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但大軍在此休憩時,田賁等好勇鬥狠之人卻提議說,不如一路打到大江,甚至渡江直逼吳國都城,與越國共滅吳國!

  對此,趙無恤是斷然否決了的。

  「沒錯,大軍若是在此停留數日便繼續南下,攻略江北諸邑,或許能兵臨大江,甚至可以把夫差的軍隊再擊敗一次,使得越國能順利攻下吳都,加上楚國東進,一年半載後,吳國可滅。可如此做,除了逞一時之快外,於趙國有何好處?」

  渴望建功立業的田賁毫不遲疑地說道:「君上可以占領吳國江北之地!聽說此處方圓千里,相當於趙國好幾個郡了!」

  趙無恤卻搖頭道:「可吳國江北之民,卻不及趙國半個郡。」

  江北,也就是後世的淮揚地區,這裡地勢平衍,河流眾多,湖塘密布,戰國後期楚國以此為東楚,漢代時淮南國也是一個富庶的王國,到了唐宋以後,江北更成了賦稅重地,魚米之鄉,不是江南,近似江南。

  可是在春秋時期,江北卻與後世大為不同,比如這時代的江北沒有洪澤湖,而是上百個大大小小的湖泊,水網交錯,不利於騎兵行動。因為濕潤溫暖的氣候,這裡河澤水草豐美,平原地帶則草莽從生,低山台地茂林密布,從鍾離邑向外望去,可以看見大片的原始森林,入夜之後虎嘯猿啼,告訴從北方來的眾人,城外,便是域外之地。

  這地方若是好好開發個幾代人,大有可為,可惜短時期內利用價值不大,沒有現成的城邑和百姓可以獲取,遠不如已經有許多熟田和城池的淮北,以及稍南一點的英、六、群舒諸邑構成的淮南。

  所以趙無恤若是帶著數萬大軍不管不顧地去追殺夫差,只怕還沒到大江,大軍便要半路餓趴下,因為這時代的江北,就算他想要因糧於敵也沒處搶去。

  更何況,對於趙無恤而言,既然吳國勢力已經退出淮北,趙軍也兵臨淮河,那他就得面臨另一個問題:楚國。

  去年,因為楚昭王的死,楚國東境被吳國狠狠咬了一口,失地數百里,今年隨著夫差在北方戰敗,楚國也開始了反攻,據說楚國司馬子期帥軍進攻淮上,已包圍陳國。而從趙軍叛逃的王孫勝則搖身一變,成了楚國右司馬,帥軍攻略群舒,眼看就要打到蔡國附近了。

  這時候去追殺吳軍,不是在為楚國人做前驅麼?

  「故江北之地,趙國得之而不能守,棄之而肥楚國,何益之有?」

  至於先前對夫差能否「捲土重來」的擔心,趙無恤不由想起了前世的一首詩。

  「百戰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

  江東弟子今猶在,肯為君王卷土來?」

  在中原的失敗,已經重創夫差,吳軍輜重全丟,甚至連甲冑兵器也棄得差不多了,就憑這批敗兵回去和勾踐新勝之師較勁,反倒是勾踐勝算大一些。

  就算沒有越國,光是楚國厚積薄發的壓力,也足夠夫差喝一壺的了。

  如此情形,先不用擔心夫差能否捲土重來,而是該思考吳國究竟能在楚越夾擊和內部的民生凋敝下撐幾年不滅亡。

  所以趙無恤否定了田賁等人請求奪取江北,兵臨大江的想法,他親手劃定,這次南征的終點,就是鍾離了!

  「以鍾離為橋頭之塞,留一師兵卒在此屯田,以控扼淮河,自此趙國即可遙遙監視吳國動靜,坐視吳楚越三國交戰,又可阻止楚軍輕取淮南、江北。」

  但這還不夠,趙無恤的手指又滑向了地圖的東邊。

  「除卻留守鍾離者外,大軍分為兩部,三萬人隨我東進,進攻吳國善道邑。」

  善道,是邗溝的北段終點,連接淮泗,是邗溝上極其重要的節點,這裡後世被叫做「盱眙」,和鍾離一東一西,均為淮河流域的重鎮,北方得到可以俯視江南,南方得到可以北伐中原,奪取善道,也就封死了徐地的門戶,趙無恤可以回師全取淮北。

  不謀全局者,不足以謀一域,趙無恤尤不滿足,他的手指又重重點在鍾離西面百餘里外。

  「再有一萬人,與趙葭部騎兵一同西進!汝等去蔡國!」

  「蔡國?」趙葭等人不由精神一震。

  「不錯。」趙無恤笑道:「蔡侯與楚國結了死仇,又失了吳國庇護,想必此刻心中一定十分忐忑不安,若是能得到一強鄰伸出援手,蔡國必然歸附!」

  第1082章 孫叔敖舉於海

  楚王章元年八月下旬,一支士氣高昂的軍隊正在淮南群舒攻城略地。

  轟隆,沉重的城門被楚軍猛地撞開,城外頓時爆發了一陣歡呼,吳國在淮南群舒之地最後一個據點「六」也被攻陷了,至此,楚國徹底收復了一年前被夫差占領的東境。

  殺光城內負隅頑抗的吳人後,在楚卒的簇擁下,他們的統帥王孫勝志得意滿地駕車入城,作為光復者,接受六邑豪長、氏族們的逢迎。

  比起在吳國齊國趙氏時的鬱郁不得志,回到楚國的王孫勝可風光多了,乘高輪大車,駕清一色的棗紅駟馬,旌旗鷹揚,身邊還帶著這一年來他親自訓練出來的「楚武卒」一千人。這次奉令尹子西之命來進攻吳國,一來是試驗一下這支新軍的戰鬥力,二來是為王孫勝的義父伍子胥報仇,同時報復在吳國時夫差對他的冷遇;第三則是通過此次出征,好在楚國謀取功業封地。

  王孫勝長期在趙氏為將,以趙氏練兵之法施加到楚國貴族庶子們身上,又給予他們最好的鮫革、犀兕為甲,大戈長戟為兵,結成方陣,效果果然不俗。在一萬楚兵的配合下,加上群舒地區的吳兵並非精銳,故而一路上竟勢如破竹,兩個月不到就席捲淮南群舒。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