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7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最讓他吃驚的是,第二條生產線居然是在組裝汽車!

  這可不一般了!

  且不論現在能夠生產汽車的工廠就那麼幾家,用自動化生產線生產汽車的絕對只有紅星廠這一家。只是姚太航當時也看出了一些端倪——似乎只有組裝這一部分在運轉,那些零部件是從哪裡來的?

  帶他參觀的馬金濤沒有說,他也沒有問,但對紅星廠的技術實力,已經有了一些改觀,又有馬金濤這位材料研究領域的大師在,他怎麼也是要等李路回到的。

  不怪姚太航有上當的感覺,因為紅星廠在航空發動機研發這方面,是完全空白的,甚至連基本的設備都沒有。

  李路連忙說,“姚老,我絕對沒有欺騙你。相信你也看到了,紅星廠在航發研究方面的基礎是空白的。”

  “你這個同志,很不誠實!”姚太航氣得瞪眼。

  馬金濤呵呵的笑著,“姚老,你儘管聽他說一說。”

  “你說吧,什麼好消息。”馬金濤的面子必須給,姚太航很清楚,材料工藝對航發有多麼重要,馬金濤會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幫手。

  李路尷尬的笑了笑,說,“姚老,你把所需要的設備拉個單子出來,我保證三個月之內給你弄到手。”

  “三個月?”姚太航又瞪眼。

  馬金濤咳嗽了一下,代為解釋道,“姚老,小李說的設備,指的是進口設備,國產設備很容易,他是紅星防務公司的總經理,發個意向出去,國內的工廠都會搶著供貨。”

  “進口設備?美國的還是日本的?”姚太航一下子語氣就好了不少,這老爺子是絕對的只認設備不認人的。

  李路自信地說道,“您隨便挑,或者我給您找一份世界技術領先水平設備目錄來,你照著拉單子。百分之百不敢說,大部分我還是能買到的。”

  這個就不是誇海口了,他與那麼多西方軍火企業有良好關係,買回來不是什麼難事。這就是這個時代環境的好處——美國親密過來,歐洲國家就更不可能放棄貿易機會了。

  甚至在六七十年代,英國人都敢冒著得罪美國的風險,把三叉戟客機賣給華夏。而且,北約國家當中,第一個把航空發動機賣給華夏的,正是英國人!

  1972年2月,尼克森訪華,這一年的年底,英國政府就迫不及待地把斯貝發動機賣給了華夏!

  這可比美國正式啟動與華夏在航空領域技術合作早了差不多十年!

  事實證明,只要漏個口子,美國身後那幫小弟,比他們的大哥都要迫不及待——只要有錢賺!

  歐洲國家在對華軍售這一塊是基本上沒有什麼顧慮的,因為他們非常肯定一點——華夏不可能跨越上萬公里對他們產生威脅。

  在這樣的情況下,只要李路揮舞著美元發出採購意向,不把美國企業計算在內,歐洲國家的企業都會嗅著富蘭克林的味道蜂擁而至。

  這是一個如果用美元解決不了問題那就用更多美元的時代。

  馬金濤肯定地對姚太航說,“姚老,小李說的是真話,你也看過我們材料實驗室的設備了,世界先進水平。”

  緩緩的點了點頭,姚太航開始有些激動了,但還是很冷靜地問道,“人手呢?光靠我帶來的這些人,可支撐不起wS-7項目,更別說Y10這個大項目。”

  “重點是wS-7項目。”李路嚴肅地說道,“姚老,一個月內,我給你一個航發工廠。”

  “什麼?”

  李路重複,“我給你一個航空發動機工廠的全部人馬。”

  ……

  第366章 壽命才是限制國產航發的關鍵

  姚太航再一次被李路畫的餅給吸引住了,這一次,他自己很相信。儘管四六零廠是軍用航發廠,但航發研製是沒有嚴格的軍民用途之分的。七十年代引進的斯貝發動機,說是民用型號,實際上部隊正在考慮裝到軍機上面去。

  儘管李路知道為五十台斯貝發動機而研製出來的JH-7,最終沒有被大用戶空軍採購,但廠家會在絕望的邊緣受到海軍航空兵的訂單,從而讓一款能夠維持過渡三十年的優良對海對地攻擊機得到了新生。

  那就是攻擊機,儘管華夏軍隊稱之為戰鬥轟炸機。

  眼下,李路需要等待的是方鶴成那邊的消息。不過,他回到陸港一周後,方鶴成那邊沒有消息過來,但是剩餘的來自東芝公司的四套五軸聯動數控工具機運抵了紅星廠。

  這意味著,軍區後勤部接受了他的方案。

  這一天,恰好的是元旦,李路沒有等來方鶴成的消息,卻等來了西德mBB公司的羅伊德。這位mBB公司在華夏的主要負責人,已經一個多月沒有音訊了。

  本來李路希望與馬金濤、姚太航一起和羅伊德進行見面,結果就是,五軸聯動數控工具機的到貨,直接讓這兩位大師進入了**狀態,恨不得就在特別為五軸聯動數控工具機準備的零號車間裡住下了。

  相信這會兒,就算李路趕,也很難把姚太航趕走了。五軸聯動數控工具機的出現,意味著姚太航主持的wS-7航發項目最大的一個問題得到了徹底的解決——葉片的加工能夠達到普惠公司的Jt3D發動機的葉片加工標準,意味著影響發動機壽命的最大的問題有了解決的途徑!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