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6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算起來他在渦口這段時間,用兵淮北的次數和人眾,明顯要高過了用兵淮南。眼見如此形勢,已經不需要再明言,眾將也都清楚,中山王已經沒有了再向南作戰的意圖,之所以眼下還留守於此,只是沒有等到合適的機會和藉口,加之南軍實在咬得太緊,讓大軍不能從容撤離。

  渦口前線水面上,淮南軍示威挑釁的大船尚未退回,奴軍這裡便有了反擊的舉動。十數名晉人俘虜被從後營拎到前線來,口角俱被器物撐開,竹斗盛著穀米滾滾灌入,哪怕已經吞咽不下,都被木杖用力杵入,旁邊自有奴兵叫囂:「貉奴不知中國物博,大軍積穀三年無匱。來日貉將沈維周受擒,中山王自有穀米盛賜!」

  類似的舉動以反擊淮南軍所言糧盡,不過是掩耳盜鈴之舉。但岸上奴兵們在看到這一幕,仍然不顧飢腸轆轆,揮舞著刀兵叫嚷不休。至於那十幾個受此虐待的俘虜,很快便就氣絕,屍體都被拋扔在了江中,腹部鼓脹,觸目驚心!

  沈哲子如今正身在長安大艦上,眼見奴軍如此兇殘一幕,已是激怒難耐,當即便命兵眾棹夫駕船直往渦口衝去。

  眼下共在船上的,還有收復淮陰之後自盱眙轉來相見的郗鑒,眼見大船直接向渦口衝去,心內已是一驚,忙不迭起身勸阻:「兩軍交戰互辱,手段自有卑劣極端,維周可不要激怒任性,身入險境為其所害啊!」

  沈哲子聞言後,指著江岸奴軍營壘冷笑道:「奴兒已無戰心,正要陳兵其門戶之前,迫其自望膽怯胸懷!」

  眼見長安大艦直往渦口衝來,岸上奴軍果然不乏惶恐。他們倒不是擔心淮南軍真的敢攻打上來,江面一艘大艦加上幾艘鬥艦,即便滿載不過幾千兵眾,他們渦口軍營本就有幾千人,加之後陣連營馳援,淮南軍若是攻來,是占不了什麼便宜的。

  真正讓他們感到擔心的,還是或被派遣出營阻截,若是江面作戰的話,面對淮南軍那碩大無比的長安大艦,沒有幾千人、數十舟船圍攻,他們真的是不敢近前。

  不過幸在將領們也並沒有出營遠擊的打算,眼見淮南軍大艦逼近,連忙讓人放下水柵固防。兵眾俱都充入防事中,嚴陣以待。原本奴軍是不擅長這種臨水渡津防守的,不過因為有了許多徐州敗軍的加入,這一方面的短板也得到了彌補,因而諸多防務工事還是修築的有模有樣。

  很快長安大艦便逼近到了渦口,沈哲子親下甲板使人喊話:「中國誠是盛大,士庶何止億萬,王土廣及四夷。先人仁厚,納四夷瀕死之眾而養中原物華之國,全其性命。四夷雖有知恩義士,亦不乏屠各、羯賊醜類,貪我王土,虐我黎民,生民俱受所害,萬眾死於刀兵!醜類妄圖天命,奪人衣食,虐人性命,華夏仁義之國,絕非禽獸久據之土,豈容孽障長存!以小貪大,必遭橫死,屠各已受所害,羯賊敗亡未遠!」

  「羯主窮勢虛焰,擄眾百萬,自以為強,不敵王師三千之眾,屢挫於淮,此乃蒼天教化,仁義之眾,自有天助,惡逆之賊,天人共厭!今告北軍上下人眾,十日之內,必破羯賊!凡我晉祚鄉親,並及諸胡存義之士,勿為羯賊虛態久惑迷用,父精母血,七尺之身,向義則生,從逆必亡!決戰之前,凡執一屠各、羯賊人首,以此自表擇於仁義,棄於惡逆,慨然涉水,必有王師遠迎,盛食以饗,相約殺賊!」

  如此長篇大論,岸上奴兵們未必聽得明白。不過淮南軍大艦也並未遠離,而是停泊在此一次次的叫喊著,後續又有戰船載兵加入其中,聲浪匯集於一,更顯洪亮。

  聽得次數多了,岸上奴兵們也漸漸把握住幾個重點,淮南軍是將屠各、羯賊這兩個有著僭制劣跡的胡眾視作生死大仇,恨不能除之以後快。至於晉人從軍,包括其餘雜胡義從,只要斬下一個羯胡和屠各首級,便能涉水投降,為淮南軍所接納,並且供給餐食。

  老實說淮南軍這些口號,並沒有在這些奴兵們心內激起多少的共鳴。畢竟眼下奴軍雖然有困頓,但在兵力上還占據著絕對的優勢,而且雖然屢屢受挫於此,但在他們心目中南人仍是弱旅,並不怎麼值得投靠。所以並沒有多少人真的有想法,要斬下行伍中羯胡和屠各人首級去投敵。

  但是淮南軍這些喊話,終究還是在奴軍心內激起一些波瀾,讓一些不屬於羯胡和匈奴屠各的兵眾們意識到,原來他們跟這兩部族眾有所不同,他們並不是南人心目中的仇寇與奸邪。因而此時沿岸各軍中也都不乏議論紛紛,在許多人心裡樹立起了分別心,乃至於此前兩軍對峙、你死我活那種壓迫感和緊張感都略有緩解。反正南人恨不能除之後快的並不是他們,那麼就算是大軍敗了,他們也是有活路的,不會被南人窮追猛殺。

  此時沿河防守眾將在聽到淮南軍的叫喊之後,心情也是複雜,他們自然能夠意識到南人這些叫喊對軍心所能造成的惡劣影響,甚至就連這些兵長將領們自己本身都難免受到影響,鬥志為之動搖。

  就算是他們想要阻止,此時南人在渦口處除了原本的大艦之外,又聚集起了七八艘鬥艦,兵力已經不弱,單憑水營中的力量已經很難驅逐,還要向後方申請調用停泊在堰埭中的新造舟船才敢出營作戰。

  這一來一回,加之軍中決議,便需要不短的時間。而此時南人舟船仍在向此集結,為了防備南人進攻,只能將更多軍力調來集中在岸上營防中。於是奴軍中便有更多的士卒聽到南人的這些喊叫聲,因此而生出的騷動議論便更加擴散開來。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