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06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這四年的和平讓趙國獲益良多,至少一直徘徊在崩潰邊緣的經濟在計然、子貢一農一商的調整下終於向良性發展,欠下的國債陸續還清,連續幾個好年成使得常平倉里全是糧食,人口隨之滋生,可以預料到,過上十來年,趙國的人口翻一番是有可能的。而那些新征服的土地雖然小的反抗不斷,但也算被納入了趙國的軌道內。

  最重要的是,趙無恤以張孟談為相邦,完成了對魯國的「車同軌、書同文」後,趙國終於在去年尋了個藉口,將魯侯將遷徙到了祖廟所在的闞邑做邑主,但也保留了他國君的名分,好為周公和伯禽奉獻最後的香火。而整個魯國都被趙國兼併,分為三個郡:泰山、魯郡、臨沂,此外三邾的國君也被廢黜,設立了鄒郡。於是趙無恤手裡又多了千里土地,百餘萬居民,趙國幾乎已經統一了大半個中原。

  如此一來,橫亘太行東西,將太原與河北隔絕開來的中山國,就格外顯得礙眼了。

  這個鮮虞白狄為主體建立的國家一直在努力融入中原,但這個過程極其緩慢,在今年換了國君後,更是有再度狄化的趨勢。

  中山國的新君,正是四年前向趙國求婚,卻被趙無恤小妹羞辱的太子偃。因為趙佳的事,趙無恤本來就對他有些遷怒,正好在他繼位的時候中山不穩,便讓趙國釘在中山內部的暗子翟封荼突然發難,在肥縣舉起義旗,宣布投靠趙國。

  此舉惹得中山子發兵平叛,趙國則藉口中山欲叛趙國,悍然出兵征伐!

  由此,便拉開了這場趙與中山之戰的序幕,這既是四年來趙國第一次大規模用兵。

  入夏時節,大軍即將誓師出征,然而當趙無恤跨上久違的馬背時,卻赫然發現自己髀肉復生。

  ……

  所謂的髀肉,就是大腿內側的肥肉,對容易發福的中年人而言,若不經常運動乘馬,復生是必然的。這小小髀肉,讓趙無恤想起時光如水,日月蹉跎,自己來到這個時代已經將近二十五年,趙無恤不由感慨萬千。

  「寡人以前一直南征北戰,長期身子不離馬鞍,大腿上肥肉消散,精壯結實。可一眨眼的功夫,四年已過,趙國承平已久,寡人也很少親征,就連上場打馬球的次數也少了,閒居安逸於鄴城,以至於髀肉復生……」

  但這並未阻止他的腳步,廉頗老矣,尚能餐飯,他這位壯年君侯又豈能暮氣沉沉呢?

  趙無恤決定自己不能再像一把鈍劍一樣消磨下去了,便毅然決定親征!

  之所以親征,除了中山距離趙國本土較近,趙無恤不必跑太遠外,也因為他對於中山國極為重視。

  不僅是因為中山國戰略地位險要,盤踞在後世被稱之為「天下之眼」的常山、真定地區。這裡北可威脅燕、豪,向西可以接洽太原、代郡。

  也因為在原本的歷史上,鮮虞中山國就幾度覆滅又幾度興起,趙武靈王滅中山,徵召了二十萬之眾,也花費了數年時間。雖然現在的鮮虞中山遠不能與戰國時期「東敗齊、北敗燕、南敗趙」的中山國相比,但同樣是一個難纏的對手。

  中山說大不大,說小不小,五百里的地盤,相當於趙國一郡之地,除了滹沱河流淌而過的平原外,許多地方都是山地。而且地薄人眾,被晉國擠壓的戎狄大多數流入了中山,這些還沒完全華化的戎狄民風彪悍,崇尚私鬥,三十多萬人口怎麼也可以徵召上兩萬兵卒出來。

  所以趙無恤也不託大,召集了東陽、河間、鄴城、太原、河內,四郡一都五萬人馬出征,北邊還有五千燕軍協助進攻,幾乎將中山團團包圍。

  趙軍兵分三路,南路軍隊由趙無恤總領,各地郡兵在邯鄲、柏人匯合,以石乞統領右軍,陽虎統領左軍,董褐統領中軍,向鼓、肥出擊。北路軍隊則由新稚狗統率代郡兵馬,進攻窮魚之丘,西路軍由郵成率領,出仇由縣,進攻井陘。

  在翟封荼等部族的引導下,南路軍隊一路上勢如破竹,取得了鼓、肥、鄗、石邑、東垣等邑,頓兵滹沱河,北望中山國都城靈壽。而北路以屠何兵為主,也順利突破窮魚之丘,與燕國軍隊匯合,開始攻略靈壽的北門戶左人、中人,只有來自太原的西軍受阻於井陘,舉步維艱。

  但就算如此,中山國也已經失去了將近一半的土地,中山子迫於無奈,只好請求割地求和。

  然而趙無恤不允,雖然時值雨季,趙軍一時無法向丘陵密布的中山國腹地諸邑進發,但只要天氣稍微好轉,滅亡中山只是時間問題。

  現如今,趙無恤已經將肥縣當做了自己的大本營,只等雨季一過,郵成也突破井陘後,就三路會師靈壽,以一場摧枯拉朽的攻堅戰來結束這場戰爭!

  「雖然在野戰里節節敗退,但中山國兵士也不容小覷,其工匠技藝驚人,已經略通冶鐵之術,靈壽城還有三百名鮮虞壯士效仿趙國的鐵甲軍,衣鐵甲、操鐵杖而戰,號稱所擊無不碎、所沖無不陷……」

  這一日,外面下著小雨,他正在與將吏們商量攻取中山的戰略。這時候,外面卻有人來報,說是在肥城外抓到了一個士人,他說有要事想見趙無恤,執勤的將吏見他談吐不凡,也吃不准這人是否是趙侯故人,便過來稟報。

  「士人?怕又是從中山國里前來投靠的吧。」

  和上郡白狄一樣,河北的白狄也分為許多部落,鮮虞氏最大,其次為鼓、肥、仇由,這些部落的人對鮮虞建立的國家並無太多歸屬感,所以眼看鮮虞將敗亡,許多部落已經開始向趙無恤眉來眼去地示好了。而在中山國為數不多的士,尤其是文士眼裡,繁盛的華夏比還保留著一些狄人風俗的中山更有歸屬感,加上趙無恤那首《對酒當歌》流傳很廣,使得來投奔的士人如過江之鯽。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