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胡亥及時轉換了方案。

  從前周朝有專門採集民間詩句的官員,每到春天,這些采詩官就會搖著木鐸,深入民間,把收集來的詩句匯總編著,譜曲後演奏給周天子聽,作為對民情的了解。

  據傳這就是《詩經》的由來。

  秦朝沒有這等官員。

  但胡亥是皇帝,他說有,自然就有了。

  秦朝法律不許民眾議論詩書,主要是不許民眾以古諷今。

  於是胡亥從咸陽派出十支官員隊伍,也不採集詩句了,改為採集民間風俗,名為採風郎。

  他自己也混在其中,以採風郎的身份,巡視天下。

  按照計劃,帝王的鑾駕會在晚於他三日,從咸陽沿馳道出發,由左丞相李斯陪伴,底下無人知曉車上是空的。

  而胡亥本人,則早已以採風郎的身份,走在前面。

  這時候,就要感謝先帝信奉方士之言,隱匿行蹤,使得文武百官,都摸不透帝王所在,到胡亥也保留了這一傳統。

  出行之前,李斯與胡亥商量,“這第一站,陛下您想先去哪裡看看呢?”

  胡亥端詳著秦朝堪輿圖,道:“我朝立足之本,在關中沃野千里,朕出行,當先在關中仔細查訪。”

  李斯與胡亥的目光落在地圖上同一處地方:鄭國渠。

  鄭國渠,是以人的名字命名的。

  修渠人的名字就叫鄭國。

  鄭國原本是韓國人,作為間諜來到秦國,想要通過讓秦國興修水利的辦法,削損秦國民力,減弱秦軍戰鬥力。

  那是秦王政元年,嬴政只有十三歲,還是呂不韋當政。呂不韋商賈出身,有種天然的文化上的不自信,很願意做能流傳千古的事兒,比如使人作《呂氏春秋》,比如興修渠道。

  鄭國修渠過程中,做間諜的事情曝光了。

  事件曝光之時,嬴政剛剛親政,被利益集團裹挾,不僅要殺鄭國,還要驅逐在秦的六國之人。

  因為鄭國一句話,先帝免了鄭國死罪,並最終修成了鄭國渠。

  鄭國當時說,“我來修建鄭國渠,不過為韓國續幾年國運而已,卻是為大秦立萬世之功。”

  鄭國沒有吹牛。

  修成後的鄭國渠,能灌溉關中四萬頃田地,出產糧食可以供給秦國六十萬大軍,為秦滅六國奠定了堅實的後勤基礎。

  胡亥出巡,怎能不去的帝國糧倉看看呢?

  第74章

  關中的重要性, 不只在糧倉這一點。

  國都咸陽地處在關中, 胡亥這皇帝要想坐穩, 一定得安撫好關中黔首。

  在他之前, 因為沒跟國都百姓搞好關係, 而被群眾逐出國都的君主也不是沒有。

  西周的周厲王就開創了歷史先河。周厲王為了改善朝廷財政收入,把京畿的山河湖澤都劃為天子直接控制, 不許國都平民進入打獵開採;又派出秘密警察, 查到背後誹謗天子的平民就斬殺了, 使得人民道路以目——當時的大臣召公虎勸周厲王,還留下了千古名言“防民之口,甚於防川”;沒過幾年, 鎬京老百姓受不了了,發動暴亂, 把周厲王給趕出了王宮。

  周厲王一直逃到彘,從此成為了流浪兒。

  說起來, 也是很棒棒了。

  如果說陳勝吳廣是歷史上第一次農民起義,那周厲王被逐,就是歷史上第一次平民暴動。

  有周厲王之事在前,胡亥剛撲滅了第一次農民起義,可不想一時不查,再弄出個平民暴動來。

  說得難聽點,萬一到時候項羽率領各路諸侯殺入關中, 這些關中黔首就是胡亥的最後一道屏障。

  所以安撫關中民心, 給黔首發點“忠君愛國”的洗腦包, 是胡亥早就計劃好的東巡第一站。

  對於關中,胡亥曾經有兩點誤解,一則在地理,一則在氣候。

  第一點,不知道為什麼,一說起關中之地,胡亥腦海中總是浮現出黃土高坡來。

  其實關中從地理上來說,是由涇河、渭河、洛河及支流匯成的沖積平原,沃野千里。所謂的“八百里秦川”就是指的這裡。

  南橫秦嶺,北依高山,東接崤山,西臨隴山,冷兵器時代,國都士卒只要守好關隘,那麼敵人便無法進入關中。

  以至於范雎會說“利則出攻,不利則入守,此王者之地也”。

  而張良勸劉邦定都於此,更是理由充分,“夫關中,左崤函,右隴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饒,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獨以一面東制諸侯。諸侯安定,河渭漕輓天下。西給京師;諸侯有變,順流而下,足以委輸,此所謂金城千里,天府之國也”。

  司馬遷則感慨“夫做事著,必於東南,收功實者,常於西北”,結合秦末漢初這段歷史來看,說得還是挺對的。

  第二點,也是不知道為什麼,後世提起關中之地,胡亥總覺得那是乾旱寒冷的地方,還經年呼嘯著大風。

  實際上,古今氣候是有變化的,在戰國末年到西漢這段時間,關中氣候是溫暖濕潤的,屬於類亞熱帶。以胡亥來了之後這一年的感受來說,雖然夏天也熱,但是比後世北京的酷暑要和緩多了;而他度過的這個冬天,也並沒有很寒冷,隆冬時節結冰的日子也不超過十天。

  這樣溫暖濕潤的氣候,又有河流沖積的肥沃土壤,可以說是農作物種植的天堂了。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