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8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雖然沈哲子態度還算好,但李閎等眾將心情卻並不輕鬆,在返回黎陽城的時候,便忙不迭向沈哲子詳細解釋他們為何會誤期。

  雖然今次向北出兵非常順利,青兗之地少有頑抗之眾,但還是遭遇了一些波折。尤其在泰山郡中,一些土豪鄉宗自恃地利,屢降屢叛,最終還是徐州軍集結優勢兵力消滅其中幾股勢力比較大的亂部。但直到現在也談不上是悉定,沈牧仍然留在那裡鎮守。

  沈哲子對此倒也能夠理解,泰山郡乃是黃淮海平原地帶上為數不多、甚至可以說是唯一一處占據形勝之地,余處俱都一馬平川。

  早年占據此地的軍頭徐龕便恃此地利,游弋於江東朝廷與石勒之間,叛降不定,一直等到石勒已經統一河北穩定局面之後,才派石虎以四萬大軍最終將之擊破。

  雖然眼下泰山之地並無徐龕那樣強大的軍頭,但豪武鄉宗也是眾多,若再加上有人暗中挑撥的話,徐州軍要解決起來也是非常麻煩。

  而如果不能穩定住泰山郡,那麼徐兗青之間也談不上徹底的穩定,徐州軍如果大舉南來,便要面對被抄截後路的隱患。

  徐州軍本身便難改各自為戰的習慣,郗鑒又因年邁而不能抵達前線督戰,在缺乏一個統一調度的情況下,能夠這麼短時間內暫時解決泰山郡問題,也算是不錯了。

  眼見沈哲子的確沒有追究徐州軍誤期的意思,李閎等人才算是放下心來。如果說此前他們還有與淮南軍爭雄的意味,那麼現在則徹底打消了這一念頭。

  他們這些徐州將領,也是知道今次軍事行動的計劃,他們要聯合淮南軍一同北上與鄴城石堪作戰。老實說對此他們並不算太過熱衷,因為郗公業已年近七旬,一旦北上的話,他們這些將領必要被梁公沈哲子所轄制,乃是一路輔軍,如此即便得功,難免會有厚薄之分。

  對於梁公這個人,他們感官也是極為複雜,一則都能看出此人前途無限,也能感受到郗公都在配合其人接掌徐州事務,二則其人實在太霸道,一旦入主徐州,必然會打破徐州原本那種局面,這些軍頭們不可能再入原本那樣保留住一些獨立性。

  所以今次在泰山郡,也是不乏刻意拖延的意味,想要以此讓梁公有所收斂。但卻沒想到,就算他們沒有到場,單單淮南軍自己便乾淨利落的幹掉石堪,奪取鄴城,所得成果甚至較他們此前預想中還要大得多!

  如此一來,他們此前那些想法和做法便成了一個笑話,心中可謂是既有尷尬,又有恐懼。單憑淮南軍自己,便爆發出如此驚人的戰鬥力,一戰攻取鄴城,二戰攻下襄國又是什麼難以接受的事情?如此他們這些徐州部將們又將何以自處?

  而且,淮南軍戰果如此輝煌,接下來梁公接替郗公執掌徐州之事,已經不是能不能,而是其人想不想的問題。甚至連想不想都不必猜,沈牧那個大腦袋幾千淮南軍眾眼下就杵在徐州呢!

  所以眼下,他們實在沒有什麼資格再作態,紛紛爭先恐後往黎陽而來。一俟坐定之後,幾名徐州將領便接連開口表態:「眼下王師大勝,正宜挾此大勢再破胡賊!末將等此前困於地患未能盡力,稍後必奮力以戰,為都督再下一城,痛殲賊眾,平滅季龍!」

  沈哲子聞言後便笑語道:「王師來日自然更有勇進,諸位不必憂患無處獵功,也不必急於一時,暫且稍作休整。至於是否北進攻打襄國,此事仍須再作商榷。」

  眾人聽到這話,不免愣了一愣,但因本身就是心虛,倒也不敢多問。唯有李閎因是郗鑒心腹,聞言後便皺眉道:「王師今次黎陽大捷,乃是永嘉之後未有之壯功,此乃晉祚大昌之盛兆。而河北石季龍方取襄國,諸廢未興。眼下徐淮兩部,合力已有十數萬眾,何以都督……」

  他講到這裡的時候,便見沈哲子雙眉已是微鎖,雖然神情變化不大,但卻自有一股懾人氣勢撲面而來,以至於後續話語都難再講出,忙不迭低下頭來。

  「諸位遠來,暫且引軍入營稍作休整。至於來日兵指何方,稍後自有令示。」

  沈哲子說完之後,便從席中站了起來,他眼下雖然不追究徐州軍失期之過,但也並不意味著就要向他們通盤托底,郗鑒在這裡還差不多。但就算是郗鑒在這裡,他有什麼決定,也只是通知一聲,不會是商議。

  其實從一開始,沈哲子就沒打算或者不指望能夠一戰之內便掃滅河北羯國殘餘勢力。哪怕眼下已經拿下了鄴城,哪怕徐州軍到來後,明面上的軍力與石虎相比已經完全占優。

  徐州軍眼下本身還未融入淮南軍體系中,這樣的結合看似勢大,但當面對真正殘酷大戰的時候,能否達到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沈哲子實在存疑。

  襄國與鄴城,看似實際距離已經很近,但每進一分,淮南軍所要面對的風險便要大了一分。一旦繼續向北進行會戰,絕不可能奢望石虎會如石堪一般被輕鬆擊破,將會是一場曠日持久的大戰。

  而在這樣的戰場環境中,野戰乃是決勝的關鍵,最起碼目前而言,在野戰方面,淮南軍並不能說已經完全超過那些羯兵與雜胡義從。

  淮南軍強勢挺入河北,反而促成了燕代之間眾多雜胡聚集在石虎周圍,這是沈哲子所不願看到的。最起碼在目前看來,那些雜胡們並不樂於看到淮南軍強勢入主河北。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