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5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雖然沈哲子並不知王導為何要招攬自己為其掾屬,但眼下他與王導有一個合作的基礎卻是事實。包括早先他幫王導去見陶侃,也是希望能夠爭取陶侃以及荊州方面的支持。

  一切能夠讓人強大起來的,終究會反過頭來形成制約。這話用在誰的身上都很合適,包括王導,也包括沈哲子自己。王導有今時今日的名望和地位,與其家世關係莫大,所以他但凡要做什麼事情,有什麼謀劃,都是立身在僑姓高門的角度去看。這與其說是什麼歷史的局限性,不如說是人心的局限性。

  以前沈哲子是借用王導的顧忌,屢次交鋒甚至不乏威脅,讓王導有所讓步。那麼也要反過頭來,給王導一些示好和幫忙。比如王導剛才所言的俚清荒田、安置難民,但其實說實話,京畿周遭哪裡會有什麼荒田?

  世家大族無孔不入,能夠蔭占、侵吞的土地,早就已經落袋為安。想要清查出來足夠的土地,只能用一些強硬手段。琅琊王氏在今次平叛的過程中,表現的很拙劣。庾家兄弟方寸不亂,拱衛住了行台,守住了最後陣線。沈家為首的吳人群體又是異軍突起,站住了腳跟。這都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讓人對未來有更多想法。

  如果這時候王導用強硬的態度和手段,從那些大族手裡奪來土地,極有可能會招惹更大的牴觸反彈,非但做不成事情,反而有可能激化了矛盾,讓京畿形勢遲遲得不到平復。

  而沈哲子則不同,他家是新貴崛起,勢頭正猛。非生死攸關的必要時刻,少有人會趕在這個時節與他發生直接衝突。那麼沈哲子這裡就有了一些餘地,況且他入都以來態度一直都很強橫,那就會讓人有忌諱,沈哲子可以爭取到足夠的土地安置民眾。

  沈哲子這麼做,自然也有他的考量,成功會讓人盲目,讓人妄自尊大,以他家為中心的利益圈子自然也不例外。會不會有人被勝利沖昏頭腦,感覺可以再進一步,爭取更多?一個利益群體當然要有足夠的侵略性,給參與其中的人帶來足夠的利益,構架才能更穩固,維繫才能更緊密。但又有多少人懂得適可而止的道理?

  前幾天沈哲子在曲阿時,庾懌來信言道一個問題,說是陸曄等人近來在行台頗為活躍。雖然明面上還是恪守禮數,但是私底下卻是頻頻接見許多吳中人家。如果沈哲子沒有猜錯,那麼他們私底下就是在謀劃遷都之事。

  如果不考慮北地的局勢,不考慮日後的北伐問題,哪怕是沈哲子也承認,遷都對於時下的江東而言,不失為一個好選擇。如今建康已經殘破不堪,江北也已經無險可守,如果還要將都城留在建康,不只建康要重建,江北也要從頭開始經營,除此之外還有諸多問題。不說人力問題,單單財力上,朝廷就根本無法承擔。

  但假使將都城遷至江東,大江天塹阻攔,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邊防的壓力,而另一方面,又能直接獲得吳地錢糧滋養,有利於最快建立秩序。但如此一來,朝廷可能就此便窩在了江東或者說吳中,前景將更加堪憂。

  如果離開建康,拉遠了與荊州的距離,這個江東最重要方鎮極有可能演變成為一個半獨立的存在。同時有了吳人設置的障礙,淮北那些流民帥也必然會與朝廷漸行漸遠,非但不能成為助力,極有可能演化成為獨立的軍閥或是乾脆成為北方進攻江東的急先鋒!

  但問題是,這件事確實會給吳人帶來極大的好處,而吳人又是沈家勢力最重要的底牌。沈哲子今時的強硬,極大程度上來自於吳人的支持,他不能罔顧吳人在這件事情上的看法。

  遷都是絕對不行的,沈哲子卻不能直言反對,所以他要幫王導維持住這個底線。該得的利益,沈哲子不會手軟,不會退讓,他比別人優勢的地方是他知道那一道線在哪裡,知道需要適可而止。退縮忍讓誠然讓人居喪,但若是一味的高歌猛進,人會撐死的,必然要有一個消化緩衝的時間。

  南北高門,都是壞種,僑姓人家不是什麼好東西,吳人還要更劣幾分。當然這個優劣不是指的品行,而是要看對時局是好是壞。吳人當國,不會比僑人更好,甚至還有可能更劣。就算沈哲子現在直接進入台城作為執政大佬,他也無力去平復解決那些積壓已久的矛盾。

  即便不考慮大是大非的問題,單純從自家的利害而言,遷都也不是一件好事。沈家對吳中最大的貢獻是帶領鄉人們爭取並且建立起來吳人自己的軍隊,假使遷都成功,那麼倡導遷都的人在吳人當中將會獲得極大名望,一舉壓過沈家已經獲得的榮光。並且,沈家將不得不承擔起來日或會發生的內戰壓力。

  所以,沈哲子現在與王導是殊途同歸,雖然立場不盡相同,但目標卻是一致。王導現在強硬不起來,那麼也只能由沈哲子擔當起這個責任。

  話說到這一步,沈哲子也不再隱瞞自己的意圖,便在車上對王導建議道:「行台本為平亂權宜之立,如今亂事將定,皇太后陛下也不宜久留都外,致使令出多門,不利於局面的穩定。晚輩覺得,何時往行台去迎接皇太后陛下,也應在近日決出了。」

  世事就是這麼弔詭,皇太后離都是沈哲子一手策劃布置,現在則又急著將人迎回來。早先他家是光腳不怕穿鞋,一心只求上進。現在已經成為時局中重要一方,則又不得不考慮秩序的重建和維護。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