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7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然而子張又產生了一個疑問:夫子窮盡一生,一直在尋找賢明之君,然而現在全天下最賢明的君主,莫過於趙侯和葉公了吧,但二人都對夫子的仁義之說敬而遠之,反而對名法青眼有加,而且取得的效果都不錯,趙國大霸北方,宛葉富稱南國,而夫子口口聲聲說的壞處,卻只應驗在諸侯和貴族身上,百姓多半是樂見其成的。

  如此看來,這是趙侯和葉公瞎了,不識真龍呢?還是夫子和眾師兄的理念出了問題,已經不適應這個時代了呢?

  這個問題在他的母邦陳國陷入亡國之危的時候,愈發強烈,懷疑在心中產生,幾乎擊垮了子張十年來所學的一切。陣痛之後是更深刻的思考,思而不學則殆,他決定不再自尋煩惱,而是要離開宛、葉,去更廣闊的中原看一看。

  「弟子這次來,是向夫子告別的……」

  孔子的動作停頓了一下,久久未言,許久之後才嘆息道:「走罷。」

  子張起身將離開,卻聽孔子又朗聲說道:「世道艱難,兵荒馬亂,多帶些衣物乾糧,若是花光了帛幣,或者遊歷夠了想看書,便可去陶丘拜訪子貢,他一貫豪爽,定然會資助你的……」

  子張差點沒哭出來,但還是忍住了,再拜告退而出,這才淚灑衣襟。

  十年來,夫子就如同他的父親一樣,但雛鳥終究要長大,離開羽翼,展翅飛翔。而且子張隱隱覺得,其實夫子是明白的,他努力維護的一切,禮樂也好,君臣之序也好,都在加速崩塌,一如春天裡融化的冰雪一般,根本無從逆轉。

  但夫子太倔強了,這畢竟是他窮盡一生去維持的東西啊,哪怕逃到九夷,也要堅持到底!

  夫子能抱著執念走到頭,雖九死而不悔,但子張不希望整個孔門也隨之消亡,被時代所淘汰……

  子張不想和有若、原憲等人一樣,躲在南方自欺欺人了,他必須走出去,去拜訪子貢、宰予等已經分裂出去的孔門弟子,汲取他們的經驗,睜開眼正視這個時代,為夫子,為孔門尋找一條新的出路!

  ……

  孔子依然在背對時代大潮,做螳臂當車之舉;子張擦乾眼淚,背著行囊踏上逆旅;而趙侯四年春,元月正旦日這一天,黃池之會也在濟水之畔準備舉行……

  《左史》曰:「公四年春,王正月,公已擒齊侯荼,遂召天子,五合六聚,以臨大梁。正旦日,又攜天王與宋公、秦伯、燕侯、魯侯、鄭伯、陳侯、蔡侯、衛侯、中山子、杞侯、滕侯、薛伯、郯子、邾子、小邾子、濫子、曹執政賜、吳大宰嚭、越大夫種、巴人會於黃池!周室東遷以來,諸侯盟會之盛,未有能出其右者!」

  PS:《左史》在書里的設定是由左丘明所著的實錄,而不是後世再編篡史書。

  第1112章 黃池之會

  PS:盟會次序和參與國家有小修改,以後文為準。

  周王匄三十五年,趙侯無恤四年(公元前485年),春,正月一日清晨,天才蒙蒙亮,濟水之畔的黃池邑,專供盟會使用的會盟壇已經裝點完畢。負責這次盟會禮儀的座次排序的公西赤巡視了一圈後,十分滿意,便對著自己的下屬感慨起來。

  「昔日齊桓公召陵之會,與會者為八國。」

  「晉文公踐土之盟,與會者為九國。」

  「楚國的蜀之盟,與會者為十二國。」

  「哪怕是參與者最多的皋鼬之盟,與會者也不過十八國。」

  他如數家珍地將歷次盟會都點評了一番,最後才洋洋得意地說道:「而現如今,黃池之會,有宋公、秦伯、燕侯、魯侯、鄭伯、陳侯、蔡侯、衛侯、中山子、杞侯、滕侯、薛伯、郯子、邾子、小邾子、濫子這十六國諸侯,加上曹國執政、吳國大宰、越國大夫,以及遠道而來的巴人,竟有二十國之多!周室東遷以來,諸侯盟會之盛,未有能出其右者!」

  如此盛大的盟會,若是東道主沒有招待好客人,那是要被天下恥笑的,好在公西赤格外精通接人待物和朝覲禮儀,在他的主持下,黃池已經準備好了一切。

  一座赫赫明堂在數月前就開始在濟水之陽建造,一共修了三個主殿,有祭祀用的廟宇,有覲見用的殿堂,此外還有讓諸侯居住的三十六屋,七十二牖。位於濟水畔的會盟壇上圓下方,東西南北對稱,法天地奇偶。會盟壇內環,諸侯的排序座次嚴明,朱干玉戚,聳然相襯,龍旗豹韜,抑揚相錯。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大前天,參與會盟的諸侯便紛紛趕到黃池,與趙無恤碰面。

  魯侯、衛侯本就是趙國的傀儡,召之即來。秦伯、燕侯等雖然路途遙遠,但也匆匆抵達。

  連交戰正酣的吳國和越國也派人過來,他們當然是希望能拉攏趙國,因為兩國的仇恨太熾烈,廝殺難分勝負,而趙國虎踞淮北,助越則越必亡吳,助吳則吳國還能苟全社稷。

  也只有自持大國,一向不屑於與諸侯同列的楚國裝聾作啞,沒有派人來參加。因為楚國自有一套獨特的體系,在南方,楚才是王,王者豈能與侯伯子男同列?

  然而事實是,連楚國的屬國陳、蔡,也已經對趙國投懷送抱了,僅有一個隨侯依然追隨著楚國。

  趙無恤也不在意楚國來不來,他比較在意的,是天子能否準時趕到。

  好在成周也有自知之明,前天,周天子終於來了。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