩處便直接劃給了郗家,雖然管理權還保留在商盟的手裡,但郗家單憑這方面的分紅,家人子弟便能累世不乏用度。

  另外郗鑒所交給刺史府的這些田產,沈哲子也都是以沈氏在會稽的各項產業近乎一比一的補償,當然這其中也不乏沈哲子要有針對性的對自家產業進行一個減持。

  徐鎮入手,意味著他執掌內外的目標又近了一步,所以在未來肯定要進行比較深刻的變革,沈氏所擁有的眾多產業在未來某一時期內將不再是助力,而是一種阻力。

  沈哲子並不覺得他比時人高明多少,唯獨勝在眼光長遠、未雨綢繆。假使未來南北得於一統,想要瓦解掉那種極為深刻的南北分裂趨勢,江東的大土豪們絕對是一個需要抑制的團體。這種政治上的考量和需求,並不會因為他出身江東便能夠視而不見。

  所以從現在開始,他就要將自家在江東眾多的產業布局逐步轉化為公器,加以制度化,而不能轉化的則就要及早割捨掉。

  使人強大的,同樣會予人反制,不破不立,他若始終抱緊已有的存量,便不可能完成真正意義上的化家為國。

  總之,郗鑒這一次配合沈哲子順利掌握徐州,最起碼給家人換取到足夠的立身資本,而且是以一種頗為陰晦體面的方式完成,最起碼不會給時人留下指責他公器私售的證據。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