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37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最後,始皇帝一死,戍卒叫,函谷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法家思維有時候太不知道變通了,一味的郡縣化並非全然有益於國,直到明朝,依然有沐氏永鎮雲南的變相分封,若能在統治的邊緣設置藩國,秦國當不至於亡的那麼迅速,那麼徹底。

  趙無恤的時代,不尷不尬,正處於周秦之間,面對過去的教訓和未來的趨勢,他可以擇其善者而從之,擇其不善者而改之,這才有了在趙國本土大興郡縣,在周邊卻廣樹附庸的局面。

  對於衛國魯國,因為運河的開鑿,趙國還能稍微控制得緊密一些。但是對於徐淮泗上來說,與趙國本土距離太遠,之前沒有統治的根基,貿然化為郡縣,只怕會引發當地勢力的反撲,加大趙國的行政成本。還不如先駐軍守備,給地方勢力一個自治的承諾,再徐徐圖之。

  在處理完宋、徐、泗上等東南方向的事務後,十月下旬,趙無恤讓魯軍歸魯,他自帶在外征戰小半年的趙國徵召兵回歸鄴城。

  在徐淮以南的群舒之地,一雙眼睛在密切觀望著趙無恤的一舉一動,當趙軍主力終於撤離北返之際,剛剛被封為「巢邑大夫」的王孫勝認為,楚國的機會來了!

  PS:前文設定有誤,王孫勝這時候應該還沒封白公才對。

  第1090章 王侯盡北望(下)

  司馬子期承諾過王孫勝,說以他的功勞,一定能得到一塊封地,很快郢都那邊就兌現了此言,讓王孫勝做了巢邑大夫,統領群舒軍政事務。

  這居巢,又被稱之為「皖」或者「白」,正是後世的安慶、廬江一帶。皖地肥美,背江傍湖,上控淮上、夷虎,山深水衍,乃是一處戰守之地。過去吳國得到這裡,可以肆無忌憚地為患楚國,如今楚國重新奪回這裡,也可以順流俯視吳國,郢都那邊將王孫勝分封到這裡,大有讓他因勢利便,繼續進攻吳國的意思。

  不過比起被越國襲破國都的吳國,王孫勝顯然對北面控制了淮北的趙國更加在意些。

  「趙軍僅剩兩千人駐守蔡國,如何能抵擋楚國?加上徐淮空虛,楚國席捲兩淮之機已至!」

  十月下旬,得知趙軍主力已經北還後,淮南小邑居巢,楚國大夫王孫勝滿腔豪情。

  作為趙氏的「叛臣」,王孫勝對於曾經侍奉過的趙侯無恤,又畏又敬。

  他尊敬趙侯的開明進取,然而這種開明卻偏偏對他例外,多次將他的一番熱誠拒之門外。他也畏懼趙侯的深不可測,那種無法取信於君,自己一切心思卻似乎都被看穿的感覺十分糟糕。現如今,當王孫勝回到楚國打算建立屬於自己的功勳時,卻發現趙無恤又一次擋在了他的面前。

  他依然敬畏,卻又多了幾分躍躍欲試。

  和義父伍子胥一樣,王孫勝是喜歡將一件事當做人生前進目標的人,曾經他將鄭國的殺父之仇放在第一位,在率軍幾次攻打鄭國後,這種情緒減緩了不少,殺父之仇似乎是報了。後來,他又以為伍子胥復仇為目標,隨著吳國的窘迫,群舒的攻略,王孫勝自覺對得起伍子胥的養育之恩了。

  如今,他又把協助楚國對抗趙國,讓趙侯吃了大虧後後悔不重用自己作為人生目標……所以他才會一味地向郢都請求,出兵淮上,奪取這些本該屬於楚國的疆域!

  然而來自郢都的一封信,卻讓王孫勝的大膽計劃折戟沉沙了……

  「國雖大,好戰必危,大王喪期之內,國事不可妄作更張,更不可貿然與大國動刀兵……」

  一向對王孫勝愛護有加的令尹子西,這次竟然以楚昭王的國喪為理由,否定了他出兵的請求。

  一時間,王孫勝又是氣憤,又是惋惜。

  「叔父為政實在是太過保守了。」

  雖然入楚還不到兩年,但王孫勝對他這位保守的叔父已經頗有微詞,早在楚昭王四年(前512)時,子西便在楚國嶄露頭角,當時吳國公子掩余、燭庸逃亡到楚國。令尹子常封給他們大量土地,安排他們住於邊境,並為之修城,使其與吳王闔閭為敵。子西卻認為這只會激怒吳國。經歷過楚靈王、楚平王兩代的揮霍,此時的楚國民生緊迫,不宜與吳國為敵。

  雖然他的看法沒有什麼不妥,但從中也能看出他「凡事謹慎,不可妄動刀兵」的行事風格,前年楚昭王北伐他勸阻,今年司馬子期提議乘機收復失地他也猶豫,如今拒絕王孫期的請求,其實也在預料之中。

  王孫勝只能無奈地放棄大膽的計劃,他現在是巢邑大夫,同時統領群舒事務,但若沒有令尹和司馬的命令,被安排在群舒的諸大夫是不會聽從他命令的,畢竟他雖然貴為王孫,卻資歷太淺。

  「我在朝堂中話語太過不足了……」經歷此事後,王孫勝也意識到了一點,面對楚國這王族專政的制度,他覺得自己是能夠更進一步的,但是首先,得依靠足夠的軍功增加自己的名頭和實力!

  一念至此,王孫勝將目光投向了位於群舒東北方的夷虎……

  夷虎,也就是後世的合肥,這裡為淮上噤喉,江東唇齒。得夷虎,可以西問陳、蔡,在楚國內部占有極大的話語權,北向徐、泗,就可以跟趙無恤爭勝於中原,繼續東進,則可以盡取吳國江北之地,扼江南之吭而拊其背……

  吳王夫差八年,十一月初,姑蘇吳城。

  「大王,胥門將軍來報,言楚軍居巢之師攻入夷虎,將軍兵少,無從抵禦……」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