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席中眾人聞此,便有人忍不住拍案而笑:「丁公召我等來提攜後進,原來自己才是不學之人,如此謔談,也只丁公敢為。」

  丁委捻著鬍鬚,指著嘲笑他那人說道:「如此才要召集你等,若我自己就能品鑑優劣,何須再費這滿席餐食!」

  他又對沈哲子說道:「不拘何才,便揀你最得意顯出。你既來此,當有腹案,不必虛辭,開始吧!」

  哪怕這老者站在自己這一邊,沈哲子也被他耿直言辭搞得有些無語,實在接受無能。文賦雅事,總要有所鋪墊,有所預熱,氣氛達到了才好醞釀佳作。如此直白,再好的文賦都要稍遜幾分意境之美。

  不過幸好他早有準備,倒也不必措手不及,於席上站起來,視線在廳內一掃,看到侍立在角落裡那個在竹林哭泣的年輕人子玉,對其微微頷首,待對方臉上露出疑惑之色,才微微一笑道:「今日入園,行過竹林恰逢翟公於林中講《禮》,聆聽良久,受益良多。」

  講到這裡,他轉向席上翟莊方向深施一禮,翟莊於席上微微頷首回應,靜待少年下文。

  「翟公離去後,卻聞園中有人悲泣,旁觀少頃,心中有感,試擬五言,請諸公賞鑒。」

  話講到這裡,沈哲子便自席上踱下,慢慢行向那神色略有忐忑的年輕人子玉,口中緩緩吟道:「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吟完之後,他便收住腳步,對眾人說道:「此為《遊子吟》,發乎肺腑,實難砌詞。」

  眾人有的閉目回味,有的卻漸露一絲失望。這首《遊子吟》,正如沈哲子所言,並無堆詞用典、藻繪浮飾之綺靡詩風,這對于欣賞慣了時下詩文之風的人而言,確實流於拙樸,不夠華麗,不夠風雅。

  然而就在別人還沉吟不語時,角落中那個年輕人已經忍不住捂著臉哭泣起來,頓時將眾人目光都吸引過去。

  丁委在席上指著那哭泣的年輕人說道:「沈家郎君自頌其母,你又悲從何來?」這首詩平鋪直敘,並無晦澀用詞艱深典故,他好不容易聽得明白,正在苦思幾句讚許之語,被這一打岔,思路頓時受阻,因而不悅。

  「丁公請勿見責這位子玉兄,今日之作,正因他林中所言有感而發。」

  沈哲子微笑著解釋一句,將那年輕人子玉請至廳中來。

  年輕人尚是第一次被這麼多隱逸名士圍觀,一時間難免有侷促,哭聲漸漸收起,只是仍然難抑抽噎之聲,斷斷續續將竹林中事講述一遍,然後才對沈哲子深施一禮道:「心雖有感,口拙難言,今日聞郎君佳作,更覺愧為人子。明日之後我便返家,奉養老母,絕不遠遊!」

  堂中眾人聽這年輕人講述之事,再回味剛才那首詩作,登時便有了更深一層的體會,繼而神色也漸漸變得沉重起來。那翟莊於席上慨然道:「詩經有云,欲報之德,昊天罔極。父母之恩,譬如蒼穹無垠。沈家郎君此詩,雖無砌詞,情出肺腑,回韻甘長,已得詩之古韻真髓。我等今日與聞,或得沾惠,千載之後於此詩畔得列一二閒名。」

  聽到翟莊評價此詩之優可傳千古,眾人雖是驚奇,但細思之下也不覺得有何誇張,孝為德之本,此詩深刻雋永,可想而知日後言孝者必言此詩,於是便紛紛點頭附和。

  第0145章 何陋之有

  沈哲子所記得的千古名篇極多,這首《遊子吟》樸實情摯,但卻並不足以彰顯才氣縱橫,也並不能迎合時下人的審美意趣,但最大的優勢是大義所在,價值觀絕對正確!誰都挑不出毛病來!

  而且時下南北流離失所之家何其多,遠遊之子難奉雙親,有感於此,難免意傷。相信用不了多久,這首詩也會如「生當做人傑」一般,快速傳頌天下,而且因其立意高大正確,並沒有挑動南北不睦的隱患。

  若單純想要彰顯文采,應景之作,劉禹錫的《陋室銘》其實也是個不錯的選擇。但權衡再三,沈哲子還是放棄了。因為《陋室銘》終句,孔子云:何陋之有?細究之下,其實是有毛病的。

  此句出處為《論語》: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君子居之,何陋之有?本身沒有毛病,還吹捧一下這些居於陋園中的隱士。問題出在九夷,先秦之時,吳越地區便屬蠻夷之地。君子居之,才會何陋之有?沈哲子要用此典,就要回答那些詰難發問者,時下德行可比孔子的君子是誰?怎麼回答,都是一個錯。

  文抄要用心,留下這種口實被人攻訐,不如不抄。諸多典故一一權衡,諸多忌諱都要考慮,簡直比原創還要累。所以沈哲子就算迫不得已文抄,也儘量抄一些用典較少的作品。

  而且文抄只是一個開始而已,從在竹林中動念,他便已經開始思忖一整套的計劃,抄一首《遊子吟》,只是作為一個事件的引子,主要還是為了把這年輕人給引出來。一旦決定用這套方案,哪怕這個年輕人不在廳內,都要讓人將之請來講述一番。

  但是沈哲子雖然已有計劃,可是這年輕人自我介紹其身份,還是超出了他的意料,讓接下來的計劃有了一點變數。因為這年輕人看似貧寒,家世卻不弱,乃是座中張季康遠支族人,同為吳郡張氏,名為張瑾,字子玉。

  雖然時下各大家族根深葉茂,難免有些越來越疏遠的族人淪為貧寒卑流。不要說吳郡張氏,就連吳興沈氏江東豪首,也不乏窮親戚。比如早先分宗出去的族人們,東宗肯定不會再予扶植資助,一兩代之後,已是形同陌路了。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