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2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隨著魏氏最後一任家主喪命,魏軍也稀疏投降、被殺,領地完全陷落,魏氏可以宣告滅亡了。

  一個百年世卿大族,轉眼間便灰飛煙滅。

  趙無恤嘆了口氣,合上木函,對侍候在旁的子夏說道:「將魏邑府庫內的東西稀疏分給有功將士,但魏莊子、魏獻子是對晉國有大功的人,雖然子孫不肖,圖謀叛亂被誅殺,魏是血食也就此斷絕,卻不能抹殺他們過去的功績,讓人好好保護,不許兵卒肆意入內破壞,違者嚴懲不貸!」

  子夏聽得眼前一亮,當年周朝滅殷商,雖然斬了商紂首級,又殺武庚,但周公卻仍然對一些殷商賢君加以祭祀,甚至刻在周原甲骨上流傳後世,於是殷民歸服,不敢再叛。趙無恤此舉有效仿周公之意,戰爭時期對敵人要嚴酷,勝利後卻要顯得大度,比如寬恕輕罪者,對當地民眾念念不忘的先君賢人加以憑弔,都是收拾民心的好辦法,只有這樣,趙氏才能取代魏氏,統治魏地百姓。

  「還有魏氏叛國,但魏地百姓無罪,趙軍不得滋擾,違令者降為皂隸!」

  「至於魏駒的首級……」趙無恤想了想,讓他的行人楚隆上前,下令道:「以大夫之禮葬其屍身,首級盛於木函中,汝親自送去虢城給韓卿過目。魏氏在戰爭里完全忘了當年溫縣結義之情,多次圍攻韓氏,殺其百姓,毀其城邑,想必韓卿一定恨之入骨,讓他看看此人死狀,也能消一消心頭之恨……」

  這又是一個敲山震虎之策,經過魏氏的教訓後,趙無恤已不想再打一場內戰了,與其讓韓氏生出非分之想,改天再弄出么蛾子來,不如先嚇嚇韓虎,稍後再給他點甜頭,讓他搞清楚晉國現在誰說了算。

  何況在趙無恤之後的計劃里,韓氏還能派上不少用場呢。

  「這之後,便請韓卿來風陵渡與我會面,就說內賊雖已掃清,外敵卻仍在跳梁,只有趙韓兩家誠摯合作,才能逞威雪恥於外!」

  ……

  兵者國之大事,一旦交兵,別說過程的繁複多變,就連善後之事也不是保護一個墳墓,送去一個頭顱就能解決的。

  河東經過半年大戰後一片凋敝,人口十去三四,百姓或死亡或流浪,田地都撂荒,仍由雜草瘋長。將這片膏腴之地納入統治後,趙無恤必須著手恢復,否則領地的擴張非但無法帶來好處,反倒會成為累贅。

  不過那是之後幾個月里需要做的事,至於眼前,趙氏急需處理的還是戰俘問題……

  早在決戰前,因為韓城之戰、龍門之戰、蒲坂之戰等戰役都大獲全勝,趙氏已經收納了萬餘秦、魏俘虜。風陵渡之戰後,因為魏氏先奔,秦鄭早早崩潰,死者不多,投降者甚眾,當場便清點出了三萬多人……加上潰逃的魏卒還在源源不斷地被抓獲過來,預計最終俘虜人數會達到四萬五千……

  加上先前的那些,趙氏一下子便擁有了約合六萬俘虜,各個戰俘營人滿為患,糧食壓力劇增,這是戰前做夢都想不到的。

  因為盜跖洛水屠俘的緣故,戰俘成了一個敏感的話題,趙無恤身為大國上卿,不但要顧實利,也要顧臉面,像盜跖一樣不管不顧統統殺了自然是不行的。不僅因為內外輿論對屠俘的譴責,更因為在趙無恤眼中,這些俘虜都是寶貴的資源,比黃金、銅錫、木材、皮革更加金貴的資源!

  當項橐帶著從後方押送來的輜重牛酒前來犒軍時,他看到的是一個巨大的牢籠,戰俘們被打散重新編制,搶在戰場上的屍體腐爛前將它們收斂埋葬,幾乎每隊俘虜都有趙卒持刃看守。

  等他步入大帳時,正好遇上趙無恤在營內把玩積木,那些木頭下部寬大而上部短小,正好搭成一個階梯。

  「子革你來。」

  趙無恤見項橐入內,便招呼他過來,隨後指著地上的積木道:「看到此物,你想到了什麼?」

  項橐一瞧,每塊木頭上還有一些小字,他眼尖,能看清是「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庶人、工商」「皂隸」之類,其中天子最高,皂隸最下,一個累疊一個,最後形成了階梯型的塔狀。

  他脫口而出:「楚國有位大夫曾說過,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是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庶人、工商,庶人、工商臣皂隸……」

  「不錯。」趙無恤頷首:「這是人所共知的常識,也是當今天下的幾個等級組成。」

  他指著被壓在最底部的積木道:「皂隸低賤,無人身自由,卻幹著最苦的勞作,也沒有報酬,每日所得食物僅能果腹。雖說擁有自由身的農夫和工商才是晉、魯兩國根基,可趙氏能有今天的成就,缺了皂隸是不可能的。」

  說到這裡趙無恤露出了一絲苦笑,過去十多年裡,他每到一處便打擊殉葬,取消活人祭祀,在許多方面的確是朝著「以人為本」的方向邁進,可唯獨有一樣罪惡的陋習,是他這個政權暫時無法剝離的,那就是奴隸制……

  第1010章 奴隸制

  中國沒有所謂的「奴隸社會」,但奴隸制度卻長期存在,殷周如此,春秋戰國如此,哪怕是在老教科書里被稱為「第一個封建王朝」的秦也不例外。

  所謂「商鞅變法廢除奴隸制」早己經被海量考古材料證明是個歷史錯誤,真正的情況是「秦為無道……置奴婢之市,與牛馬同欄」。商君不但沒有廢除奴隸制,還設置了眾多將戰俘、平民籍沒為奴隸的條款,秦的刑徒、皂隸、臣妾比例遠超六國,甚至遠超商周……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