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5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當然在如今一個如此複雜的形勢下,沈家的勢大也不可能讓所有人都歡呼雀躍,衷心祝福。有一部分台臣雖然也來到石頭城,但目的卻不是來拜會交好沈哲子,而是請借舟船遠行。

  早先建康附近舟船早被歷陽軍搜刮一空囤放在下都,而後被徐茂他們一把火燒個乾乾淨淨,如今建康附近有船的只有覆舟山附近和石頭城這裡。

  雖然這些人借船各有託辭,但沈哲子心裡很清楚他們要去哪裡,西向的去見陶侃,東向的去見王舒、郗鑒。沈哲子對此也不刻意留難,畢竟他家如今也算一方大佬,再放低身段去為難這些小蝦米沒意思,來日真正的較量還是要跟這些人各自去見的人選掰手腕。

  第0364章 償有功

  沈哲子遷入石頭城後不久,梅雨如期而至,綿綿陰雨降落下來,天幕陰沉低垂,暑氣稍減,天地間充斥著濃濃的潮氣。

  這樣的天氣,又是在飽經劫難的時下,大概會勾動起人心裡無限的騷情傷懷。聚集在石頭城這些台臣們也多受天氣感染,加上沒有了兵災威脅,漸漸便放舟江邊吟詠嘆唱起來,偶爾看到江邊幾具已被游魚啄食乾淨血肉的屍骸,往往還要掬一把同情淚,長嘆流涕。

  不過在這陰雨天裡,沈哲子心情反倒有些好轉。倒不是他缺乏同情心,而是梅雨到來與農事休戚相關。如今這雨水不早不晚,如果戰事能夠搶在七月前完結,可以不耽誤晚稻的播種。有了這一季稻米收穫,今年這光景不至於太過難熬。

  王導已經接手了建康的政務,沈哲子也在勸告那些逗留在石頭城的台臣們返回台城去各司其職。來日政局再怎麼波詭雲譎,終究要讓小民吃上飯,局勢才能談得上平穩。這半年來建康左近鄉民們雖然飽經戰事摧殘,但既然僥倖活下來,總要忍住悲痛,為將來做打算。

  護軍府那些將領們每天都來糾纏沈哲子,希望能借到一些糧草前去征討平定叛軍張健,但是糧草沒有討到,反而討來了一紙手令,所有非在軍籍的宿衛成員統統遣退安置歸鄉。為了安置這些受亂軍裹挾加入宿衛的鄉人丁壯,沈哲子特意往返台城數次,才與王導等台臣們達成共識,暫取權宜之策,軍功折田,最快速度將這些人安置下來,抓緊投入生產。

  這樣的安排是不符合慣例法度的,以往朝廷針對於此的善後往往都是將這些被裹挾的民眾直接編入軍籍,設屯安置。這樣一來,經手的官員有政績,而朝廷則增加了直接掌控的田畝和人口,而且做起來也簡單。唯一被侵害的則就是這些民眾,良民丁口自此成了軍戶。

  但是現在情況則有些特殊,一方面是京畿附近並沒有適合大量屯墾的土地,另一方面則是迫切需要進行生產以供給京畿。不過要將軍功落實到每一個個體的身上,然後再逐一給他們劃分田畝,中朝以來未有先例,尤其要讓王導接受這樣一個方案,簡直就是不可能的任務,而且會招惹很大的物議。

  沈哲子說服王導的方法也簡單,還是嚇唬他。

  建康周遭如今殘破不堪乃是不爭的事實,如果不能快速穩定下來收攏人心,那麼來日等到皇太后並行台一眾人員歸來,憑建康目下的狀況實在難以承載那麼龐大的人員湧入。屆時極有可能會有人藉此要求遷都,甚至乾脆就將皇太后等人扣在京口,繼而商議遷都。

  關於遷都與否這個問題,沈哲子跟王導的立場是一致的,那就是絕不容許中樞離開建康!否則他大可不必這麼急切的收復建康,只要將皇帝營救出來就好了。

  但是王導仍然拿不準沈哲子所想,而沈哲子提出來的這個問題又是確實存在的。他要拿出足夠的理由去反駁有心人攛掇的遷都之意,最好的辦法無疑是在最短的時間內讓京畿穩定下來!有了這樣一個前提,看似不可能的方案,反而成了一個極為有效的選擇。

  使民安其土、樂於耕,最快捷的方法莫過於直接施予其土地。只要確立了這個思路,至於土地總有方法弄出來。別的不說,單單西陽王等那幾個確鑿無疑投靠叛軍的幾個宗王,他們在京畿周遭便持有大片的田莊耕地。

  原本這些土地應該是用來賞賜功臣,現在有了沈哲子的攛掇,王導索性直接挪用起來。至於來日的封賞,那是先要確定不會遷都之後才需要考慮的問題。

  因為平叛已經將近尾聲,為了及早穩定局勢,作出決定之後,王導即刻便將此事付諸現實。都中吏員太少,沈哲子直接將石頭城部眾調出來幫忙丈量土地,清算田畝。

  沈哲子這樣踴躍的態度,反而讓王導有幾分狐疑,莫非自己誤會了,這位駙馬真的是沒有雜念,一心為國?但是無論如何,當這個消息公布出來的時候,都中所有宿衛都歡騰不已,他們不只能夠豁免成為軍戶的悲慘命運,反而能夠憑藉戰功獲得田畝,實在是讓人振奮不已!如此一來,即便是想停都停不下來了!

  但這項政令在台臣們中間卻引起軒然大波,以往朝廷不是沒有授田,進行過幾次的土斷基礎就是土地。但且不說土斷政策本身就是褒貶不一,而且土斷授予的土地絕大多數都是撂荒已久、或者根本沒有開墾過的荒地。像這樣在京畿周遭大規模授予良田,而且還是軍功為名義,便有些挑動各個人家的底線。

  因而當這政令頒布以後,王導那裡每天都是賓客盈門,紛紛勸告他不要為亂政之始。對於一些親厚人家,王導還耐著性子解釋自己為什麼要這麼做,勸告這些人家為大局計,不要計較一時之小利,並且一再保證這只是非常時期的特例,絕不會成為常例。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