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87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這劉綏也是靠臉吃飯的人,其家並非顯宗,甚至可以說是寒門,數代之中唯一知名者便是他的伯父劉寶,曾經擔任過安北大將軍,又治漢書而得名,可謂文武兼備。可惜這個劉寶後來流落於北為石勒所執,最終死在了北方。

  高平劉氏並無家祚可夸,但劉綏長得實在是漂亮,甚至得以打破門第限制而娶陳留阮氏女為妻。這在當下而言,也實在算是一個異數,甚至就連沈哲子都要道一聲佩服。他能娶公主是一方面,但若說要與陳留阮氏結親,人家根本都不會搭理他,檔次實在不夠。

  不過陳留阮氏這一家人作風都太古怪,簡直就是與整個世道有仇,劉綏雖然結此清高門第,但對個人前途和家業實在無甚幫助,甚至需要學為武用,到如今也只在庾翼這個婿子門下任事,可見混得實在不好。

  沈哲子關注這個劉綏也只是感慨,身為一個男人,無論本身才能高低,結親如何很大程度上也實在能夠影響人的前途如何。比如眼下的自己,比如歷史上的桓溫。

  很明顯,庾翼這個丈人門戶實在不能給他提供什麼助力,像是早年就被大兄庾亮壓制的很嚴重。沈哲子年方弱冠,已經成了晉祚屈指可數的大將重臣,而庾翼在他這個年紀時甚至還只是一介白身。

  雖然這也與庾亮性格有關,但不可否認,高平劉氏根本不入庾亮法眼,也不必關心其家感想如何。像是沈家的沈牧,早年在都中被發配去看工地,結果惹得其丈人門戶的賀隰發聲表示不滿。

  而沈雲和庾曼之,姑且不論個人才力、勛功如何,眼下能夠在鎮中一眾年輕將領中搶先獨當一面,沈哲子在任用的時候很大程度上也是照顧其丈人門戶的顏面。

  庾翼這個丈人門戶,所連累的不只是他自己。後來其子庾方之未能繼承荊州刺史位置,被桓溫輕易廢黜諸庾,掃除庾氏兄弟相繼在荊州經營多年的影響力,與當時庾氏諸子並無太強外援有關。像是庾冰的兒子除了一個與桓氏聯姻的庾友之外,其他的幾乎被殺個乾乾淨淨。

  當然這種情況,落在眼下世族執政的世道表現最明顯。但其實哪怕到後世,一個男人擇偶如何仍能極大程度影響人生。資源和機會的共享還在其次,所謂家有賢妻,夫無橫禍,在什麼時候都是一個至理。

  就這麼一路遐想著,沈哲子陪著庾翼等人一路抵達壽春城內都督府。他肯親自出迎也算表達了對庾翼的重視,倒也無需所有掾屬停下公務全來作陪,因此眼下席中只有紀友並庾彬相陪。

  庾翼一副心事重重狀,待到閒人退避,彼此落座之後,便長嘆一聲道:「維周你今次所為,實在是失於輕率啊。此中緣由,無非區區三十萬斛糧貨而已,但你突然揮兵內向,卻令內外震驚,就連我也不知所措。」

  沈哲子聞言後便冷笑道:「小舅此論,恕我不能認同。北事壯進,十數萬將士戮力用命,邊事諸用告急,糧貨更是重中之重,豈是『區區』二字能有論盡!若是因此累及邊功化作泡影,就連我都要自慚不安,無顏再見江東父老。誰若阻此急用,便是生死大仇,此中絕無妥協!」

  第0998章 分道揚鑣

  聽到沈哲子將話說的如此斬釘截鐵,庾翼並其僚屬們臉色俱都一變。

  尤其是庾翼,這件事本身其實與他並沒有什麼直接關係,之所以肯出面調和,一則是應江東台輔請求,二則若淮南與台中若因此而矛盾激化乃至於演變為武裝對抗,他身在歷陽這個顯重之地,也很難置身事外,所以還不如趁著局面還未徹底不可收拾而解決掉。

  當然除了這一點之外,庾翼肯這麼快出面抵達淮南,也有著一番自己的考量。

  首先自然是彰顯自己的重要性,沈哲子悍然出兵內向私自占領合肥,台中雖然因此震動,但卻並無有效的鉗制手段。他若能夠出面妥善解決,無疑能直接加重他在台中的影響力,讓台輔們意識到他的重要性。

  而且他也料定沈哲子今次出兵,其實並沒有什麼長遠規劃,完全就是一種應激反應,既出乎時人預料,而沈哲子本身也面對一個不好收場的困境。畢竟眼下對淮南而言,平穩是最重要的。這一點就連主動撩撥淮南的王愆期都能看清楚,更不要說其他人。

  所以,由他出面調和,作為淮南與台城溝通的橋樑,自然兩方都要給予他足夠的重視。而未來他更可以藉助這種緩衝橋樑的重要位置,來達成許多自己的圖謀。

  但他卻沒有想到,沈哲子態度卻如此強硬,似乎完全拒絕調和。當然這或許只是一種向台城討價還價的姿態,但仍然讓庾翼感覺尊嚴受到了挑釁,甚至接下來都不知道該怎麼說下去,一時間默然席中,臉色也變得陰沉起來。

  眼見氣氛陡然變僵,坐在庾翼近側的劉綏在稍作沉吟後,便開口說道:「梁公今年闊進,宇內共是歡騰,使君得聞此訊,也是多有讚嘆激賞。雖然未能與梁公並行中原而助大事,但於治下也是善加調度,極力促成淮南後路無憂。」

  沈哲子聞言之後,臉上便又露出和煦笑容:「今次王師盛功,自是宇內集力共助,豈容一人獨夸。我幸在此位,幸執此事,能得一二淺譽,也是多感惶恐,對於南北王臣賢長善助,更是須臾不敢忘懷。也正因如此,不敢將此殊榮輕視,盡力維持,不敢懈怠。」

  「梁公有此高識自謙,實在令愚等庸碌汗顏,更有感晉祚有此良臣,王道何愁不昌。是以群眾仰望,俱盼梁公能更持此志,再創殊功。」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