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9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兵法自有張弛之道,眼下魏地新進收復,也遠稱不上是淮南軍的穩定前進基地。與其逼迫群胡同仇敵愾,沈哲子更樂於看到他們狗咬狗,彼此折騰消磨實力。

  即便是不算眼下還是小字輩的拓跋氏,慕容氏已經漸成氣候,未必樂於仍然困頓於遼地。尤其沈哲子對慕容氏實在算不上態度友好,近乎明目張胆支持他們兄弟分裂內訌。

  而石虎也是一個不容他人臥榻鼾睡的性格,所謂一山不能容二虎,沈哲子倒是想看一看,如果沒有了淮南軍在南面的強勢威脅,他們二者究竟誰會將誰按在地上強勢摩擦。

  當然,最主要的問題還是淮南軍眼下已經達到一個極限,雖然黎陽一戰看似勝的輕鬆,但也已經達到淮南軍目下一個極限。要消化戰果,要準備接收徐州,沈哲子向來信奉不為自己掌握的力量,從來都算不上真正的強大。

  尤其眼下的江東,沈氏還遠遠算不上一言堂,仍有諸多掣肘之力,在河北戰事進行到這一步的時候,如果還不能夠做出反應的話,那也實在太遲鈍了。

  南北戰事進行到這一步,其實跟城地得失相比,人口的獲取反而成為勝負關鍵。尤其是在江東本就基礎薄弱、南北俱都積弊重重的情況下,沈哲子真的不必強爭一時之勇。

  當然,他這一點心機,敵人真的無從猜度。尤其淮南軍在北進之後便擺出一副勢大難當的銳進姿態,襄國雖然擺出一副厲兵秣馬的姿態,但石虎懾於淮南軍與徐州軍會師的強大兵力,一時間也不敢輕啟戰端。

  沈哲子繼續擺出向鄴城增兵的姿態,但主要意圖卻不再是與石虎爭勝於河北,而是趁著雙方互有忌憚節制的情況下,儘可能多的搜羅河北鄉眾,而後大軍便徐徐而退,最終退到了枋頭一帶。

  當襄國還在狐疑猜度淮南軍意圖的時候,已經有超過百萬河北民眾從鄴地撤出,向西向南轉移,被安置在了枋頭以西的汲郡、河內包括河南等地。而當淮南軍退出的時候,整個鄴地無論新城、舊城,甚至包括三台,都被拆除焚燒一空。

  至於淮南軍與徐州軍主力,則繼續沿黃河西進,目標指向河洛。

  第0937章 都下民潮

  咸和十一年的建康,較之往年並無太大不同。新年皇帝大婚一場慶典之後,生活復又恢復平淡,生民各有所勞,按部就班經營著家業生計。

  街巷越來越繁華,新建的坊市也逐漸完工,城池內外已經少見衣衫襤褸的游食流民。

  以往建康城裡出現這樣衣食不繼的難民,或還可能引起一些同情,但如今再有這樣的人出現,只會讓人厭惡反感。

  因為江東已經許久沒有戰事,尤其在建康城池內外,大大小小工坊田莊錯落有致的分布著,任何人只要在縣鄉之內入籍,便能有被僱傭機會,只要肯辛勤勞作,縱然談不上大富大貴,保暖自足還是有所保障。

  這幾年來,台輔執政諸公一直在專注推行吏治,尤其是在建康這京畿之地,已經隱有幾分大治氣象。這幾年的太平富足,更被時人推崇為中朝難及,甚至遠邁太康盛世。

  如今的建康城裡,已經少見貧苦侷促,民風轉為開朗大氣,當然也不乏調侃誇耀,尤其言及其他地方的戰亂苦困,更有一種沾沾自喜與滿滿自豪。

  當然也並非全無不和諧之聲,尤其入夏以後,都中糧價飆漲,雖然還沒達到前幾年那麼誇張,但也從不足十錢,漲到了如今的將近五十錢。這自然給不過剛剛得以溫飽的民眾們帶來極大的生活壓力,也漸漸積攢起不小的怨氣。

  街巷中不乏人討論何以都中米價高企不下,便漸漸有人言是邊將貪功弄事,明明如今晉祚勢大,四邊都無兵患威脅,但卻偏偏有邊鎮方伯貪功求進,撩事於外,致使攻伐不斷,軍用巨耗,連累江東民無所食。

  這一原因,很快便為都下民眾廣泛得知,一時間也是罵聲連連。生民本身幾無遠大目光,也無宏大報復,他們只關心早晚兩餐,春秋兩衣,誰若侵害到他們這些,那自然就是罪大惡極,要為生民所厭。

  這種仇視心理被炒熱起來之後,很快又傳來具體消息,那就是今年最大的戰事便是淮南都督府向北用兵,規模達到幾十萬人之巨,日耗錢糧億萬。而江東米價飆升,便是由於淮南軍消耗了大量的江東物用。

  一俟得知這一消息,民情頓時激昂起來:憑什麼?憑什麼四邊有那麼多的軍隊邊將,偏偏凡有向外用事,便獨勞駙馬梁公!朝野內外,那麼多的賢長耆老,一個個尸位素餐,國事都要託付駙馬!

  更有人言道駙馬為了徹底平滅北面羯胡,甚至就連妻室身懷六甲、子裔將要降生都無暇安居看顧,親率將士奮戰於北方前線,勝敗生死暫且不論,甚至因為大河水濁不及大江清澈,連餐食都無以為繼,還要打起精神扶劍督戰!

  其中不乏一些細節,言是公主為了保障前線將士足用,雖然有孕在身,但卻自裁用度,每天都是清湯薄羹的度日。

  而在坊市之間,更有民間演戲杜撰《丹陽教子》,講的是丹陽公主為了教導孩兒忠勤國事,每日誦詠兵書義理,以致胎兒通靈,哪怕還未降生,居室內哪怕無人都常有鼓令兵戈之響,以鳴其志。

  這戲劇自然不乏荒誕,引起旁人譏笑。但凡有譏諷,都有鄉民力爭,梁公本身天資稟賦無需多提,乃是絕對的獨步南北,如今他的血裔未生便有異象,又有什麼出奇?說到底,那些譏笑者根本就不知這獨秀江東的血脈有多麼神異驚人!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