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遇到這麼好的時機怎麼可能沒有人不藉機鬧事!

  文禛雖然自親政以來一直在加強自己對朝政的控制,但是奉天族這蛋疼的八旗制度決定了宗正一族只能算是這天下最大的股東而已,皇權不夠集中自然也弄不出來一言堂。

  文禛這幾年儘管對其他五大姓連消帶打,可是他自己可用的人也不夠多,更不敢在內憂外患的時候將這些奉天一族的中流砥柱給全部得罪了,動作只能比較平緩,但即使是這樣還是惹起了不少人的忌憚。

  這些人雖然對文禛這個皇帝還算滿意,可是也想給他一個教訓,在旱情的事情徹底爆發出來之後,便突然有一個二愣子御史上奏要求皇帝祭天求雨。

  文禛又不是傻子,他老爹、爺爺那麼多前車之鑑在面前擺著,怎麼會願意答應,而且他也十分清楚,一個偌大的國家總會有東邊澇西邊旱的時候,若是都要靠皇帝的能力來祈求風調雨順,那真是自己有幾條命也不夠用,便將那摺子留中不發徹底無視了。

  但是沒出兩天突然有大批的難民朝著京城湧來,他們又哭又鬧,更是求著皇上慈悲望能祭天求雨保得天下平安。要知道歷代以來,如果遇到大旱都會有皇帝帶頭求雨,這些遭了災的老百姓只認一個理,那些沒有能力求得風調雨順的皇帝都會為了百姓去求雨,既然當今皇帝你有求雨的能力為什麼不使!?

  文禛被這些難民弄得有些火大,只能一邊派人賑災,一邊對難民進行疏導。可是顯然除了旗中想整治他的人之外,更有前朝遺臣也開始鬧騰了起來,他們驅趕著京城周邊的難民,使得京郊一帶的難民越來越多。

  剛開始文禛還能扛得住壓力,他知道只要開了這個頭,以後自己就很難再收尾了,甚至他還想過若是查出幕後黑手了便讓他們家族內子弟去代天求雨。

  可是很快更雪上加霜的事情發生了,屬於奉武族一支的科勒部落帶了一隻五千人的兵馬叩關,狼煙起。

  一邊要打仗一邊還在內亂,文禛終於扛不住了,只得穿上全套行頭帶上文武百官前往天壇祈雨。

  第37章

  文禛心裡其實很鬱悶,但是即使再生氣他的忍功比平安長大的太子殿下也好得多,所以被逼得不得不去祭天的地步,乾清宮的擺設也沒被他摔壞,不像乾清宮偏殿的陳設在太子見過寧雲晉後幾乎重新換了一遍新的。

  祭天求雨的前期準備對於禮部和司天監的人來說都是熟練工了,雖然是天授朝的第一次求雨,但是按照前朝留下的筆記照本宣科的準備鐵定沒錯。不出一天的時間他們就選好了黃道吉日,又在三天內備齊了祭天需要的用品。

  作為新晉的一等輕車都尉寧雲晉也十分榮幸的參加了這次祭天求雨,雖然他的位置排在文武百官較後的位置,但是一個豆丁大的孩子在起碼都中年人的隊伍中顯得格外的扎眼。

  不過在這麼嚴肅的場合沒人敢開小差,因此他也就逃脫了被圍觀的餐具,可以專心看文禛的表演。

  奉天族是夏朝的後裔,自有一套祭天的模式,但是進駐關內之後依舊使用的前朝留下的天壇,只是流程上有些微改動而已。

  只見吉時到了之後,鼓樂齊鳴,接著文禛穿著袞服,頭戴前後垂有十二旒的冕,腰挎一把長劍,手持鎮圭緩緩出現。

  在他身後則是十八個身穿白色禮服的祭祀,他們手上分別捧著作為祭品的豬羊牛肉、鮮血、大羹(肉汁)、鉶羹(加鹽的菜汁)、酒、玉璧、玉圭、錦帛等。

  只見文禛緩緩走到一個已經架好的柴垛前,取過一旁侍者遞來的火把將之點燃,頓時那堆加了助燃材料的柴垛便熊熊燃燒了起來。

  在他身後捧著玉璧、玉圭和錦帛的祭司一一走到文禛身旁,他從他們舉著的盤子裡取過那些東西逐一投進火堆中。每有一樣祭品被他投入火中,那堆火便旺了幾分,當最後那份錦帛扔進火中之後,火苗騰的一聲炸裂起來,一縷青煙筆直的升騰起來,仿佛要直衝雲霄一樣。

  那火堆燃燒得旺盛之後,寧雲晉即使站得那麼遠也能感覺到一股熱氣。他也曾經參加過祭天,但是顯然那時候祭天和這次完全不同,就說剛剛那道叫做禋祀的程序,以往能夠讓煙升騰就不錯了,哪還會讓人有灼熱感。

  他不禁欽佩的望著火堆前面不改色的文禛,自己站這麼遠還熱得受不了,那傢伙可還是全套十二件的袞服呢!果然能當皇帝的都是能忍人所不能忍!

  文禛自然不知道祭天這麼慎重的場合還有人在胡思亂想,他的性格是既然做了就要做好。隨著鼓樂聲代表天帝化身的屍出場了,他一一將祭品呈上,先是鮮血,再是酒液,接著是其他的祭品,前後一共九次進獻,等到裝扮成天帝的屍都品嘗後,文禛最重要的工作開始了。

  只見一群帶著駭人面具的白衣祭司出現在高台上,文禛換了一身精美的白色長袍,抽出腰間的長劍開始跟隨鼓樂跳起了祭祀之舞。

  與大周也就是漢族祭祀時用的《雲門》樂舞不同,源自夏朝的奉天族的樂舞《大夏》本就是為了宣揚武功威懾人民的,更有荒蠻色彩,動作大開大合,盡顯男子的陽剛。

  寧雲晉看得嘖嘖稱奇,他這還是第一次看到文禛跳祭祀之舞,在後世文禛已經掌握了朝政,他哪會耗費心力去親自跳舞,即使是天子祭天的時候,也是讓人代替他行事,自己只做前面那些獻祭的過程。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