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你不必多想,崤關我也不會去。我同他……同你父親不會和離,衛氏一族需要他繼續戍衛邊關,如是而已。」

  這句話仿佛觸到了季滄亭的痛點,她讓旁邊的丫頭帶著阿木爾去外面,深吸了一口氣,對襄慈長公主道:「外面那些亂臣賊子罵得再難聽,外面都可以充耳不聞。可是娘……您最不該質疑我爹對大越的忠心,你不知道,他每次出關,老彭都要把他的棺材擦拭一遍,就怕他死的時侯,連棺材都是冷的。」

  襄慈長公主低下頭,並不接季滄亭的話,只留下一句「別說了,我去燒年菜了」便離開暖閣去了。

  季滄亭沒有攔阻,只是她離開後,重重砸了一下桌子。

  不一會兒,門又開了,季滄亭回過頭,卻見襄慈長公主身邊的老嬤嬤端著一碗熱氣騰騰的甜點走進來遞到她面前。

  「郡主,吃碗酥酪消消氣吧。公主也有她的難處。」

  狠狠地舀了一大口,季滄亭心情稍微好一點了,問道:「我娘是不是還在意當年和親的事?」

  老嬤嬤嘆了口氣道:「郡主,你這麼大了,也該知道公主她當年,被僖宗皇帝送去關外嫁給匈奴大單于做閼氏的事吧。」

  「我知道,當年匈奴表面上是和親,實則只待匈奴大單于接了我娘回王庭,就立刻集結大軍破關南侵。」說到這一節,季滄亭眼裡跳動著對父親的驕傲,「若非我爹識破匈奴動向,當機立斷出關截殺單于奪回我娘,使得匈奴大軍群龍無首,恐怕今日便無崤關,也無煬陵了。」

  老嬤嬤道:「侯爺的確是當世的英雄,可公主一直對此有心結,你應知匈奴都是些什麼人,落在他們手上的女子即便不被糟蹋,羞辱也是難免的。那時侯爺和公主還不熟,將侯爺帶回崤關後,戰事便打起來了,那時候沒有人在乎她是不是公主,全城的老幼婦孺都在修城牆做軍備。」

  僖宗末年那場匈奴南侵的崤關之戰,季滄亭從小聽到大,她父親也正是在那一戰中成名。

  「那場守城戰打了半個月,匈奴的進攻才慢了下來,這時候侯爺卻發現,堂堂一國的公主,在這樣隨時可能被攻破的危城裡,不顧身份,不止為將士們縫製鞋靴,還親自到傷病的棚子裡幫人處理傷口,那些百姓直到他們大婚的當天,才知道為自己洗衣餵藥的是一國公主。」

  「理所當然地,年輕氣盛的侯爺便喜歡上了公主,只是礙於戰亂,並未說出自己的心意。直到匈奴徹底潰敗後,僖宗皇帝派使者要賜死私逃回來的公主時,侯爺站出來了,他說他已經與公主私定終身。公主那時的神情,老奴這輩子都忘不了。」

  「當時侯爺手握重兵,僖宗皇帝雖盛怒,卻不敢動他,在臣子的建議下給侯爺和公主賜了婚。其實當日侯爺知道自己衝動了,使者走後,他有半天都坐在房頂上不敢見公主,到了晚上,才去和公主道歉,說自己一時嘴快毀了公主的名聲,但並不後悔。」

  「老奴看得出來,公主心裡不是沒有他的,為侯爺補的戰甲總是格外仔細,一根多餘的線頭都要細細剪去,可或許公主認為自己曾被匈奴大單于帶走過,心結使然,始終不願意接納侯爺。」

  「侯爺沒有說什麼,帶了自己的親衛出關,滿身是血地回來,說是把當時隨著大單于迎親的匈奴人都殺了,此後再也不會有人知道公主在那裡遭受了什麼,而他會一直等到公主願意同他舉案齊眉的時候。」

  老嬤嬤說到這兒,對震撼不已的季滄亭道:「公主並沒有猶豫多久,崤關滿城飛花之時,他們便成親了,不久,公主就有了你,又因為你早產了兩個月,所以京中才會有那些流言,你不必在意。」

  季滄亭一口氣把酥酪吃光,一張清艷的面孔也為這樣的好消息明亮了起來。

  「謝謝嬤嬤,這是我今年聽到的最、最最最好的消息了,嬤嬤您就等著吧,總有一天,我們一家能吃上團圓飯的!」

  作者有話要說:  本文大概是除女主本人外全員苦情

  副線全員苦逼愛情,主線才在拯救蒼生

  本來想周四入V不幸晚上鍵盤壞了,能修好的話應該……大概……能趕得上吧。

  3月14日,晴。

  經過爆肝我趕上了入v,有三更

  第二十四章 棠棣·其二

  除夕夜,繁忙的不止長公主府一家。

  煬陵城裡, 西為商宦百姓聚居之地, 東部便是世家貴族府邸所在。小龍門高高的兩座塔往南、隔著兩條街的所在, 便是成國公府。

  成家自開國以來便是國之柱石, 當年開國皇帝打天下時,曾敗走嶺南, 聽聞山中有賢士遺族, 便想效仿先人三顧茅廬,解甲尋訪。不想途中山霧干擾, 迷失方向,餓暈在山道上,醒來後便見得一處仙境所在。

  檀梁玉池、龍魚珍禽, 更有往來仙人,談書論畫, 撫琴作歌。開國皇帝以之為奇, 寄居數日,方知此地乃隱士大族擇居之地,與其族人聊及外面亂世, 成家當時的家主嘆曰「生民俱苦, 何以安心讀書?」,投筆於溪, 便出山協助開國皇帝攻取了天下。

  可惜開國皇帝晚年沉浸在掃清六合的喜悅中, 漸漸不聽成氏臣子忠言, 某次小人污衊成氏收羅人心, 開國皇帝以之問罪成家,成氏家主深感君負臣心,北面朝皇宮長叩一夜後,次日一早,煬陵百姓看見成氏無論男女老幼,舉族白衣出京,嚇得皇帝赤足奔出皇宮痛悔挽留。無奈成氏態度堅定,只說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從此封山歸隱,待天下再次動盪時,出山三十年,以報當年嶺南山中,煮酒相知。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