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9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小舅放心吧,荊州絕無可能缺席,一定會在約定之期前到來的。」

  沈哲子現在也只能這樣安慰庾懌,不過這也確實是他心內真實想法。

  誠然荊州是分陝要害之地,方鎮之重無過於此。但同時荊州的情況也最複雜,哪怕不論南北的衝突,單單在荊州本地便是豪強林立,荊襄豪強像是蔡氏、習氏等等兵甲之盛並不遜於早先的沈家,又有南蠻各部不服教令,更與敵邦接壤,並不是一個團結緊密、其樂融融的環境。

  陶侃坐鎮在這個位置上,境況與淮北郗鑒有些類似,甚至較之郗鑒還要惡劣許多。誠然他乃是百戰宿將,可稱國老,但其實並沒有絕對的威信和力量將各方完全打壓下來,重點還是要施以安撫和平衡。

  身處在這樣的環境中,對朝廷賦予的大義名分便尤為看重。一旦這個名分不在,絕難再保持原本的平衡。比如沈哲子這裡已經收到許多淮北流民帥的投獻書,其中不乏人大有將郗鑒取而代之的野心,但沈哲子也深知這些人無論是名望、才具還是實力,都不具備鎮住淮北局勢的可能,若任由他們滋事,反而會讓淮北局勢糜爛不可收拾。

  荊州應該也是這樣的情況,正因如此,可想而知陶侃對中樞心存的不滿,就連江州溫嶠都有輔政之名,他這個分陝方鎮居然不能列名其中。這對他而言,不只是羞辱,更是一種迫害,迫得他要花費更大的代價和精力,才能穩住荊州各方不亂。

  如今的江東兩個政治中心,一在京畿蘇峻手中,一在京口,毫無疑問後一個政治中心合法性要更大一些。荊州除非不表態,一旦要有所表態,必然要選擇京口。若不然,只怕他的部眾先要群起而攻之將他驅逐。

  但如果太順從的表態,這又不符合陶侃的利益。基於這樣的認知,沈哲子覺得荊州方面或會有些波折,但最終結果是不會改變的。

  接下來的幾天時間裡,諸事皆上快車道。首先是吳人翹首以往的會稽分州之事,終於以正式詔書明令下發,通傳各方。新立之州名為東揚州,以浙江為界線,包含有會稽、新安、永康、臨海、永嘉、建安、晉安等七郡之地。

  原會稽內史沈充進位鎮軍將軍、東揚州刺史,開府儀同三司,督東揚、交、廣、寧四州軍事,同時加錄尚書事。最後這一條,是庾懌硬要加上去的,因為在他看來現在的中樞實在是權弱,沈充加錄尚書事一定程度上可以對他的事權有所補充。

  新立一州,原本是伴隨著大量的繁瑣工作,原本的行政構架要梳理,州郡之間的籍冊要交割,最重要的是審核丁籍進行土斷,沒有一年半載是完成不了的。但是現在事從權宜,國難為先,其他諸事都可不計,最重要的是軍事班底要快速搭建起來。

  時下江東軍制仍是世兵制為主體,家兵部曲作為補充。然而眼下起兵在即,再去分割軍戶徵召兵眾已經來不及。況且包括會稽在內,這數郡之地兵甲都是稀缺,若是強硬劃分軍戶,不得不考慮民怨問題。須知一旦成為軍戶,那是要世世代代承擔兵役的,絕非一時頭腦發熱就能做出決定。

  所以南北各家在經過幾輪商討後,最終才決定給予東揚州十軍的旗鼓編制,由州府自行招募義勇成軍,當然錢糧軍資仍要由行台撥付。不過這也只是取一個名義上的節制權,皇太后與琅琊王輕身出逃,行台如今又沒有一丁點的財賦進項,最終還要靠吳中人家進獻為用。

  但這些都不成問題,朝廷願意讓步准許吳中立州,對吳人而言已經是一個莫大勝利。以往哪怕沒有這個名分,他們也要出人出糧的舉義。如今是用錢糧資助吳中子弟兵,自然沒有什麼怨言。

  對於自家第一次掌握到軍事上的優勢,沈哲子也是分外熱心,基於早先就已經鋪墊好的氛圍,趁著如今京口各家族人畢集於此的時候,多方奔走,錢糧已經不成問題。在詔書下達的第一天,吳興、會稽、臨海三郡夏稅已經提前押運到了京口,大大填補了行台錢糧的空白。

  與此同時,以沈家為代表的吳興人家向行台捐輸錢五千萬、糧二十萬斛、甲具數千副、余者物資更是不計其數。如今正是春潮之際,這些物資沒用多久便統統到達了京口。會稽方面亦有捐輸,不過被中樞詔令暫停餘杭,遣使清點完畢後撥付東揚州軍資。

  吳人對於這件事的熱情,不只震驚了京口諸公,就連沈哲子都是大受觸動。東揚州募軍令剛剛發出,不旋踵便讓整個吳中騷動不已。更遠處的會稽、吳興情況如何,沈哲子還不知,但是近處的吳郡幾乎是一整家子弟往南去投軍。更有甚者,就連京口這裡早已經進仕的吳中子弟都棄官南去投軍。

  人的熱情很難去以政治利益的得失去考量,而吳人對於擁有自己子弟兵的這種熱切急迫心情,沈哲子雖然早有預料,但親見如此才知自己仍是低估了鄉人們的熱情。自舊吳滅亡至今,吳人雖然一直擔著一個易動難安的名聲,但事實上始終不曾擁有正規的守護鄉土的軍事力量,會稽軍州的建立,徹底打破了這一空白!

  東揚州建立不足十日,沈充便帶領新立州軍五千人北上,趕在行台建立之前到達了京口。

  沈哲子與眾人一同出城去迎接老爹,親眼看到不乏吳中老人在兒孫攙扶下顫顫巍巍立在運河碼頭,極目遠眺,神態中流露出與年紀不相符的急躁。而整個碼頭早已經是人滿為患,甚至不乏人被擁擠的人群擠落入河。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