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1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不過隨著此前都督府行令傳遍境內,絕大多數牧、守、將軍之類都已經銷聲匿跡,當然也還有頂風作案的,但多向北面逃遁,不敢靠近淮水。

  以淮南軍如今的軍力,想要徹底肅清豫州境內這些作亂勢力並不困難,畢竟這只是一時喧囂浮塵而已。而且羯國方面幾股比較大的勢力彼此還在互攻,比如關中諸胡作亂,河東王石生疲於鎮壓,又派一路人馬出關東向,意欲勤王,結果被退到了洛陽的桃豹打回去。桃豹則自號司州刺史,聲討程遐外戚禍國。

  而在襄國方面則更熱鬧,石虎北逃後,以南陽王石恢為少帝,聯結羯族許多渠帥酋首反攻襄國。原本還在互攻的程遐和石堪,迫於石虎的壓力而聯合,石堪暫歸鄴城,自號大將軍。而程遐等弒君之眾則保著石大雅在襄國,頻頻發詔號召各方人馬起兵勤王。國亂多妖孽,便是羯國目下真實寫照。

  單純從軍事而言,淮南軍想要重複祖逖在世時的北伐舊貌,並沒有太強勁的對手。

  可是沈哲子在經過長時間的權衡之後,還是選擇了一個相對保守的方案,先對豫南沿淮幾郡進行實質性的占據和統治,然後憑著水路深入亂境,輕入快出用以騷擾中原各方,不給他們喘息安定的機會。

  因為淮南的基礎還是太薄弱,一旦大軍離鎮太遠,邊防線和補給線都會因此拉長,軍務上的消耗便會陡增數倍,將會更加拖慢淮南本鎮的經營。而且突然要掌握這麼大一片的疆域,兵力將會因此攤薄,一旦遭遇變故之後,便不得不突破原則底線的倚重於鄉宗等地方武裝勢力。

  一旦發生那種情況,沈哲子也絕無可能再如眼下一樣對於淮南有著無與倫比的掌控力,內部也會滋生諸多不和諧之聲。所以眼下,他也不得不以時間來換取一個主導權和掌控力,以避免貪進失控的危險。

  所以北上的郭誦所部止於陳郡,在宛丘建立穩定據點之後,豫南將會逐步增兵,最終保持一萬五千人的作戰力量。

  另外一部則是在毛寶率領下,西進抵達汝南。這一次前往汝南,便不再只是倉促成防,而是要正式將早先所防守的懸瓠之地經營起來,且屯且建。而未來的懸瓠城,便是沈哲子計劃中淮南與中原和荊州等地進行商貿的中心。

  汝南也將作為後續重點招募接納流民的地區,而且在戰略地位上,較之穎、渦之間的豫南幾郡還要更加重要,淮南軍後續的擴充練兵,也將主要集中在汝南進行。

  同時,毛寶所部還要配合荊州軍,對南陽等地進行肅清掃蕩。未來的南陽之地,將是兩鎮重點合作經營的區域。

  第0850章 涼州來使

  咸和十一年,公元337年。

  臻水乃是汝水下游一條最為重要的支流,其流與汝水交匯處向北不遠,再向北不遠便是如今淮南都督府治下,有「天中大邑」之稱的汝南懸瓠城。

  懸瓠城從無到有,直至名聞天下,只發生在這最近兩三年的時間內。咸和七年,統一北方的羯國石趙盡發國中甲士,在時任羯國太尉的中山王石虎率領下洶湧南往,大有要將苟存江表的殘晉朝廷一戰擊破之勢。至於南面的晉廷,卻只以吳中少年典兵,結果卻將羯國大軍殺得大敗虧輸,幾近全軍覆滅。

  這一場戰事結果,可謂令人瞠目結舌,北地人眾也都眾說紛紜,或托以天命,或托以地理,也不乏深論人情。雖然各執一詞,眾說紛紜,但南人這一戰的統帥、少年都督沈維周之名卻是響徹中原,而其所統淮南王師也成為了天下各方人物俱都深記於懷的強軍。

  數年前的這一場大戰,直接將如日中天的羯國國勢打斷,後續北方便一直陷入了動盪紛爭之中。而在這一系列的動盪中,因一戰而威震華夏的淮南軍卻並沒有再做出什麼令人驚艷之舉,甚至就連近在咫尺的幾部羯國殘眾都沒有順勢剿滅,不免讓遠進之眾頗感失望,也都覺得那一場輝煌之戰大概只是一時之幸,湊巧趕上了羯主石勒身死,羯國本身混亂起來的機會罷了。

  不過,雖然淮南都督府在戰場上沒有再打出什麼驚世之戰,但還是以另一種形式在中原之地廣為人知起來。那就是位於汝水近畔的懸瓠城,此城乃是江東朝廷特許、集結四方商貿之地。

  如今北地雖然動亂不堪,但在時人心目中,對於江東之地仍然頗存輕視,認為是開化有限的南荒之地。可是無論這樣的想法再怎麼根深蒂固,可是一旦其人抵達懸瓠,眼見繁華盛態之後,此一類的想法便很快蕩然無存。甚至不乏中州舊人感慨言道,如今的懸瓠之興盛繁榮,甚至可追中朝太康年間的洛陽!

  隨著懸瓠名氣越大,四方趕來此地的商賈遊人也就越多。近域尚可舟車並濟,又或徒步行來,選擇諸多。但若是遠邑之人,最好的選擇無疑是舟船水道。汝南之地雖然興盛,但是域內淮水、汝水等水道都為淮南水軍嚴控,雖然有的時間裡也會允許民船通航,但更多的時間則管制頗為嚴厲。

  所以,類似臻水這樣的次級水道,便成了四方來客頻頻往來此境的主要通道。

  此時位於臻水下游水道上,正有一艘規模不小的民船正排在長長的船隊中等待轉入汝水。這艘船上乘客不少,單單立在船外甲板上便有二十多人,一個個俱是體態魁梧的盛年壯士,腰際懸掛著包裹在皮鞘內的刀劍,並立左右,從那站姿和氣概上便可以看得出頗負行伍銳氣。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