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0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嘩嘩嘩!」

  他一時哽咽,全場卻掌聲雷動。

  ……

  五個人授獎完畢,場間暫歇,之後是褚青致詞。

  幾分鐘後,他再次現身,范小爺和周公子眨巴眨巴的瞧著對方,就像某年金馬獎的那七分鐘舞台。

  他似靦腆似醞釀的沉默片刻,才笑道:「其實我想了很久今天要講的主題,想來想去,還是決定講講中國電影。

  中國電影有一百多年了,太久遠的不去贅述,先說說我們的第五代。他們都經歷過文革浩劫,動亂結束後重返校園,系統的學習電影知識。他們與當時文藝界的主體意識、反思思潮相適應,而這些,構成了第五代的生活積澱和影像風格。簡單兩個詞,掙脫、尋根。

  等到了九十年代中期,第六代又浮出水面。文革對他們來講只是童年記憶,不存在切膚之痛。他們成長於改革開放的變革期,感受到的是新舊體制、新舊觀念的崩潰與建立。所以第六代的風格是,審視、迷茫。

  陳楷歌導演說過:所有的一切,都與創作者的經歷分不開。我完全贊同這句話,而我要問的是,從第六代到現在已經十幾年了,無論影視界還是評論界,為什麼沒人提第七代這個概念?」

  「……」

  他給了大家一點消化的時間,繼續道:「業內有很多爭執,以我個人的觀點,我覺得在很長一段時間之內,中國不會有第七代,更不會有第八代。

  首先,你要成就一批有影響力的導演,以及一批有影響力的作品,才能稱之為一代。陸川總說自己是第七代,寧皓也被認作是第七代,還有李昱和馬麗文,其實都沒被廣泛認同。

  其次,這些作品要反映時代特徵和社會形態。比如張藝某的農村,陳楷歌的知識分子,賈璋柯的小縣城,樓燁的邊緣群體。換句話說,如果你沒拍過嚴肅電影,那也歸不到一代。

  我說這個什麼意思呢?就是中國電影是割裂的,第六代之前是傳統電影,之後是新市場電影。

  我們以前用膠片,現在用數字,以前用攝影機,以後用手機就能拍了。行業門檻越來越低,我沒有發行渠道,我可以扔到網上。我不會剪輯,但我有大把的軟體可以自學。我沒有化妝造型,拜託,現在cosplay很火的!

  這種創作的自由化和普遍化,是未來的趨勢。

  而且以目前的市場發展,將來會是商業片暴走的大環境。好處是熱錢湧入,機會眾多,觀眾盲目,名利只在一夕之間。壞處是意識同化,在電影全球化的薰染下愈發平庸,毫無個性。

  我為什麼說沒有第七代、第八代?就因為我們沒有時代特徵,並且喪失了思考能力。

  以上這些,就是你們要面對的情況。套用《雙城記》的一句話,我們在直奔天堂,我們在直奔相反的方向——全憑選擇。」

  「……」

  所有人都在靜靜的傾聽,只有攝影機的細微聲響,記錄著每一幀的沉默與流連。

  褚青從這邊走到了那邊,依舊身形筆挺,接著道:

  「我30歲後再去一些地方,總有人跟我說,褚老師,你給當下的年輕人一些忠告吧。我說我自己還沒弄明白,怎麼給別人忠告?

  不過在今天,我倒真想說說,我也是看了《大聖歸來》才想到的。田小鵬,如果《大聖歸來》上映後口碑很差,你會不會覺得很委屈?我醞釀了七八年,經受那麼多困難,結果你們不買帳?」他指了指下面。

  「呃……會!」

  田小鵬不自然的點點頭。

  「呵,不用尷尬,這是正常心理。但我要說的是,做電影,千萬別沉浸在自己的嘔心瀝血中,更別指望觀眾為你的辛苦而吹捧。你的誠意都在作品裡面,觀眾能感受到,那是你的本事,感受不到,說明你不夠努力。

  我們敬畏這個行業,克制自己的玻璃心,一定要記住,我們靠作品生存,而不是觀眾的體諒和包容。」

  褚青看著下面的一張張或青澀或沉穩的面孔,與外面吵吵嚷嚷、大牌雲集的活動相比,這裡就像兩個世界,簡單而純粹。

  187位嘉賓,187位新銳電影人,並沒有被群體掩蓋,個個特點鮮明。

  「也許某一天,你們會功成名就,會站在行業之巔,你們安於現狀,亦或志得意滿。但不管怎樣,當你感到迷茫、困惑、不知前路的時候,我希望你們能記住今天,今天的這道光……」

  「啪!」

  全場的燈暗下,一片漆黑。緊跟著,似在這黑暗中滋長,壯大,緩緩匯聚成的一道光線,從褚青的身後傳來。

  它就像沉夜中的領跑者,孤獨而漫長,柔緩的抹過他的輪廓,又悄靜的傾瀉場中。眾人望著台上,一道道目光與那個人交融,聽他在光影斑駁間講述:

  「坎城有個儀式,每一部首次參賽的作品在盧米埃爾大廳結束放映後,都會有一束光打在主創身上。有個亞塞拜然的導演對我說,為了這束光,我可以去死。

  這是對電影人的注目與尊敬,而對於你們,我希望這道光能成為你們的原點,無論何時何地何種處境,都不會改變的原點——我愛電影。」

  第八百二十六章 任性的孕婦

  30日,首屆北影節閉幕。

  本著所有閉幕都是成功的原則,大框無錯、細節拖拉、服務糟爛的北影節自然也是圓滿的。散場後,主辦方又開了兩天的總結會,褚青提出了很多改進意見。官方的態度愈發溫善,許是經歷了活動期間的親見親聞,默認了他的某種位置。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