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6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趙氏子弟的自信和自傲已經抵達了頂峰,所以趙葭才會帶著百餘人深入秦國,只為證明趙氏比晉君強!

  如今趙無恤親迎,等於承認了他此舉的價值,趙葭怎能不激動莫名?一時間口裡儘是誠惶誠恐的話。

  「渡涇入秦,犯岐北,震雍都,促使秦國降服,你此番立下了大功,是趙氏的英雄,又為我解決了麻煩,我怎能不降階相迎?」

  趙無恤笑著將他扶起,拍去他身上的灰土,隨即顧左右曰:「縱橫秦地千里,又平安歸來,此吾家千里駒也!」

  千里駒之名,從此終生與趙葭相伴……

  相迎入城,安頓好疲倦的兵卒後,趙無恤暫未理會躍躍欲試想要過來與他搭話的戎人,而是為趙葭舉行一場小宴,讓他說一說這些天的經歷。

  雖然對趙葭這些天的冒險略有耳聞,也能猜出個大概,可聽他親口描述他渡過涇水,越過晉軍曾抵達過的侯麗等地,向岐山進發時,席上眾人也不由為他喝彩。以百餘人孤軍深入敵國腹地,還真是非常人所為啊。

  隨後趙葭說起他燒了杜陽,告訴秦人趙軍前鋒來了,並效仿《絕秦書》的體例和格式,留書一封,致使雍城震驚,秦伯惶恐時,趙無恤拊掌而贊,讓他把所寫的檄文再複述一遍,讓筆吏一一記述下來。

  「今趙氏上卿,順應皇皇上帝之命,惟恭行天之罰,統全晉之力,揮師渡河,以臨涇渭。張矜億怒,飾甲底兵,旌旗十萬直指雍城,吾等乃上卿前驅,燒爾小邑,以予告誡:若秦之社稷危亡,七廟隳為土瓦,非趙氏敢忘伯益、飛廉,乃秦先絕我之好也……」

  等趙葭念完這段後,趙無恤已是讚不絕口,同時更加喜愛此子。趙葭遠勝其兄趙廣德,不但有膽子,還有見識,真不枉送他進臨漳學宮學了三年,這樣文武雙全的後輩,若好好培養,十年二十年後出將入相指日可待。

  不過趙葭的故事還沒完,這之後才是最為刺激的。

  「秦人得知杜陽之事,又被我留下的檄文所激,遂出動岐北各邑千餘人來追殺吾等……」

  數十人騎著馬在陌生的國度里躲避追剿,亡命天涯,說到驚險處,連趙無恤也為他捏了把汗,跟著趙葭回來的人不到一半,大多是這期間折損的。

  「秦人似是鐵了心要將吾等殺盡,察知往東走的路被斷絕,吾等只能向北走。到了豳地附近,吾等騎乘的馬奔波十日後已極為疲憊羸弱,漸漸被秦人車騎追上包抄,眼看只能回頭拼死一搏,恰在此危急關頭,卻有一支戎人車騎殺了出來,趕走秦人……」

  趙葭對趙無恤道:「這些戎人,便是此番跟我回來的義渠人了……」

  ……

  西方曰戎,被發衣皮,有不粒食者矣,戎人雖與華夏有較近的關係,但早已經因為生活方式的不同的分化離析。義渠乃戎人的一支,從殷周時代就已經存在,趙無恤傳喚隨行的史官左丘明詢問,左史很準確地告知他:「武乙三十年,周師伐義渠,乃獲其君以歸……」

  義渠自古便與周人為鄰,被擊敗後長期歸附西周,繳納虎豹等貢品。周衰,犬戎趁虛而入,義渠也隨之南進。他們在涇北的「大原」地區,也就是後世甘陝交界的固原、平涼一帶紮根,算是西北戎國里最為興盛的。不過因為秦穆公「益國十二,開地千里」,壓制了群戎的空間,所以義渠只能向北向西發展,與中原素無往來。

  趙氏也是在建立上郡後,通過白翟才知道上郡往西兩百里便是義渠的勢力範圍。管理整個北方商貿的平準官猗頓試探性地派了一支商隊過去探訪,義渠那邊也曾有人來上郡賣羊皮,可因為其間山嶺縱橫,來往困難,除此之外就沒有更多交流了。

  不過隨著趙無恤占領涇陽,趙氏與義渠便直接發生聯繫了。

  他對這個新鄰居有點興趣,因為這關係到馮翊的邊防和穩定,就讓趙葭繼續說說在義渠的所見所聞……

  「豳地雖是周人肇興的地方,可在驪山之難後,此處又被戎人占了,幾經輾轉落入義渠手中,秦國一直想收復,只是都未成功。就我所見,義渠吸納周人遺民,既事農耕,也事畜牧狩獵,一些人通秦地語言,其君長稱君,也自稱為王……」

  「蕞爾戎邦,也敢稱王?」席間有人十分不屑,把義渠當成蠻氏那樣的小不點。

  趙葭還未回答,倒是陪坐的劉德小心翼翼地反駁道:「義渠可不小,秦國西北群戎,有義渠、烏氏、胊衍等,其中以義渠最大,其國土廣袤,有方圓數百里,而且兵卒驍勇善戰,遇到戎地沒收成,還會入侵劫掠,偶爾還有小股戎人跑到涇陽附近……」

  趙葭點頭道:「不錯,義渠曾敗於秦穆公,之後百餘年養精蓄銳,築城廓以自守,其國雖然僻處深山之中,但土地肥沃,水草豐茂。吾等被其所救後,隨他們回到義渠君在涇水邊遊獵的行帳,雖然簡陋,但兵卒卻不少。」

  無恤問道:「義渠君有多少兵卒?」

  「不知詳略數目,但一次出動兩三萬人並不難,只是義渠內也是部族林立,其君長從各部里推選,經常會相互為敵,故而過去數百年裡對秦國威脅不大……」

  之後趙葭還說了些在義渠所見的風俗,什麼「其親戚死,聚柴而焚之,熏上謂登遐」,這種中原人不齒的火葬習俗在戎系各族處卻是司空見慣。而且義渠人「以戰死為吉利,病終為不祥」,作戰私鬥都十分驍勇。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