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以前王家執掌過半方鎮,自然一言九鼎,人莫能抗。但現在已是拔毛鳳凰,怎麼可能由其嘴皮子一吧嗒就拱手讓出會稽。

  徐州、歷陽皆為桀驁難馴流民帥,荊州、江州則是皇帝倚為肱骨的忠貞之臣。表面看起來,確實沈家的方伯之位最好圖謀。本為逆臣,又不得本地士人擁戴,狀似唾手可得。但沈家亦為江東豪首,既被如此小覷,不如直接亮出獠牙給其瞧瞧!

  沈充本就是不安於室者,早先因為擔心自家元氣不足,行事才有所顧忌,束手束腳。此時聽到沈哲子也如此主張,眸子頓時變得晶亮起來。

  「往年起事,未能將嚴氏一戰而誅盡,我深感遺憾。嚴平匹夫竟然還敢襲殺我兒,豈能容他活命!況且青雀你又察知嚴氏勾結羯胡,害我鄉人,便誅此獠滿門,殺一儆百!」

  話講到這裡,沈充已是殺意凜然。他也知眼下擺出姿態可以,真正起兵謀亂絕無成功可能。嚴氏寒門之家,雖然清望不著,家勢卻不弱,又有勾結羯胡的罪行,對其下手,既能起震懾之效,又能全大義之名,還能得其家資之實,簡直一舉數得。

  頓了一頓後,沈充又說道:「早在年中,我便集餘姚、寧海、鄮縣三地之軍戶瀕海修港製船,以開海洲。青雀你今次歸鄉後,可與世儀共集部曲。待我這裡營造妥當,便讓你仲父歸鄉,率眾三千來與我匯合,跨海阻住嚴氏退路。家中部曲東面撲殺,必將嚴氏一網打盡!」

  「待北滅嚴氏,以之罪狀並資財輸送京畿,我家得其田宅人丁。挾此滅門之勢再返會稽,何家再敢相抗,我亦絕不留情!」

  聽到老爹早做準備,且連善後事宜都已經考慮清楚,沈哲子便知,就算自己不勸,老爹早晚也會選擇這麼做。之所以大半年引而不發,這是在等大招冷卻呢。等到自己開口一勸,便將計劃全盤道出,這是因為自己一表態就意味著後勤已經無憂。

  說實話,跟這麼一個天生反骨的老爹配合,沈哲子是挺不開心的,在老爹面前很少享受到那種揮斥方遒、指點江山的快感,往往自己這裡一開口,老爹就有了全盤計劃,且往往都與自己不謀而合。

  仔細一品,其實老爹頗有位面之子的姿態,祖輩數代積攢財貨由其揮霍,可以任性的一反再反。家底掏空後又有自己這個穿越者為其收拾爛攤子,剛剛恢復一些元氣,便又有了用兵的意圖和資本。

  沈充的計劃,正好與沈哲子所想相同,甚至就連開發海洲都如出一轍。

  海洲即就是舟山,又被稱為甬東、中山洲。舟山的自然資源和地理位置毋庸置疑,沈哲子雖有此想,但還是擔心時下技術水平和人力資源未必能支持成規模的離岸開發,畢竟會稽郡陸地上還有大片土地,苦於沒有人力開發而撂荒。

  但沒想到老爹步伐比自己還要激進,居然已經藉助職務之便開始開發舟山,那自己這些擔憂真是有些多餘了。至於老爹急於開發舟山的原因,沈哲子也略微能猜到些,究其根本主要還是內心對朝廷不信任,為自家預留退路。

  如果能在舟山立住腳,好處毋庸置疑,拋開那龐大的海產資源不提,單單地理位置便虎視江東沿海,任何一處皆可登陸。東晉末期孫恩裹挾天師道十數萬亂民據此為禍,三吳之地皆受其害,戰略意義極大。

  如果沈家最終還是不能占穩會稽,那麼由武康本家下錢塘,延錢塘江一線在陸地上形成封鎖,同時在舟山形成海路封鎖,會稽將成三吳孤島。如果能獲得這樣的形勝地位,那麼中分揚州未必不可!

  但沈哲子還是有些擔心,舟山乃是海島丘陵,開發極為困難,漁業收穫又受季節性約束,如果不能在陸地上有可靠的補給點,終究難以維持。

  當他道出這個隱憂,沈充便笑道:「鏟滅嚴氏後,海鹽城便入我彀中,陸海相望,可為犄角。而且我於會稽任上,可令民以海產代丁賦,不需數年,民皆逐海而居,則更有所援望!」

  聽到老爹這麼說,沈哲子才知一任方鎮權力居然這麼大,可以隨意更改民眾賦稅類型!這在後世,簡直是不可想像的!

  但由此,他也看出老爹開發舟山的態度之堅決,一旦站穩腳跟就不惜將會稽本就不多的人口驅逐到沿海,也要營造一個開發基礎。後世舟山最大漁港沈家門漁港,傳說是追隨孫恩天師道作亂的沈家後人定居之所,看來這個沈家門要提前出現在歷史上了。

  但是對於老爹過於激進的策略,沈哲子還是有所保留。他不反對開發舟山營建退路,但實在不必如此操切。如果陸地上的優勢不在了,就算退到海上,也只是孤懸於外,對時局不會有什麼影響,是下下之策。

  而且眼下局勢也並沒有嚴重到那種程度,需要乘桴浮於海。只要能夠幹掉嚴家,所形成的震懾力足夠令沈家穩固時下所擁有的政治優勢。舟山布置可以為輔助,更好的控制會稽,與武康、嘉興連成一線海陸封鎖,分割三吳。但如果全力去開發舟山,則就本末倒置了。

  之所以會形成這種分歧,是因為沈哲子心知皇帝命不久矣,政局將有大變。而在老爹看來,皇帝春秋正盛,一旦穩定住局面,未必就能完全信服沈家。而王氏高門影響力仍在,若被其藉助皇帝的猜忌來打擊沈家,沈家前途堪憂。居安思危,人之常情。

  沈哲子不是術士戴洋那種能掐會算的奇人,就算篤定告訴老爹皇帝要死了,老爹也未必會相信。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