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頁
皇上在皇宮設宴為張家父子、楊瑾接風洗塵,同席的還有皇子們及五品以上的文武官員。這樣的宴席自然是越熱鬧越好,大家都帶上親眷參加,馮知春姐弟三人作為功臣家眷,更是得到皇上的邀請。楊瑾與張家父子隨軍入宮面聖,而他們稍後由宮中派馬車接送。
馮知春擔心安安不熟悉環境哭鬧,在廣安城請的奶娘並未隨行回京,安安有些水土不服,這幾日很是難帶,除了她,身邊還沒有能哄住她的。
正發愁著呢,他們下榻的酒樓小二來請示,說有一對年輕夫妻求見。聽過兩人打扮長相,可不就是趙豐和楚雲嘛!原來回京前,楊瑾已飛書二人,但是歸期不定,趙豐楚雲夫妻倆這段時間都住在京城裡沒回莊子,城門那“雲麾將軍凱旋”的消息一傳開,夫妻倆就擠在人群里,跟著馮知春一行來到落腳的酒樓。
故人重逢,是十分喜悅。
楚雲腹部微微隆起,馮知春笑問:“這是有幾個月了?”
“四個半月了。”楚雲笑答,“夫人,我這是老二,老大有兩歲多了,是個丫頭。”
“這麼快!”馮知春吃驚道,他們離京三年有餘,按時間算,那他倆不是成親不久就有了?
馮知春讓安安與楚雲接觸了會,不愧是當娘的,親和力點滿,安安對著楚雲笑呵呵的,一點也不怕生。這真是瞌睡碰上枕頭,她安心地把安安託付給楚雲帶一個晚上。
趙豐向馮知春匯報了莊子的近況。
雖然買莊子的銀錢是用的家裡共同財產,但當年馮知春作為全家最大的經濟來源,這些錢基本上都是她賺來的。全家全票通過,莊子的房契、地契只寫了她一人的名字。
這頭一年天氣好,收成也好。趙豐夫妻倆以種植水果和稻穀、苞米為主,除去秋收後售賣掉的,糧倉里還囤了滿滿兩倉。
第二年久晴不雨,出產量降低,趙豐這兩倉囤糧高價售出,賺了個滿盆。因為收成不好,不少農戶手上困難,不得不賣地維持生計。趙豐又購了一些田地,返聘那些農戶繼續種植,並把離莊子近的田地收入進來,擴大了莊子的範圍。
田地多了,莊子裡就不似以前那般粗糙管理,重新規劃了片區,添加了魚類養殖、棉田、桑蠶。多元化的產業,帶來更豐富的收成。良性循環下,莊子的營收越來越好。
趙豐通常都是與楊瑾互通書信,莊子的情況,馮知春也是從楊瑾那兒得知的更多。
書信寥寥幾行,很多事只能一筆蓋過,感覺並不真切,遠沒有眼前的生活更吸引人。
如今親耳聽趙豐和楚雲述說這幾年來莊子的變化,馮知春由衷佩服道:“原來你們這麼有經商頭腦,當初讓你們留下,不過是想你們少些奔波,二來京城也要有親信在。現在看看,這真是一個歪打誤撞的明智選擇!”
趙豐不好意思地撓撓頭,“我哪裡想得出這些妙招,都是老爺和馬少爺指點得好,我不過是跟在他們後頭付諸行動而已。”
馬鈺瑛?
沒想到會聽到他的名字,馮知春詫異問:“你們與他也有書信往來嗎?”
趙豐解釋道:“馬家商隊一年至少來京城一趟,第二年正是馬少爺帶隊來京的。我們與秦老爹秦大娘,哦,夫人還記得嗎,就是替馬家看宅子的老夫妻。”
“記得,怎麼會不記得呢。”
“我們與秦老爹秦大娘一直都有來往,莊子上產了什麼,我們也會拿些送去。也虧得二老,他們擅長種植,對京城也熟,讓我們少走許多彎路。再說回馬少爺,他來京那日,正巧我提了東西去看二老,就這樣碰上了。沒見到您和老爺,馬少爺很可惜。他聽說我們在京郊有處莊子,正有波好收成,人手不夠,便提出帶商隊的人來幫忙。這是及時雨,我自然應好。夫人您不知,頭年收成是真的不錯,讓我有些飄飄然,卻不知這是天公賞飯,我不過是沾沾運氣。我得意洋洋地帶著馬少爺他們到莊子上,沒想到被馬少爺從頭到腳、從里到內點評一番,都是刺兒。我以為他是故意找事,讓我不爽快。又一想馬老爺有恩於我們,面上不能鬧開,馬少爺說的話便一耳朵進一耳朵出了。好在楚雲在旁,把話聽進心裡,晚上將我好好勸說,將馬少爺說的掰碎了給我聽。”
馮知春贊同道:“馬鈺瑛走南闖北,見多識廣,多聽聽沒有壞處。”
“誰說不是呢!我當時只想到他與老爺爭……唔!咳咳!”
“爭什麼?”
“爭……只想到他與老爺總愛在些事上爭個高低。”
“哦。”馮知春瞭然地點點頭。
馬鈺瑛與楊瑾一直有些“亦友亦敵”的感覺,在中周縣,好像從馬鈺瑛玩笑般的那句“不知他與我比,誰更勝一籌?”開始,兩人之間隱形的競爭就開始了。
趙豐沉默地暗自捋舌頭,心道,都說話說多了容易跑,剛才他險些把無關緊要的那件事說出來了!還好及時咬了一下舌尖,把快衝出口的“爭夫人”斷在口中。
若馮知春好奇深究,他怕自己會說溜嘴——要說馬鈺瑛對馮知春的態度,明眼人都看得出來。馮知春大抵也察覺到了,只是揣著聰明裝糊塗。
當年水災,楊瑾帶著趙豐去尋找知夏和知秋,找到人才發現,馬鈺瑛竟也在救災一列。
馮知春擔心安安不熟悉環境哭鬧,在廣安城請的奶娘並未隨行回京,安安有些水土不服,這幾日很是難帶,除了她,身邊還沒有能哄住她的。
正發愁著呢,他們下榻的酒樓小二來請示,說有一對年輕夫妻求見。聽過兩人打扮長相,可不就是趙豐和楚雲嘛!原來回京前,楊瑾已飛書二人,但是歸期不定,趙豐楚雲夫妻倆這段時間都住在京城裡沒回莊子,城門那“雲麾將軍凱旋”的消息一傳開,夫妻倆就擠在人群里,跟著馮知春一行來到落腳的酒樓。
故人重逢,是十分喜悅。
楚雲腹部微微隆起,馮知春笑問:“這是有幾個月了?”
“四個半月了。”楚雲笑答,“夫人,我這是老二,老大有兩歲多了,是個丫頭。”
“這麼快!”馮知春吃驚道,他們離京三年有餘,按時間算,那他倆不是成親不久就有了?
馮知春讓安安與楚雲接觸了會,不愧是當娘的,親和力點滿,安安對著楚雲笑呵呵的,一點也不怕生。這真是瞌睡碰上枕頭,她安心地把安安託付給楚雲帶一個晚上。
趙豐向馮知春匯報了莊子的近況。
雖然買莊子的銀錢是用的家裡共同財產,但當年馮知春作為全家最大的經濟來源,這些錢基本上都是她賺來的。全家全票通過,莊子的房契、地契只寫了她一人的名字。
這頭一年天氣好,收成也好。趙豐夫妻倆以種植水果和稻穀、苞米為主,除去秋收後售賣掉的,糧倉里還囤了滿滿兩倉。
第二年久晴不雨,出產量降低,趙豐這兩倉囤糧高價售出,賺了個滿盆。因為收成不好,不少農戶手上困難,不得不賣地維持生計。趙豐又購了一些田地,返聘那些農戶繼續種植,並把離莊子近的田地收入進來,擴大了莊子的範圍。
田地多了,莊子裡就不似以前那般粗糙管理,重新規劃了片區,添加了魚類養殖、棉田、桑蠶。多元化的產業,帶來更豐富的收成。良性循環下,莊子的營收越來越好。
趙豐通常都是與楊瑾互通書信,莊子的情況,馮知春也是從楊瑾那兒得知的更多。
書信寥寥幾行,很多事只能一筆蓋過,感覺並不真切,遠沒有眼前的生活更吸引人。
如今親耳聽趙豐和楚雲述說這幾年來莊子的變化,馮知春由衷佩服道:“原來你們這麼有經商頭腦,當初讓你們留下,不過是想你們少些奔波,二來京城也要有親信在。現在看看,這真是一個歪打誤撞的明智選擇!”
趙豐不好意思地撓撓頭,“我哪裡想得出這些妙招,都是老爺和馬少爺指點得好,我不過是跟在他們後頭付諸行動而已。”
馬鈺瑛?
沒想到會聽到他的名字,馮知春詫異問:“你們與他也有書信往來嗎?”
趙豐解釋道:“馬家商隊一年至少來京城一趟,第二年正是馬少爺帶隊來京的。我們與秦老爹秦大娘,哦,夫人還記得嗎,就是替馬家看宅子的老夫妻。”
“記得,怎麼會不記得呢。”
“我們與秦老爹秦大娘一直都有來往,莊子上產了什麼,我們也會拿些送去。也虧得二老,他們擅長種植,對京城也熟,讓我們少走許多彎路。再說回馬少爺,他來京那日,正巧我提了東西去看二老,就這樣碰上了。沒見到您和老爺,馬少爺很可惜。他聽說我們在京郊有處莊子,正有波好收成,人手不夠,便提出帶商隊的人來幫忙。這是及時雨,我自然應好。夫人您不知,頭年收成是真的不錯,讓我有些飄飄然,卻不知這是天公賞飯,我不過是沾沾運氣。我得意洋洋地帶著馬少爺他們到莊子上,沒想到被馬少爺從頭到腳、從里到內點評一番,都是刺兒。我以為他是故意找事,讓我不爽快。又一想馬老爺有恩於我們,面上不能鬧開,馬少爺說的話便一耳朵進一耳朵出了。好在楚雲在旁,把話聽進心裡,晚上將我好好勸說,將馬少爺說的掰碎了給我聽。”
馮知春贊同道:“馬鈺瑛走南闖北,見多識廣,多聽聽沒有壞處。”
“誰說不是呢!我當時只想到他與老爺爭……唔!咳咳!”
“爭什麼?”
“爭……只想到他與老爺總愛在些事上爭個高低。”
“哦。”馮知春瞭然地點點頭。
馬鈺瑛與楊瑾一直有些“亦友亦敵”的感覺,在中周縣,好像從馬鈺瑛玩笑般的那句“不知他與我比,誰更勝一籌?”開始,兩人之間隱形的競爭就開始了。
趙豐沉默地暗自捋舌頭,心道,都說話說多了容易跑,剛才他險些把無關緊要的那件事說出來了!還好及時咬了一下舌尖,把快衝出口的“爭夫人”斷在口中。
若馮知春好奇深究,他怕自己會說溜嘴——要說馬鈺瑛對馮知春的態度,明眼人都看得出來。馮知春大抵也察覺到了,只是揣著聰明裝糊塗。
當年水災,楊瑾帶著趙豐去尋找知夏和知秋,找到人才發現,馬鈺瑛竟也在救災一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