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2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雖說王孫勝有些嫉妒和憤憤不平,但對於他而言,只要趙無恤不將他雪藏起來,便都能接受。得知新的作戰計劃是征伐鄭國後,王孫勝立刻又主動請纓了,考慮到王孫勝多次與鄭軍交戰,熟悉伊洛地形,趙無恤便讓他帥五千人從周室轘轅關借道,襲擊鄭國後方城邑。

  九月下旬,在拿下負黍等邑後,因為北面有岩幛蒼翠的太室山(嵩山)所阻,王孫勝率部向東,沿著潁水行進。他們逶迤前行,穿過連綿起伏的豫西丘陵進入潁水谷地,鄭國是肥沃而富饒的,不僅有桑麻農田,還有許多果樹林子,大軍完全可以因糧於敵。

  兩日後他們到了雍氏城……

  雍氏城歷史悠久,相傳為黃帝命大臣雍父做杵臼之處,故得名雍氏。城池高聳於寬廣肥沃的潁北平原上,下了一場秋雨後,泥濘的地面被一馬蹄和腳印弄得斑駁不堪。

  在王孫勝眼裡,一切都是這麼熟悉:外郭那些開裂的夯土牆垣不知是夏還是商就壘起來的,秋雨一掃,縫隙中長滿了厚厚的苔蘚。內郭倒是近年來翻修的,整個城垣近十分方正,牆高兩丈,極為厚實。不過此城因為缺少守卒,在趙軍的攻城器械下很快陷落,王孫勝進去後發現,大多數人已經逃走,僅有一些心存僥倖者留了下來。

  因為顧慮攻城者加以利用,城邑周邊十里內的樹林基本被清理一空,然而在內郭裡面的邑寺附近,還保留有一片小小的樹林……

  這是一片強壯的榕樹,這些樹木據說和雍氏城一樣古老。尤其是中間的那株,它是這片榕樹群的始祖,入秋後樹葉漸漸掉落,只剩下樹須無力地垂落下來,像是一位疲倦的老人,但巨大的樹枝又像瘦骨嶙峋的手指一般倔強地伸向天空,最上方的枝條甚至在城外都能看見,幾窩杜鵑鳥在上面築巢,夕陽西下時陸續飛回,發出短促而悽厲的鳴叫。

  「子歸!子歸!」

  當步入這片樹林時,王孫勝感覺自己的心跳都快停止了。

  此城此樹此景,他尤記於心!

  想當年,他的父親太子建,就是被鄭人誅殺於此樹之下的啊!

  雖然許多事情都是伍子胥後來的追述,但憑藉這零碎的記憶,王孫勝完全可以拼接出當時的情形來……

  他的父親太子建,乃楚平王太子,因其未婚妻(伯嬴)為父王所奪,父子之間遂生隙,加上奸臣費無極的挑唆,太子建被迫離開楚都,居城父。次年,費無極又向楚平王進讒言,誣陷太子建要聯晉叛楚作亂,楚平王有了兒子熊珍後,已視太子建為眼中釘肉中刺,便決意將他處死,順便把伍子胥一家也滅族了。

  太子建並不想他的前輩申生那麼愚忠愚孝,他立刻懼而奔宋,在那裡與一齊國女子生下王孫勝,後來又為了躲避宋國華向之亂,輾轉入鄭,鄭國將他封在雍氏,做當地大夫,伍子胥也跑來投奔。

  在雍氏的最初時光應該是快樂的,雖然這裡已經屬於中原,但距離楚地不遠,氣候差異不大,不但有榕這種南方樹木,民間也漸染楚風。王孫勝可以想像,他的嬰兒時代肯定就是在這片陽光充沛的榕樹林裡睡眼惺忪。

  至於大人,他們則在樹影下籌劃陰謀。

  人心不足,巴蛇吞象,雖然鄭國君臣對太子建還不錯,但太子建和伍子胥念念不忘回楚復位、復仇,為此極度期盼抱上晉國大腿。於是太子建便在替鄭出使晉國時與晉頃公勾結,約定晉國攻鄭之時,太子建就在雍氏作為內應。

  然而舉事的時機還沒成熟,太子建的一位親信卻將此計劃出賣給了鄭國君臣,鄭定公和子大叔當機立斷,發兵雍氏,在當地人的配合下,在這片榕樹林裡將負隅頑抗的太子建亂劍戮殺。

  至於襁褓中的王孫勝,在母親絕望自殺後,外面的鄭人為是殺死他還是遺棄在野外而爭議不休的時候,他被膽大包天的伍子胥救走,一大一小踏上了逃亡之路,這一離開,就是三十多年……

  「子歸!子歸!」杜鵑還在鳴叫,那一日,想必也是杜鵑啼血吧……

  如今王孫勝回來了,回到了他父親生命結束的地方,年已三旬,一事無成,他必須得面對這份仇恨,這是他存活的依據。

  待軍隊清點了城內還能搜刮到的糧秣輜重後,一名旅帥前來請示:「校尉,此城如何處置?」

  「燒城!」王孫勝毫不猶豫地下達了命令。

  「可是……」那旅帥有些遲疑,趙無恤曾經宣布過的「毋殺民,毋壞室,毋填井」依然是湊效的,他的戰爭目的不是把中原變成一片無人區,尤其是板上釘釘可以拿下的土地,若鄭人不反抗,也不必趕盡殺絕。

  王孫勝自有自己的理由:「雍氏南邊就是潁水,潁水再往南數十里便是楚國,此乃楚師北上救鄭必經之地,若楚人來此,雍氏或不能守,與其讓這裡的輜重城邑資敵,不如燒之!」

  旅帥訥訥地離開了,走的時候嘀咕道:「且不說楚人會不會來,若留下此邑,不就可以就地防守了麼……」

  話雖如此,因為王孫勝有足夠的「理由」,作為麾下應該相信他的判斷,趙軍還是執行了這項命令,將雍氏城化為灰燼!噼噼啪啪,磚瓦牆垣在烈焰中開裂,一些躲在地窖里沒逃出來的邑民就成了火海里的冤魂。

  在烈火焚城的背影下,王孫勝面容冷峻,內心卻在瘋狂地大笑。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