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他毅然回首,舉起手,大聲命令道:「開船,北航!」

  千帆揚起,百舸爭流,伴著海風徐徐向北駛去,遠離故土,奔向未知的彼岸……

  《左史》:「公三年冬十月三十日,陳恆攜五百壯士、八千百姓,於腄邑之罘山浮海而去……」

  第1106章 浮海而去

  「軍將,島上沒有發現陳氏遺孽!」

  這已經是回來傳訊的第四隊斥候了,趙伊黑著臉,揮揮手讓他們下去,再度眺望之罘山,這處地處偏遠,人煙稀少的海島,心裡憋滿了怒氣。

  在陳恆帶著船隊浮海而去後,趙伊、冉求和鮑息第一想到的,便是距離海岸最近的海島「之罘」。

  之所以叫「之罘」,因為這裡的地形極有特點,很像兩個齊國篆字。之,是芝罘島和大陸海岸之間曲折的海岸線,或者說畫出了一個港灣,罘,則是海岸邊的架子上曬著很多漁網,之罘二字合,字面上就是曬著漁網的曲折海岸線。

  這座島說大不大,說小不小,方圓五十餘里,海岸線曲折,灘涂廣闊,有幾個天然港灣,可以讓船隊登岸。而且島上丘陵起伏,樹林密布,還有淡水和溪流,能讓萬人藏匿其中。

  所以陳恆率眾逃到這裡也並非沒有可能。

  趙伊恨不得立刻上島搜索,然而趙軍的琅琊水師早已全軍覆沒,這次攻齊甚至都沒舟師隨行,腄邑的船隻也被陳恆全部帶走,一時間趙軍無計可施。

  好在鮑息告訴他,之罘距離海岸線不遠,其實不能算完全的海島,因為每逢退潮,便會有一條長達近三里的狹窄沙埂露出水面,足以讓人通行。只不過這條沙埂小路隨大海的潮起潮落而時隱時顯,若是算錯了時間,上面的人便會被海水吞噬。

  鮑息年輕時,曾經隨齊景公來過此處,不但知道那條捷徑,還記得上島的時限。

  「平公(齊景公)喜歡遨遊少海,曾帶我來過之罘,在此設立了一個陽主的廟宇,當時陳恆也在隨行之列,故而他知道可以上島躲避。」

  在鮑息的指引下,趙伊親自帶著千餘人登上島嶼,在空無一人的陽主廟宇處紮營。因為對這裡不熟悉,他不敢大意,先向四方都派出了一百人的斥候去探索。從早上到下午,四支隊伍才回到他們的營地,報告說島上並未發現陳氏蹤跡,只是抓到些許躲在島上捕魚為生的漁民。

  之罘島上條件艱苦,很少有居民,那些島夷甚至還不通齊國語言,什麼都問不出來,趙伊只能放棄。他決定在岸邊休息一夜,明日再讓斥候深入島上的山林,細細搜索,不過目前看來,找到陳恆的希望並不大……

  「陳恆帶了七八千人,就算人都躲到山林里,船卻是帶不走的,但斥候沿著島嶼轉了一圈,也沒發現船舶跡象,由此看來,陳恆只怕是沒有來此……」

  鮑息一邊說,一邊坐在陽主廟宇外皺眉頭,其實失了陳恆蹤跡,他比趙伊還要著急。對於趙國而言,陳氏只是一個比較煩人的對手,也是手下敗將,但是對於國、高、鮑、晏而言,陳氏是讓他們背井離鄉,流亡在外的罪魁禍首,是死敵!每每想到被陳乞陳恆父子玩弄於鼓掌之中那段日子,他們就憤慨不已。

  只要陳氏還在一日,鮑息心裡就無法安生,故而他比趙伊更迫切地想要找到陳恆的行蹤,為此不惜徹夜等待,次日太陽一出來,他就虔誠地在陽主廟宇里跪拜,祈求神明指點迷津。

  原來,這齊地的信仰和中原不太一樣,基本原模原樣繼承了東夷的傳統,祭祀「八神主」,也就是天、地、日、月、陰、陽、兵、四時這八個神主,其中兵主正是蚩尤,九黎和東夷的首領。

  陽主與陰主相對,在齊國人的宗教神祗的層面上,主管水、旱、風、雹自然災害,又分管稻、菽、谷、稷的豐收。在民以五穀為生的齊國,是最受人們頂禮謨拜的神祗之一。

  其中之罘島在齊國方術士眼中,恰恰是至陽之地,所以齊侯杵臼才選擇在這裡建立廟宇,希望能祈求長生不死。

  陽主廟的廟址背靠之罘主峰,面向浩瀚大海,有用礁石建造的山門和木構的廟堂,建立以後,腄邑大夫每年都會派人來祭拜,所以香火依舊。

  鮑息在趙伊等趙國人詫異的目光下,對著廟中的神主牌位頂禮膜拜,想到當年先君帶著他們祭祀時的規模宏大、儀式隆重、神態壯嚴,再回看如今齊國已衰,連能夠延續都要看趙無恤臉色行事,不由嗟嘆不已。

  當日齊侯是在乞求陽主保佑風調雨順,保佑國泰民安,現如今鮑息卻只求能知道陳恆到底跑到哪裡去了?

  「若陽主能告知小子陳氏蹤跡,小子必歲歲以美酒、五穀前來祭祀……」

  跪地伏拜的鮑息不知道,以後還會有許多帝王頻繁地光顧之罘,如秦始皇三次巡幸之罘,還在這裡勒石留念,秦二世胡亥,漢武帝劉徹,也都光顧過這裡,然而陽主也並沒有保佑他們的帝國萬世延續……

  最後,還是心思縝密的冉求讓人渡海過來告訴他們,說據派在海岸線的趙國騎兵觀察,陳氏的船隊,似乎是朝西方去了……

  「沒錯,當日刮的正是東風!」趙伊與鮑息連忙回到腄邑與冉求商議,冉求提出了一個大膽的看法。

  「陳恆莫不是故意引誘吾等前來追擊,他則浮海西去,去偷襲黃邑和萊城去了?」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