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57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至此,趙無恤攝政僭位,挾天子以令諸侯之勢,已成。

  一月十日,趙軍已經接管了成周各處山川要防,劉公單公歡天喜地地去接收新領地,王城籠罩在趙軍的鐵騎陰影之下,新天子在王宮裡瑟瑟發抖。

  從內到外,成周都已經被趙國完全控制。

  也就是這一天,趙無恤又來到王宮大廟,提出了一個更加過分的要求。

  「吾欲觀周鼎……」

  第1159章 鼎之輕重

  關閉已久的窗扉一扇接一扇被打開,趙無恤在全副武裝的衛士護送下,步入了王宮大廟明堂之中,他的影子被窗外投射進來的陽光拉得老長,顯得巨大而猙獰。

  周室的老太傅領路在前,不知道是走的太久,還是心神憔悴,老太傅顯得蒼白虛弱,萎靡不振,一臉的愁苦之相。與他身後魁梧雄壯,更帶著意氣飛揚神情的趙無恤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所謂的明堂,便是王朝先祖之宗廟,在夏朝時稱為「世室」,殷商時稱為「重屋」,周稱為「明堂」,至後世,則稱之為「太廟」。

  這是一處宏達的建築群,有三道門,三重殿堂。本來這裡是除了周室子孫,外人不可以踏入的禁地。但趙無恤在順利攝政,挾天子以令諸侯後,竟還不罷休,提出欲在明堂中一觀九鼎。

  這是極其無禮的要求,周室眾人從幼弱的天子到老太傅,均是大驚。但眼看唯一能夠作為王室依仗的劉、單二公也已經被趙國重金好處收買,他們只能被迫低頭讓步,不得不答應此事。

  明堂自從周敬王崩後就一直大門緊閉,今日才重見天日,闊別已久的陽光照上腳底的硬木地板,左右顯現出兩兩成對的粱柱,樑柱上雕刻著龍、夔等瑞獸,一直延展到遠處的空間。

  趙無恤走在歷代周室先王的魂靈之間,足音迴響在偌大的殿堂里,他轉眼掃視這明堂,卻見建築陳舊,柱子上朱漆掉落,甚至連旌旗也顯出顏色殘褪的樣子,不由想道:「周室氣數將盡,從這許久未曾修繕的明堂中都能看出來。」

  很快,二重殿二重門已過,當進入與文武之廟只有一階之隔的寬敞高台時,老太傅的腳步停下了。

  他看了看上方供奉文王武王的大廟,心生慚愧。

  而通往那裡的台階上,空空蕩蕩,只有一位似是宮仆的老者在打著瞌睡……

  太傅指望不上任何人,只能不情不願地回過頭:「伯主……九鼎,就安置在此……」

  趙無恤放眼望去,果然見這高台之上,擺放了九隻形狀不同、大小各異的銅鼎……

  「這就是九鼎……」見到實物,趙無恤感到一陣幸運。

  先秦的夏商周三代,講究「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國家最重要的事情,莫過於祭祀和打仗,而祭祀中最重要的禮器莫過於鼎。按照禮制,不同等級的人,使用的鼎的數量是有嚴格限制的,否則屬於僭越。「天子九鼎,諸侯七、大夫五、元士三」,只有天子才配享用「九鼎」!

  傳說中,第一個鑄造並擁有九鼎的人是夏禹,他平水患,定國土,將整個天下劃為九州,分別為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雍州、梁州。定九州後,禹又集九州各部落方國上貢之銅,鑄成九鼎。並事先派人把全國各州的名山大川、形勝之地、奇異之物畫成圖冊,然後派工匠將這些畫仿刻於九鼎之上,以一鼎象徵一州。自此,九鼎成為王權至上的象徵,成為夏、商、周三代傳國之寶。

  走近之後,趙無恤才看清楚了九鼎上那些年代久遠的青斑,看得出來,已經久經風吹雨打。也是,「夏德衰,鼎遷於殷;殷德衰,鼎遷於周。」傳到現在,至少有一千五百多年了。

  原本的歷史上,這之後,周鼎還將被秦國所獲,但秦之後,九鼎卻突然消失了。雖然後世的漢朝曾經偶然間獲得了一個大鼎,樂得漢武帝改元「元鼎」,然而卻是偽造的……

  今日趙無恤能看到這後世湮沒於泗水上的鎮國之寶,實在是一種幸運。

  他本以為,九鼎歷經千年,必定是古舊而腐朽的東西,卻怎麼也想不到,靠近之後,它們竟會是如此美麗。鼎一共九個,一圓八方,一大八小,但小的也比人高,至少有七八百斤重。雖然上面帶著些許青斑,但大多數地方卻依舊光滑潔亮,在陽光映照下仿佛會閃閃發光。

  「這是雍州鼎,又名龍文赤鼎……」指著一個顏色微微赤紅,山面滿是龍紋的四足方鼎,老太傅介紹開了。

  然後便是兗州鼎、青州鼎、徐州鼎、揚州鼎、荊州鼎、豫州鼎、梁州鼎,每個鼎的色澤均有不同,而鼎上那些造型各異的奇怪花紋,更添加了鼎的古樸和神秘。有的是龜蛇、朱雀、青龍、白虎等瑞獸,有的則是面目猙獰叫不出名字的山海經怪物,各自代表了所在州部的山川、神獸、傳說。

  但它們都和雍州鼎一樣,是四足方鼎,雖然花紋各異,但式樣一致,仿佛是一個模子裡鑄造出來的。

  然而中間那個鼎,卻不太一樣。

  這是一個體型比另外八鼎更大一倍的三足圓鼎,色澤黑亮,鼎上的四面浮雕被精衛、玄鳥、鳳鳥等百年環繞,主體則講述了一個古老的故事:黃帝與蚩尤的大戰:冀州之野,應龍畜水,風伯雨師,縱大風雨。黃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殺蚩尤……

  「此乃冀州鼎,又名鳳文玄鼎。」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