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頁
林父說完自己弟弟家的兩個孩子,就開始問關於林橋林楠的,可能由於林清林桓的科考一直比較順,林橋和林楠雖然年紀更小,林父反而更看好,就問道:“你覺得橋兒和樺兒這次怎麼樣?”
林桓平時就常常教導兩個弟弟讀書,所以對兩個弟弟的學業也很清楚,說:“只要不出意外,過院試應該沒問題。不過三弟年紀還是小了點,只怕想進前十,做個廩生不容易。”
林桓是除了林清之外林家唯一的進士,林父對林桓的話還是比較信的,聞言頓時鬆了一口氣,說:“能過就好,什麼廩生不廩生的,咱家每年又不缺那點銀子。”
“爹也是這麼說的,所以這次才把樺兒也弄來考。”林桓說道。
林父聽了,說:“你爹那人,雖然性子懶了些,不過看事看事還是很準的,既然他這麼說,那我也就放心了。”
林桓聽了,嘴角抽了抽,他爹這是多懶啊,他爹都好幾年沒回老家了,他爺爺還記得。
說到他爹,林桓突然想起來了,從懷裡拿出一封信,說:“驛站今天早上送來我爹的信還有一個包袱,裡面有一封是給爺爺您的,包袱里是藥材,我讓林管家收了。”
林父聽到是兒子的信,連忙接過來,拆開信,打算看看兒子寫了什麼,可拿到眼前,卻發現由於眼花,看不清楚,忙遞給李氏,說:“快幫我讀讀,看清兒信里說什麼?”
李氏接過信,嗔道:“看你猴急的,清兒不是過幾日就送一封信回來麼!”
林父看著李氏,嘆了一口氣說:“我這些孩子,就清兒不在我身邊,多看看他寫的信,我也知道他在外面過的好不好。他一個人,哪怕如今做了官,在外面也不容易。”
李氏聽林父這麼說,也不由想起兒子,他丈夫還有林澤天天看在眼前,可她的兩個孩子,出嫁的出嫁,遠在京城的遠在京城,淑兒離的近還能逢年過節的回來看看,清兒,卻好幾年都見不著一面,一時間,竟平添了三分傷感,不由有些眼圈發紅。
林桓齊瑤和小李氏看著突然沉默的老兩口,知道兩人八成又在想遠方的兒子,擔心兩人會想出病來,三人忙開始插科打諢,撿著家中近來有趣的事說起來,這才讓林父和李氏漸漸忘了剛才的話題。
林桓說了幾個有趣的段子,看著林父和李氏終於又有說有笑了起來,才鬆了一口氣,看著他奶奶把信讀完,他奶奶和爺爺兩人終於放心的表情,林桓突然明白:
哪怕如今他爹已經身居高位,可在他奶奶爺爺眼裡,也還是個孩子,還是時刻讓他們牽腸掛肚。
兒行千里母擔憂,從來就不是一句簡單的話!
第一百九十六章
時光荏苒, 歲月如梭,十年的時間如白駒過隙, 眨眼間就過去了。
在這十年中, 由於沒有奪嫡,沒有皇位更迭,朝堂之上倒是難得出現了短暫的安寧, 當然這只是表面上,私底下,黨派之爭,倒是從來沒有消停過。
不過,最近朝堂上突然發生了一件大事, 讓正忙著爭權奪利的大臣們紛紛歇了手,那就是:
一向深得帝心, 年紀不過五十的禮部尚書林清, 居然主動請辭!
眾位大臣聽到這消息,第一反應就是誰吃飽了撐的瞎說,林尚書正值壯年,又深得帝心, 正是入閣的熱門人選,怎麼可能想不開, 去主動請辭。
可等到林清在大朝會拿出奏章, 主動請辭後,眾位大臣才驚訝的險些掉了眼珠子,明白自己聽的不是傳言, 而是事實。
而更令眾位大臣驚訝的是,林清請辭的理由,居然是父母年邁,打算回去侍奉雙親。
雖然朝廷上下講究以孝治天下,大臣們也紛紛自詡為孝子,無論何時,都把孝道掛在嘴上,甚至也身體力行,努力盡孝道,可為了盡孝道而辭官的,卻真沒幾個,尤其到了林清這樣的官位。
因此林清這個奏摺一上,可謂是滿朝皆驚,眾位朝臣甚至有些弄不明白,林清是真腦子想不開為了盡孝請辭,還是為了賺個孝子的好名聲?
當然,朝堂上大多數都覺得是後者,畢竟林清一旦請辭,以陛下和林清的關係,陛下肯定會挽留,到時林清順勢留下,不但對官位沒影響,還可以憑白得一個孝子的名聲,怎麼看都是穩贏不賠。
所以眾人也只當是林清在為入閣作秀,聽聽也就放下了。
可林清這道奏摺一出,卻驚著了兩個人,一個是周琰,另一個就是沈茹,兩人深知林清的性子,不是那種會玩欲擒故縱的,所以周琰一下了大朝會,就立刻把林清招到宮裡問詢,而晚了一步的沈茹,只能在內閣氣得吹鬍子瞪眼。
等林清隨內侍進了大殿,還沒等林清行禮,周琰就急急的說:“先生這是何意,怎麼突然想到請辭了?”
林清不慌不忙的行完禮,起身後,對周琰說:“陛下,前些日子老家傳來信,最近臣父身子骨大不如從前,臣擔心臣父的身子,才請辭的,陛下放心,臣是真因為想回去侍奉雙親才請辭的,不是因為別的緣由。”
周琰看著林清認真的表情,這才知道林清在奏章上說的是真的,忙揮揮手,讓大殿的人都下去,然後起身,拉著林清到旁邊坐下,推心置腹的說:“先生要想盡孝道,把雙親接來就是了,怎麼會因此得請辭呢?”
林清聽了,嘆了一口氣,說:“臣也曾想過把雙親接到京城來,甚至早年也曾接過,可如今,若接來,不說年邁的家父家母能不能適應京城的氣候,就算能適應,如今家父家母年紀大了,也想著葉落歸根,又怎麼肯輕離故鄉。”
周琰聽了,也明白這個道理,老人一旦年紀大了,就不願意再外出,怕不小心客死他鄉,就說道:“令尊令堂年紀大了,想要葉落歸根,不願來京城,也是人之常情,不過並未聽到兩位老人有什麼大的不妥,先生也不必太過擔心,失了分寸。”
林清看著周琰,認真的說道:“家父家母如今確實身子骨還好,不過,陛下可曾聽說過一句話,子欲養而親不待!”
周琰聽了一驚,看著林清,卻沒有說話。
林清罕見的拍了拍周琰的手,說:“陛下,臣知道陛下是真心待臣,臣無以為報,按理說不應該在這個時候請辭,可臣父今年已經七十多了,七十古來稀,臣父早年又曾操勞過度,這些年身子雖然養的還好,可還能撐多久,誰都說不準。當年因為臣是么子,臣父臣母最是疼臣,若臣不能侍奉膝下,萬一臣父臣母有個什麼意外,等臣父臣母百年之後,臣只怕會抱憾終身。”
周琰聽了林清的肺腑之言,也不由動容,看著林清,問道:“先生意已決?不後悔?”
林清起身,對周琰行大禮,伏在地上,說:“臣意已決,不悔!”
周琰嘆了一口氣,起身,親自扶林清起來,說:“先生何必行此大禮,朕准了就是了。只是若二老百年之後,先生還想起復,來找朕就是了。”
林清心道,只怕他這輩子沒這個打算了,不過還是對周琰說:“多謝陛下恩典!”
周琰想著林清將要離去,難免有些傷感,就和林清聊起當初林清教導他的事,想到當初他還只是一個不受寵的皇子,如今,卻已貴為天子,不由感慨萬千。
說到林榕林桓,周琰不由就問道:“先生既去,林桓幾個可有打算?”
“桓兒如今已經是戶部郎中了,自然是在朝中效力,橋兒和樺兒還在翰林院當值,也不可能跟著臣回去,楠兒明年要參加會試,當然也留在京城,”林清有些不好意思的對周琰說道:“臣要走了,幾個孩子,還望陛下看在臣的薄面上,照看一二。”
周琰:……
感情你拍拍屁股走了,把孩子都留給我了!
第一百九十七章(一更)
林清剛出了宮, 就被在外面早已等候多時的沈茹堵了個正著。
看到黑著臉的沈茹,林清咽了咽唾沫, 硬著頭皮上前, 說:“你沒去內閣坐堂嗎,怎麼有空在這裡等我?”
沈茹斜了林清一眼,沒好氣的說:“你幹了這麼石破天驚的大事, 覺得我還有心思去內閣。”
林清尷尬的笑了笑,說:“這個,在內閣坐堂還是很重要的,空值總是不好的。”
沈茹翻了個白眼說:“放心,我已經給其他幾個閣老打招呼了, 再說,如今我是內閣首輔, 就算我不打招呼, 他們也不會因為這點小事給我作對。”
林清想到沈茹用了十一年的時間,成功熬走了他前面的六個閣老,成了如今朝堂上下炙手可熱的內閣首輔,再對比自己如今的不爭氣, 不由有些心虛,只能幹笑了兩下。
沈茹看到林清的樣子, 再加上這是在宮門外, 也不好發火,只能氣得一甩袖子,丟下一句“跟我來”, 就旁邊走去。
林桓平時就常常教導兩個弟弟讀書,所以對兩個弟弟的學業也很清楚,說:“只要不出意外,過院試應該沒問題。不過三弟年紀還是小了點,只怕想進前十,做個廩生不容易。”
林桓是除了林清之外林家唯一的進士,林父對林桓的話還是比較信的,聞言頓時鬆了一口氣,說:“能過就好,什麼廩生不廩生的,咱家每年又不缺那點銀子。”
“爹也是這麼說的,所以這次才把樺兒也弄來考。”林桓說道。
林父聽了,說:“你爹那人,雖然性子懶了些,不過看事看事還是很準的,既然他這麼說,那我也就放心了。”
林桓聽了,嘴角抽了抽,他爹這是多懶啊,他爹都好幾年沒回老家了,他爺爺還記得。
說到他爹,林桓突然想起來了,從懷裡拿出一封信,說:“驛站今天早上送來我爹的信還有一個包袱,裡面有一封是給爺爺您的,包袱里是藥材,我讓林管家收了。”
林父聽到是兒子的信,連忙接過來,拆開信,打算看看兒子寫了什麼,可拿到眼前,卻發現由於眼花,看不清楚,忙遞給李氏,說:“快幫我讀讀,看清兒信里說什麼?”
李氏接過信,嗔道:“看你猴急的,清兒不是過幾日就送一封信回來麼!”
林父看著李氏,嘆了一口氣說:“我這些孩子,就清兒不在我身邊,多看看他寫的信,我也知道他在外面過的好不好。他一個人,哪怕如今做了官,在外面也不容易。”
李氏聽林父這麼說,也不由想起兒子,他丈夫還有林澤天天看在眼前,可她的兩個孩子,出嫁的出嫁,遠在京城的遠在京城,淑兒離的近還能逢年過節的回來看看,清兒,卻好幾年都見不著一面,一時間,竟平添了三分傷感,不由有些眼圈發紅。
林桓齊瑤和小李氏看著突然沉默的老兩口,知道兩人八成又在想遠方的兒子,擔心兩人會想出病來,三人忙開始插科打諢,撿著家中近來有趣的事說起來,這才讓林父和李氏漸漸忘了剛才的話題。
林桓說了幾個有趣的段子,看著林父和李氏終於又有說有笑了起來,才鬆了一口氣,看著他奶奶把信讀完,他奶奶和爺爺兩人終於放心的表情,林桓突然明白:
哪怕如今他爹已經身居高位,可在他奶奶爺爺眼裡,也還是個孩子,還是時刻讓他們牽腸掛肚。
兒行千里母擔憂,從來就不是一句簡單的話!
第一百九十六章
時光荏苒, 歲月如梭,十年的時間如白駒過隙, 眨眼間就過去了。
在這十年中, 由於沒有奪嫡,沒有皇位更迭,朝堂之上倒是難得出現了短暫的安寧, 當然這只是表面上,私底下,黨派之爭,倒是從來沒有消停過。
不過,最近朝堂上突然發生了一件大事, 讓正忙著爭權奪利的大臣們紛紛歇了手,那就是:
一向深得帝心, 年紀不過五十的禮部尚書林清, 居然主動請辭!
眾位大臣聽到這消息,第一反應就是誰吃飽了撐的瞎說,林尚書正值壯年,又深得帝心, 正是入閣的熱門人選,怎麼可能想不開, 去主動請辭。
可等到林清在大朝會拿出奏章, 主動請辭後,眾位大臣才驚訝的險些掉了眼珠子,明白自己聽的不是傳言, 而是事實。
而更令眾位大臣驚訝的是,林清請辭的理由,居然是父母年邁,打算回去侍奉雙親。
雖然朝廷上下講究以孝治天下,大臣們也紛紛自詡為孝子,無論何時,都把孝道掛在嘴上,甚至也身體力行,努力盡孝道,可為了盡孝道而辭官的,卻真沒幾個,尤其到了林清這樣的官位。
因此林清這個奏摺一上,可謂是滿朝皆驚,眾位朝臣甚至有些弄不明白,林清是真腦子想不開為了盡孝請辭,還是為了賺個孝子的好名聲?
當然,朝堂上大多數都覺得是後者,畢竟林清一旦請辭,以陛下和林清的關係,陛下肯定會挽留,到時林清順勢留下,不但對官位沒影響,還可以憑白得一個孝子的名聲,怎麼看都是穩贏不賠。
所以眾人也只當是林清在為入閣作秀,聽聽也就放下了。
可林清這道奏摺一出,卻驚著了兩個人,一個是周琰,另一個就是沈茹,兩人深知林清的性子,不是那種會玩欲擒故縱的,所以周琰一下了大朝會,就立刻把林清招到宮裡問詢,而晚了一步的沈茹,只能在內閣氣得吹鬍子瞪眼。
等林清隨內侍進了大殿,還沒等林清行禮,周琰就急急的說:“先生這是何意,怎麼突然想到請辭了?”
林清不慌不忙的行完禮,起身後,對周琰說:“陛下,前些日子老家傳來信,最近臣父身子骨大不如從前,臣擔心臣父的身子,才請辭的,陛下放心,臣是真因為想回去侍奉雙親才請辭的,不是因為別的緣由。”
周琰看著林清認真的表情,這才知道林清在奏章上說的是真的,忙揮揮手,讓大殿的人都下去,然後起身,拉著林清到旁邊坐下,推心置腹的說:“先生要想盡孝道,把雙親接來就是了,怎麼會因此得請辭呢?”
林清聽了,嘆了一口氣,說:“臣也曾想過把雙親接到京城來,甚至早年也曾接過,可如今,若接來,不說年邁的家父家母能不能適應京城的氣候,就算能適應,如今家父家母年紀大了,也想著葉落歸根,又怎麼肯輕離故鄉。”
周琰聽了,也明白這個道理,老人一旦年紀大了,就不願意再外出,怕不小心客死他鄉,就說道:“令尊令堂年紀大了,想要葉落歸根,不願來京城,也是人之常情,不過並未聽到兩位老人有什麼大的不妥,先生也不必太過擔心,失了分寸。”
林清看著周琰,認真的說道:“家父家母如今確實身子骨還好,不過,陛下可曾聽說過一句話,子欲養而親不待!”
周琰聽了一驚,看著林清,卻沒有說話。
林清罕見的拍了拍周琰的手,說:“陛下,臣知道陛下是真心待臣,臣無以為報,按理說不應該在這個時候請辭,可臣父今年已經七十多了,七十古來稀,臣父早年又曾操勞過度,這些年身子雖然養的還好,可還能撐多久,誰都說不準。當年因為臣是么子,臣父臣母最是疼臣,若臣不能侍奉膝下,萬一臣父臣母有個什麼意外,等臣父臣母百年之後,臣只怕會抱憾終身。”
周琰聽了林清的肺腑之言,也不由動容,看著林清,問道:“先生意已決?不後悔?”
林清起身,對周琰行大禮,伏在地上,說:“臣意已決,不悔!”
周琰嘆了一口氣,起身,親自扶林清起來,說:“先生何必行此大禮,朕准了就是了。只是若二老百年之後,先生還想起復,來找朕就是了。”
林清心道,只怕他這輩子沒這個打算了,不過還是對周琰說:“多謝陛下恩典!”
周琰想著林清將要離去,難免有些傷感,就和林清聊起當初林清教導他的事,想到當初他還只是一個不受寵的皇子,如今,卻已貴為天子,不由感慨萬千。
說到林榕林桓,周琰不由就問道:“先生既去,林桓幾個可有打算?”
“桓兒如今已經是戶部郎中了,自然是在朝中效力,橋兒和樺兒還在翰林院當值,也不可能跟著臣回去,楠兒明年要參加會試,當然也留在京城,”林清有些不好意思的對周琰說道:“臣要走了,幾個孩子,還望陛下看在臣的薄面上,照看一二。”
周琰:……
感情你拍拍屁股走了,把孩子都留給我了!
第一百九十七章(一更)
林清剛出了宮, 就被在外面早已等候多時的沈茹堵了個正著。
看到黑著臉的沈茹,林清咽了咽唾沫, 硬著頭皮上前, 說:“你沒去內閣坐堂嗎,怎麼有空在這裡等我?”
沈茹斜了林清一眼,沒好氣的說:“你幹了這麼石破天驚的大事, 覺得我還有心思去內閣。”
林清尷尬的笑了笑,說:“這個,在內閣坐堂還是很重要的,空值總是不好的。”
沈茹翻了個白眼說:“放心,我已經給其他幾個閣老打招呼了, 再說,如今我是內閣首輔, 就算我不打招呼, 他們也不會因為這點小事給我作對。”
林清想到沈茹用了十一年的時間,成功熬走了他前面的六個閣老,成了如今朝堂上下炙手可熱的內閣首輔,再對比自己如今的不爭氣, 不由有些心虛,只能幹笑了兩下。
沈茹看到林清的樣子, 再加上這是在宮門外, 也不好發火,只能氣得一甩袖子,丟下一句“跟我來”, 就旁邊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