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3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在鄴城的時候,他也有幸進入學宮遊覽,聽那些趙國士人在裡面公然辯論,褒貶人物,傳播各自的學問理念,格物、道、儒、法、工,若要算起來,也有九流十家。

  其中有一個比較特殊的流派,被稱為小說家,這批人沒別的愛好,就喜歡編故事,因為這些人里以鄭國人為主,故事諷刺的對象就成了鄭人最討厭的宋人……

  揠苗助長、野人獻曝、守株待兔,鄭地嘲笑宋人的民間小故事被他們收集,廣為流傳。

  宋人在鄴城擁有很大勢力,自然也不甘示弱,開始反擊,什麼鄭人買履、買櫝還珠,把鄭人狠狠黑了一番,鄭宋士人的罵戰,也是學宮裡一道亮麗風景線。

  當然,更多的故事,還是針對南方的楚國人。

  刻舟求劍、畫蛇添足、自相矛盾、葉公好龍……發生在楚國的一些事情被物化為這些故事,成了中原人津津樂道的笑料。據說許多故事,還是從長樂宮裡流傳出來的,甚至有人說收集這些故事的人正是趙侯,但這種說法被大多數人嗤之以鼻,堂堂君侯豈會做此無聊之事。

  不過最讓公子刺印象深刻的,還是一個叫做「為虎作倀」的故事。

  「相傳,被老虎咬死的人的鬼魂,不敢到其他地方去,於是就作了老虎身邊的倀鬼。倀鬼給老虎作嚮導,路上遇到暗藏的機關或設置的陷阱之類,就告知老虎改道而行。人遇到老虎,衣帶會被解開,這都是倀鬼所做的勾當,虎吃了人,倀鬼隨後食其殘骸,以此維繫魂靈不散……」

  他現如今覺得,自己就是一個忘本的卑鄙倀鬼,而趙無恤,則是那頭嗜血的猛虎……

  這一次,他斷然否定了大庶長的玉碎戰術,帶著秦人放棄抵抗。

  是日,在公子刺以新君的名義解除子蒲軍權後,灞上秦營的兩萬餘秦兵悉數卸甲,向趙軍投降。

  趙軍陸續渡過灞水,收繳降兵,秦兵們雖然有些垂頭喪氣,但心裡何嘗不是鬆了口氣。

  因為那些堅持要死戰到底的人,已經跟著子蒲離開了,共計四千餘人,都是不願投降的公族子弟及其族兵。秦國的貴族和楚、鄭不同,他們還沒來得及腐化,依然是這個邦國堅定的捍衛者。對他們的離去,公子刺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雖然他力主服從於趙國,避免秦國徹底覆滅,但雞蛋不能放在一個籃子裡。

  次日,趙無恤也親帥主力抵達灞上,接見了公子刺。

  「公子……不,現在應該稱之為秦君了。」

  他對公子刺的選擇很滿意,即便秦人不降,也只需要一場摧枯拉朽的決戰,秦地依然可以奪取,只是要白白犧牲許多秦趙兵卒。同為玄鳥之後,兄弟鬩牆,若是能少流血,就少流一些吧。

  「秦君此番抉擇,讓百萬秦民免遭兵災,當為秦穆公後又一代明主!」

  公子刺也只有一個希望:「還望君侯能兌現諾言,保留秦的社稷,秦從此願意永為西藩,為君侯守衛西陲!」

  「自此趙與秦併為一家,秦作為趙的小宗,血食社稷,必與趙同休!趙一日不亡,秦便能存留於世一日。」

  言罷,趙無恤又一笑:「只不過,在寡人看來,西陲不用死守,而是要開拓出去。」

  扔下這句莫名其妙的話後,趙無恤讓一部分人留下看守降兵,將這些從各地徵召來的秦人解散歸鄉。他自己則令公子刺以秦國黑旗開路,十萬大軍緊隨其後繼續西進,準備占領雍都,完成對秦國的合併。

  在離開灞上三十里後,趙軍路過一處位於渭水南岸,土地肥饒,里閭比鄰相望的地域。

  也不知為何,趙無恤心有所動,駐馬問翟璜道:「此乃何地?」

  翟璜答道:「君侯,此乃宗周故都,鎬京,不過只剩下殘垣斷壁了。」

  沒錯了,趙無恤心中釋然,這就是他前世曾經長期生活過的那座城市。鐘鼓樓、碑林、大雁塔,還有香噴噴的肉夾饃,油潑麵……和路過華山時一樣,數不清的記憶從他心裡湧現出來,這記憶不是來自於腦海,而是印刻在靈魂最深處,雖二世為人,依然清晰如新。

  前世今生的軌跡在此重合,心潮湧動間,趙無恤不由讚嘆道:「沃野千里,大川環流,憑高據深,雄於天下,此真乃天府之國也!得此,則雍州可以長治久安。」

  趙侯的馬鞭在這片土地上揮打,仿佛要劃下那座兩千多年後的城市輪廓,他立誓道:「待趙與秦重新併為一家後,寡人要將新的西都建在這裡,名字就叫……」

  「長安!」

  第1201章 交交黃鳥

  「去罷,去隴西,去西陲,去秦人最初興起之地,汝等,就是我秦國最後的希望!」

  四月正望,雍城西門,白髮蒼蒼的秦國大庶長在城闕上,與四千公族之兵、三萬雍都國人揮手道別。

  十天前,秦國太子刺在灞上秦營繼位,奪子蒲兵權,帥灞上秦軍降趙,子蒲失魂落魄地孤身返回,一轉身,卻發現身後已跟了四千不願降趙的公族子弟。

  「吾等願隨大庶長歸雍,整兵再戰!」

  祖先艱苦創業的記憶銘刻在秦人心中,尤其是秦國的公族和國人,更是視不戰而降為恥辱。

  「雍都國人世沐公室之恩德,都有與秦國社稷共存亡的決心,斷不會像豐鎬的周遺民一般貪生怕死!」

  公族子弟和雍都國人們依然主戰,但子蒲卻知道,大勢已去。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