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京城這邊只以為寧雲晉已經陷入了絕境,卻不知道他的情況比別人想像中好得多。

  既然敢制定這樣的計劃,寧雲晉對此總是有幾分把握的,他可還不想拿自己的性命開玩笑。

  他們這批部隊並不是普通的雜牌兵,而是八旗精銳,即使比不上前鋒營,在整個大夏的裝備配置和戰鬥力也都是首屈一指的,而從涼城縣征來的民夫也都不是只會刨土的農民。

  靠近邊疆的這種地方,民風極其彪悍,即使是沒有成丁的男子拿起刀槍也就是合格的軍人。由於知道太子的人在大同中放出了真真假假的流言,寧雲晉心裡早有準備,從涼城縣徵集來的大多都是壯丁,而且還自掏腰包將拉車的馬匹換成了健馬。

  草原上的男子不會騎馬打獵的少,給他們換上軟甲,配上弓箭,就是一名輕騎兵。

  他原本的想法是只要與太子分開就不用承受雙重壓力——畢竟活捉太子的誘惑對大商的人來說是極其巨大的。如果單單只是為了糧草的話,大商即使來襲也不會拼命,這樣一來說不定還有機會賺點功勞。

  一般而言騎兵在草原上都會分成兩三千一股前後首尾照應,而不是一股腦地聚集在一起。如果最多只是遭遇四五千人,依靠這山間的地勢寧雲晉還真不怕他們。

  卻沒想到寧雲晉這次卻倒霉透頂,那些真真假假的布置並沒有讓蒙或動心,他直接帶著兩萬兵馬想從山區繞道,奇襲歸化,正好與寧雲晉他們這一行人遇上了。

  一隻人數不多卻又帶著大量輜重糧草的隊伍在已經快餓紅了眼睛的大商士兵眼裡,簡直就是一塊肥肉,雙方二話不說就直接開戰了。

  好在寧雲晉平日裡雖然大大咧咧,但是面對打仗的時候卻是個謹慎的性子,自從進了陰山山脈區域他就不時派出探子,而且還要求士兵與民夫們砍樹做成拒鹿角。

  所謂的拒鹿角就是將許多尖銳而堅固的樹幹捆綁在一起,由於形狀像鹿角而得名,是專門用來抵禦騎兵進攻的。這種簡單而有效的工具十分有名,因此也沒人抱怨寧雲晉的要求增加了行軍重量,畢竟和這點麻煩比起來,自己的小命更重要。

  正是因為寧雲晉的這兩個謹慎之舉,讓那兩萬騎兵趕到他們面前的時候,才發現對方已經在外圍圈出了一個鹿角營寨,內圍又使用糧車為屏障,原本山地的地形就不適合衝鋒,面對這樣的烏龜殼,他們只能環繞著這緩緩前進的鹿角營寨進攻。

  當騎兵失去了銳不可當的衝鋒之力以後,比拼的就只剩下雙方的弓弩對射。即便奉武族的人以強弓騎射聞名,但是比起這一點奉天族與邊關的民夫們也同樣不遜色。

  尤其是寧雲晉拿著一把五石弓,幾乎是列無虛發,箭箭都能射中人的眉心,其力氣之大,甚至能將身著軟甲的鐵塔壯漢帶得跌落在地下。

  一番箭雨過後,由於寧雲晉這一方有糧車作為屏障,他們以三百死傷換了奉武族上千人,成功的退進了陰山中。

  損傷過千人,這對自視甚高的奉武族人來說簡直是天大的諷刺。當初他們攻下烏拉特旗都沒有這麼大的戰損,不說領兵的蒙或暴跳如雷,請戰要求追擊的將領更是絡繹不絕。

  在得知射箭的那人是寧雲晉之後,蒙或立刻決定自己親自追擊,並且將原定計劃中的襲擊歸化改為了襲擊烏蘭察布。

  寧雲晉自退入陰山也猜出了蒙或這番用兵的意圖,畢竟這附近最大的軍事目標除了歸化再也想不到其他的。於是與穆丹書商議,由他領五百騎兵繞道突圍,一為搬救兵,二為給歸化示警,自己則帶著剩下的一千八百多士兵和上百民夫在陰山中與蒙或周旋。

  陰山山脈延綿起伏,越是靠近歸化的那一段地勢越高峻。它並不是那種生長著茂密森林的大山,而是古老的斷塊山,南坡山勢陡峭,北坡則較為平緩。

  寧雲晉他們走的便是山與山之間的隔斷層經流水侵蝕後形成的寬谷,好在由於歷年來這裡都是交通要道,大塊的岩石都已經被清理過,否則他們還真沒辦法通行。

  寧雲晉雖然沒有來過這一帶,但是他之前就對這附近的地圖仔細研究過,又詳細盤問過來自涼城縣的嚮導,早就已經定好了與蒙或對陣的地點,那便是趙長城舊址。

  所謂的趙長城是趙靈武王時期修建的長城,從河北一直修建到狼山,其中有一段就在歸化以北的大青山上。就這樣寧雲晉他們且戰且逃,終於在蒙或他們形成包圍圈之前成功的占據了一處“y”型分叉地形的古長城遺址。

  自古兵法就有言,攻城需三倍圍之,依靠著這夯土修建而成的長城即使比不上真正的城牆,也不是蒙或他們這隻騎兵能隨意攻打得下來的。

  他們一沒有足夠的糧草圍困對方,二沒有足夠的攻城器械,因此只能望著這種情況乾瞪眼。

  寧雲晉他們一行是十八號晚上抵達長城的,雖然被追擊了幾天,不過他卻精神奕奕。頭一天蒙或並沒有硬著頭皮下令強攻,因此隔天一早上他便趴在城牆上,一邊嚼著乾糧一邊調戲城下的蒙或。

  “喂,你們餓不餓啊?就算你們不餓,也別讓馬兒餓著呀!”他一邊裝出吃得非常滿足的樣子,一邊十分嘴賤的道,“不是說你們奉武族愛馬如命麼,怎麼不但不給馬兒吃飽,還要吃馬肉呢!”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