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87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另一方面,雖說律法是為了維護君主的統治,但君主大可不必親自去實行。嚴肅律法,在百姓面前扮演不近人情的角色,是理官士師們做的事,為君者應當把自己抽離,支持律法,看上去又高於律法。讓百姓覺得,就算法是惡法,吏是酷吏,但他們卻能相信,國君是重人情的,會為他們主持公道,這就是老子所說的,聖人無常心,以百姓之心為心……」

  趙恆有些恍然大悟了,父親今日所說的,已經不僅僅是這個案子應該如何判決,對於國君而言,一件案件的判決公正與否,幾個人的生死存亡,都是小事,最重要的,是對類似事件的處理上,維護秩序,同時收買人心,讓趙氏的威望,一點點堆疊起來,最後變成萬丈高樓。

  但趙恆心裡依然有疑問,那就是這雍、漢兩朝的歷史,雖然父親說是九州之外的外域歷史,但他為何會知曉如此多的細節,那兩朝的歷史,那些君主面臨的問題,為何與方今在趙國發生的事如此相似?

  然而趙無恤卻賣了個關子,笑道:「等你有朝一日坐到為父的位置上,便能夠知道了。」

  太史墨已死,但那份他為趙無恤書寫的《秘史》,就藏在未央宮的祖廟密室里,趙無恤打算,這份秘史,只有每一代新繼位的國君才能看到,也算是趙氏的祖訓吧,至於子孫們乍見時是驚駭莫名,還是恍然大悟,事後是連忙銷毀,還是繼續深藏,等待下一位國君翻閱,趙無恤就管不著了。

  最後,他總結道:「以法為骨,以禮為皮,再加上一點道家老子的君王南面之術和形上學的高深莫測,就是一個合格的趙國君主……」

  「小子受教了!」

  在教完兒子治國平衡之道後,趙無恤也終於說出了對此案的看法:「後日,在大理寺召開對伍封復仇案的公審,屆時鄴城各界皆可入席參觀,讓人去告訴鄧析,寡人支持他,按照律法規定的條文維持原判,程序越公正越好,判得越重越好!」

  他露出了一絲無奈的笑:「在趙國,必須明確這樣一件事,國君是沒有錯的,國法也不會錯,就算有錯,只會是『酷吏』的錯!百姓眼裡的惡人,讓『酷吏』來當,百姓眼裡的聖明君主,由寡人來做!」

  第1175章 特赦

  「國法草創,是故《趙律》中對於復仇一事沒有詳細條文,此次廷審,參照類似條文,與復仇有聯繫的是《絕時殺人》,在《趙律疏議》中,絕時殺人應按『故殺』罪懲處,『以刃及故殺人者,斬』!」

  大理寺外的廣場,名為「棘庭」,得名於周代的制度:大司寇聽獄棘木之下,這是里公開審理案件的地方。

  棘庭上,在數百人眾目睽睽下,頭戴獬豸冠的大理鄧析親自審理伍封復仇案,在讓提刑官公開證據,宣布了判決的理由後,鄧析對手帶枷鎖,站在堂下的伍封宣判道:「是故伍封持刃殺伯嚭,證據確鑿,依國法,當處以死刑!於秋後問斬!其從犯百餘人,皆罰甲一紮!」

  此言一出,堂上的理官們都暗自擦了一把汗,終歸是嚴懲重判了。而堂下的旁聽者,更是大吃一驚,尤其是公羊高等人目瞪口呆,這個判決比他們預想中還要更重許多。西門豹等名法學子開始為大理寺的公正執法拍手叫好,但周圍人數是他們百倍的鄴城工商、里閭代表們,則義憤填膺,對於伍封的遭遇極為同情,紛紛表示不滿。

  「啪!」

  驚堂木重重敲在案几上,讓喧譁的棘廷為之一滯,鄧析也不管各界士、民如何不滿,依然面無表情地問道:「伍封,汝與汝之訟師可有異議?」

  孫武親自出面,花費重金為伍封找來的訟師耷拉著腦袋,在訴訟的祖宗鄧析面前,他哪有翻天的本事?

  而伍封雖然面色有些蒼白,但卻並無膽怯之色,只是朝鄧析頷首:「多謝大理費心,封並無異議。」

  他又回過頭,對那些希望他無罪釋放的鄴城士、民行禮道:「父仇得報,封已經心滿意足。對於封個人而言,復仇無過,但對於國法而言,私下復仇殺人已經逾界,罪當死,封無話可說。大理秉承國法,公正無二,還望諸位勿要為難法官……」

  伍封表明心意,然而他此言一出,棘庭的聽訟者更是一片譁然,對他的同情更甚,對於宣判的理官,更是覺得他們不近人情,只知死扣條文,真是鐵石心腸的酷吏!

  「酷吏……一群酷吏。」

  也不知是誰最開始罵出了這個詞,最後半數的聽訟者都在咬牙切齒地盯著鄧析,罵他酷吏,將心裡的不滿和憤怒放到了這位理官身上。

  鄧析卻不理會,正要宣布退庭,卻聽到一聲「且慢」,卻見一人在幾名羽林侍衛護送下,從庭外入內,正是趙國的太子趙恆,在場眾人連忙下拜行禮……

  趙恆入庭後,朝鄧析和眾理官拱手,然後說道:「恆來此,是帶來了一份詔書,還要傳達君上的一席話……」

  見太子親至,士、民們面色一喜,感覺事情還有轉機,大理寺的理官們則面面相覷,沒料到事情會如此發展,只有事先被趙無恤打過招呼的鄧析嘆了口氣,下拜接詔。

  ……

  「民有冤屈,自有國法主持公正,豈能私自持刃殺人?若人人效仿,將置國法於何地?」

  趙無恤的這份詔書很長,他首先嚴肅了律法,親自出面否定了私人復仇的合理性,宣布此事是趙國決不能放鬆的。自此以後,趙國將不再允許私人復仇,認為父母、親友、師長有冤屈的,大可上訴,郡縣不受理,就告到大理寺,大理寺不受理,就告到寡人的面前,寡人自然會按照律法,還冤死者一個公道!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