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2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眼下塗中尚算平穩,小股侵擾是免不了的,但大的戰事倒也沒有。眼下我部主要還是駐留在南塘附近,開墾屯守,順便清掃了左近一些流竄的盜匪。雖然沒有什麼大戰,但也薄有所獲,斬首近千,招降和俘虜的人丁也已經有了兩千餘……」

  因為沒有什麼大的動作,杜赫介紹起來難免就有些瑣碎。

  聽到杜赫的介紹,沈哲子對左近的形勢也有了一個具體的了解。

  塗中一線可以說是大江防守的第一道陣線,以合肥為中心,自西是廬江、邾城、江夏,往東則是巢湖、歷陽、塗中直至廣陵。如果這一條線被突破,那麼除了一條大江以外,江東將再也無險可守。

  眼下的形勢就是,因為祖約的反叛和投敵,這一條線當中作為核心紐帶的合肥已經丟掉了。這麼說倒也並不準確,因為自從戴淵北鎮合肥被召回而後被王敦殺掉以後,庾亮執政以來,合肥便一直不在朝廷的直接掌握之中,而是由附近的流民帥和塢壁主們聯合管理。

  杜赫如今所在的塗中,是庾亮早年曾經重點經營的地區,為的是防備當時身在壽春的祖約。可是隨著歷陽方面形勢的緊張,庾亮便放棄了在這一區域的布置,將兵力抽調回江東,守衛京畿。而塗中原本的據點,有的被南下的豫州軍破壞了,有的則被當地的流民所占據。

  杜赫過江之後,面對的就是這樣一個局面。活躍在左近的流民武裝組織,大大小小有十餘支,有的已經安定盤踞下來修築塢壁據點,有的則還在四處流竄形同盜匪。

  所以過江之後,還沒有來得及熟悉形勢,杜赫便已經開始用兵,對那些流民組織或剿或撫,一直忙碌到了今春,才將整個南塘區域給完全收回來。如今方圓百里之內,除了杜赫所部之外,便只剩下了三家塢壁主還算有著成編制的武裝力量。

  「故中書雖然對南塘早有經營,但其實說實話,收效甚微,我等到來時所見,仍是滿眼的荒蕪。」

  躍馬登上一座高崗,杜赫手中馬鞭指著前方一片葦塘灘涂說道。

  南塘並不是什麼官定的稱謂,而是塗水中段流域一大片灘涂濕地的總稱。這裡因為地近江東,舟馬難行,早年在曹魏與中朝和東吳對峙的時候,乃是兩國交戰的一個緩衝帶。因為對峙關係的緊張,所以早年並沒有大量民戶在這裡開墾居住,而是作為一個圍繞合肥的官屯區域。

  後來西晉滅吳,將江東幾千戶遷居於此,但是因為時間太短,加上北地很快就陷入了動盪中,早年過江的許多人家便又紛紛逃回了江東。所以這一片區域仍然是開墾未足,地廣人稀,只是隨著中原大量人的南逃,其中一部分不能過江,不得不逗留於此。

  沈哲子順著杜赫所指方向望去,入眼處只看到叢生茂密的蘆葦,幾乎看不到土色。只是在這些蘆葦盪中偶或突兀的聳立著寥寥幾個土堡或者是木造的箭塔。

  只是這些建築破損的嚴重,殘留的痕跡中還能看得出建造的手法有多拙劣,而且選址也都是亂七八糟,毫無道理可言,充滿了敷衍味道,似乎從一開始就完全沒有考慮過其實用性。這讓沈哲子有種看到後世因為政策原因,而罔顧實際意義的那些爛尾工程的感覺。

  庾亮大力開發南塘的時候,沈哲子就在都中,深知庾亮一意孤行、力排眾議才促成此事,而且因此往江北投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寄望可謂不小。可是如今看來,這一樁布置除了加重了祖約的猜疑和離心之外,似乎並沒有什麼太大的實際意義。

  如果庾亮眼下還活著,乃至於親自過江看上一眼,原本他寄予厚望、投入大量資源的防線被建設成這個樣子,不知他會作何感想。

  構想無論高明與否,如果不能考慮到實際的實施力度,都可以稱之為昏聵之政。庾亮未必就智淺,但他的問題是宦途太過得意,早早便獲得了大名,而且因為其外戚的緣故,幾乎沒有經歷過地方上的任事,便高居台輔之位。看待問題或有高屋建瓴的眼光,但唯獨欠缺了腳踏實地的視角。

  一行人從葦塘中的小路上穿行了約莫大半個時辰,視野才漸漸開闊,遠處已經可以看到許多尚算簡陋的建築,而在這些建築周圍,便是大量已經被開墾出來的土地。

  「江東雖然有資用,但若完全仰仗後補,也不是長久之計。年初以來,除了必要的操練、巡弋之外,我等也在大力墾荒。至今所墾已達五百餘頃,雖然大多都是少產薄田,但一輪夏收之後,已經能夠滿足一部分耗用。如果沒有大的戰事發生,兩年之後,足堪自給。」

  講到這裡,杜赫臉上不免露出了幾絲笑容。他在江北經營,雖然沒有什麼大的成績,但在保持操練和戰事的同時,還能有如此的屯墾成績,已經算是不錯了。

  「實在是辛苦道暉了。」

  因為深知運輸條件的不便利,沈哲子也更明白屯墾、就地解決物用的重要性。五百餘頃田,雖然只是粗耕,但也不能說是小數字,可以說是一個好的開始。

  過江經營,有利有弊,好處是因為沒有太多的掣肘,可以放開手腳去干。壞處則是在這個不設防之地,隨時都有可能有戰事發生,很難獲得一個長期穩定發展的機會。以耕養戰,說起來很輕鬆,但實行起來還是有太多困難。

  第0503章 大業名臣

  南塘這裡名義上雖然已經經營數年之久,但其實杜赫接手的不過只是一個爛攤子而已。由於這一次過江並非中樞所主導,所以也不能仰仗朝廷給予資用,就連杜赫這個「督護」的名義都是沈哲子努力爭取來的。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