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頁
她的笑容一下子僵住了。
明珠道:「這些是我從瓦堆里翻出來的,全是相爺以前用過的東西,好多都找不著了,棋子也不全……我想少卿一定會回來,這些東西你應該會想要的,好歹也算是個紀念。」
菡玉忍淚道:「謝謝你,明珠……」手指撫過那一粒粒猶圓潤晶亮的棋子,神思便飄得遠去了。
明珠站在一旁陪著她,默不作聲。
菡玉放下棋子勉強一笑,把手中的玉佩也收入匣中。提起來一看,手心裡只剩一條朽斷的絲線,玉佩不知何時已經失落了。
她連忙回頭去找,明珠提起風燈追上她。兩人在池塘和廚房之間來來回回找了好多趟,就是不見玉佩的蹤影。
明珠問:「是很重要的東西麼?」
菡玉失魂落魄地點點頭,又搖搖頭。
他留給她的東西很少,每一樣都是重要的;但沒了他,哪一樣也都不重要了。
菡玉回到池邊空地,取回留在那裡的香燭水酒。黃紙被風吹散了一地,她默默地一張一張撿起。
明珠問:「少卿夜間來這裡是為了祭拜嗎?明珠可以為你引路,這裡我很熟。」
菡玉默然點頭。
明珠在前掌燈照路:「少卿,這段迴廊你一定還記得吧?盡頭就是相爺的書齋,再過去是你以前住的院子。那邊還有兩段圍牆,正好折角可以擋風,生了火也不容易被人看到,咱們去那裡燒化好不好?」
菡玉跟在她身後,廊下忽然有一線微光一閃。她的視線被吸引住,猛然間意識到了那是什麼,一把推開明珠沖了過去。
彎月爬上了樹梢,朦朧月色照見廊下掛著的蓮花玉佩,微風下輕輕打著旋,時而反射出一線月華亮色,時而又轉過去隱入昏晦。
明珠提燈追了上來,將風燈舉起照亮。這下終於看得清了,玉上還殘留著半截朽爛的線頭,但穿孔里又穿了一根完好的黑線,末端胡亂打了個結,靠它將那塊玉掛在九曲迴廊檐下。
明珠並不知道那是她的舊物,嚇得退了一步:「怎麼會有塊玉掛在這兒?少卿,方才你過來時注意到了嗎?我好像沒有看到……」
菡玉恍惚地搖了搖頭。
明珠左右看了看:「莫非這裡還有別人藏身?不可能,我在這裡住了一年了……少卿,是不是有人尾隨你?」
誰會尾隨她到這裡來?誰又認得這塊玉佩,會悄悄在她身後撿起,掛在她必經的路上?
她舉手把玉佩摘下,緊緊攥在手心裡。不敢呼喚他現身,怕嚇著明珠。
她的猜測是對的。他真的在,而且只要李泌一離開,他就有機會接近她。
菡玉將明珠帶回崇化坊,依舊留身邊照顧,只是比以前更加親厚,有一種劫後餘生、相依為命的感覺。
她在世上的親近之人,已經不剩幾個了。
廣平王克復西京後不久,新帝乘輿也回到長安,同時派韋見素前往成都迎接太上皇還京。
菡玉趁機上表請求隨韋見素一同入蜀。
韋見素也因為依附楊昭而被新帝冷落,罷免了他的宰相之位,改遷太子少師。一朝天子一朝臣,在新帝眼裡,菡玉和韋見素都是太上皇朝的舊人了,同意了她的請求。
李泌自然不可能和她同去。蜀地路遙難行,一來一去至少要兩個月。這兩個月里離得足夠遠,如果當真如她所想,他一定會再出現的。
她把明珠託付給李泌,讓他暫時代為照應。
韋見素聽說菡玉自請入蜀不免吃驚,但二人共事已久,彼此相熟,菡玉經歷種種韋見素都清楚不過,他自己也是剛遭遇罷相,只是相對一嘆,並未多問。
作者有話要說: 看到了完結交稿的希望,撒花!
☆、尾聲·夢回(4)
此次入蜀仍是沿上皇西幸路線走,第一日傍晚抵達金城縣,在縣城館驛留宿。
當初長安陷落、上皇倉皇幸蜀,金城縣官吏皆自顧逃命,館舍無人接應,空曠淒涼;如今廣平王收復西京,皇帝回宮,官軍穩住了京畿以西地面,金城縣也恢復如常。
驛館經歷戰火而敗,後又加以修繕,已經面目全非,周圍的道路也變了方位。
菡玉還記得下榻金城驛館那日,上皇及暮未食,她把將士們自取米糧所炊豆飯獻與上皇,就是從西面那道門出去的。從旁邊繞過去,有一條穿過樹林的小路,可以一直通到驛館背後荷塘邊的……
只是當時二人成雙,如今只剩她形影相弔。
她沿著那條路走去,慢慢踱到驛館背面。原來野蔓叢生的樹林經過戰火顯得愈發蕪雜凌亂,有的樹被攔腰斬斷,有的連根刨起,翻出其下黃褐的沙土。
林中連路都改了樣,原先那條石子小徑不知埋沒在了何處,斜著倒叫人踩出一條坑坑窪窪的土路來。
菡玉深一腳淺一腳的沿著土路往林中走去,遠遠瞧見銀白的光亮,似是明月映在水上的反光。
滿池荷花無人照看,已經敗落了,被水草野萍擠去了生存空間,半邊荷塘還填入了挖壕溝的沙土。塘邊那顆老樹也被火燒去半邊,然而生機未滅,樹幹上又冒出新生的枝條嫩芽。
她將一塊舊布鋪在樹下,席地而臥。十月的夜裡已經有冬天的寒意,露水深重,草尖結霜。
整整一夜,不曾有人尋來。但是清晨她醒來時,發現身上並無霜露。
明珠道:「這些是我從瓦堆里翻出來的,全是相爺以前用過的東西,好多都找不著了,棋子也不全……我想少卿一定會回來,這些東西你應該會想要的,好歹也算是個紀念。」
菡玉忍淚道:「謝謝你,明珠……」手指撫過那一粒粒猶圓潤晶亮的棋子,神思便飄得遠去了。
明珠站在一旁陪著她,默不作聲。
菡玉放下棋子勉強一笑,把手中的玉佩也收入匣中。提起來一看,手心裡只剩一條朽斷的絲線,玉佩不知何時已經失落了。
她連忙回頭去找,明珠提起風燈追上她。兩人在池塘和廚房之間來來回回找了好多趟,就是不見玉佩的蹤影。
明珠問:「是很重要的東西麼?」
菡玉失魂落魄地點點頭,又搖搖頭。
他留給她的東西很少,每一樣都是重要的;但沒了他,哪一樣也都不重要了。
菡玉回到池邊空地,取回留在那裡的香燭水酒。黃紙被風吹散了一地,她默默地一張一張撿起。
明珠問:「少卿夜間來這裡是為了祭拜嗎?明珠可以為你引路,這裡我很熟。」
菡玉默然點頭。
明珠在前掌燈照路:「少卿,這段迴廊你一定還記得吧?盡頭就是相爺的書齋,再過去是你以前住的院子。那邊還有兩段圍牆,正好折角可以擋風,生了火也不容易被人看到,咱們去那裡燒化好不好?」
菡玉跟在她身後,廊下忽然有一線微光一閃。她的視線被吸引住,猛然間意識到了那是什麼,一把推開明珠沖了過去。
彎月爬上了樹梢,朦朧月色照見廊下掛著的蓮花玉佩,微風下輕輕打著旋,時而反射出一線月華亮色,時而又轉過去隱入昏晦。
明珠提燈追了上來,將風燈舉起照亮。這下終於看得清了,玉上還殘留著半截朽爛的線頭,但穿孔里又穿了一根完好的黑線,末端胡亂打了個結,靠它將那塊玉掛在九曲迴廊檐下。
明珠並不知道那是她的舊物,嚇得退了一步:「怎麼會有塊玉掛在這兒?少卿,方才你過來時注意到了嗎?我好像沒有看到……」
菡玉恍惚地搖了搖頭。
明珠左右看了看:「莫非這裡還有別人藏身?不可能,我在這裡住了一年了……少卿,是不是有人尾隨你?」
誰會尾隨她到這裡來?誰又認得這塊玉佩,會悄悄在她身後撿起,掛在她必經的路上?
她舉手把玉佩摘下,緊緊攥在手心裡。不敢呼喚他現身,怕嚇著明珠。
她的猜測是對的。他真的在,而且只要李泌一離開,他就有機會接近她。
菡玉將明珠帶回崇化坊,依舊留身邊照顧,只是比以前更加親厚,有一種劫後餘生、相依為命的感覺。
她在世上的親近之人,已經不剩幾個了。
廣平王克復西京後不久,新帝乘輿也回到長安,同時派韋見素前往成都迎接太上皇還京。
菡玉趁機上表請求隨韋見素一同入蜀。
韋見素也因為依附楊昭而被新帝冷落,罷免了他的宰相之位,改遷太子少師。一朝天子一朝臣,在新帝眼裡,菡玉和韋見素都是太上皇朝的舊人了,同意了她的請求。
李泌自然不可能和她同去。蜀地路遙難行,一來一去至少要兩個月。這兩個月里離得足夠遠,如果當真如她所想,他一定會再出現的。
她把明珠託付給李泌,讓他暫時代為照應。
韋見素聽說菡玉自請入蜀不免吃驚,但二人共事已久,彼此相熟,菡玉經歷種種韋見素都清楚不過,他自己也是剛遭遇罷相,只是相對一嘆,並未多問。
作者有話要說: 看到了完結交稿的希望,撒花!
☆、尾聲·夢回(4)
此次入蜀仍是沿上皇西幸路線走,第一日傍晚抵達金城縣,在縣城館驛留宿。
當初長安陷落、上皇倉皇幸蜀,金城縣官吏皆自顧逃命,館舍無人接應,空曠淒涼;如今廣平王收復西京,皇帝回宮,官軍穩住了京畿以西地面,金城縣也恢復如常。
驛館經歷戰火而敗,後又加以修繕,已經面目全非,周圍的道路也變了方位。
菡玉還記得下榻金城驛館那日,上皇及暮未食,她把將士們自取米糧所炊豆飯獻與上皇,就是從西面那道門出去的。從旁邊繞過去,有一條穿過樹林的小路,可以一直通到驛館背後荷塘邊的……
只是當時二人成雙,如今只剩她形影相弔。
她沿著那條路走去,慢慢踱到驛館背面。原來野蔓叢生的樹林經過戰火顯得愈發蕪雜凌亂,有的樹被攔腰斬斷,有的連根刨起,翻出其下黃褐的沙土。
林中連路都改了樣,原先那條石子小徑不知埋沒在了何處,斜著倒叫人踩出一條坑坑窪窪的土路來。
菡玉深一腳淺一腳的沿著土路往林中走去,遠遠瞧見銀白的光亮,似是明月映在水上的反光。
滿池荷花無人照看,已經敗落了,被水草野萍擠去了生存空間,半邊荷塘還填入了挖壕溝的沙土。塘邊那顆老樹也被火燒去半邊,然而生機未滅,樹幹上又冒出新生的枝條嫩芽。
她將一塊舊布鋪在樹下,席地而臥。十月的夜裡已經有冬天的寒意,露水深重,草尖結霜。
整整一夜,不曾有人尋來。但是清晨她醒來時,發現身上並無霜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