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1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正說話間,穆夏派到前面的斥候也飛奔返回,說荀邑的確已經掛上了趙氏的旗號,而且城門大開。

  這下子,事情的來龍去脈就清楚了,能少打一個城邑自然是件喜事,而且為此次追擊開了個好頭。

  說明事情因果後,荀瑁又朝穆夏一拱手,笑道:「上卿之師抵達,邑民歡喜雀躍,下臣特備上牛酒若干來此相迎,以稍慰大軍征戰之苦。」說完便向後招了招手,牽牛、抬酒的百姓們將牛酒送了過來。

  穆夏卻婉拒了:「大夫有心了,但除惡務盡,吾等尚有軍務在身,若要犒勞,等將敵軍殺敗歸來之日,再與大夫暢飲何如?」

  荀瑁一愣,他聽說這位趙氏軍將出身貧寒,只是個馬廄里的牧童,誰想言談卻一點不像容貌那麼五大三粗。其實他巴巴地來送牛酒,擺出一副「攜壺漿以迎王師」的架勢,除了表明降服趙氏之意,也是怕趙軍進城後擾亂領地。穆夏卻對他心裡的小算盤故作不知,為防有詐,還是讓幾百人跟著荀瑁去荀城駐守。

  荀瑁知道自己的小算盤落空了,卻只能唯唯諾諾,心裡悲涼不已。

  他們荀氏百年前如日中天,荀息的假途伐虢天下聞名,後來大宗人丁不旺,但兩個支系中行、知獨攬晉國大權,荀林父、荀偃、荀首、荀罃、荀吳,強卿輩出,趙魏韓也要仰其鼻息。可如今中行、知氏相繼覆滅,剩下荀氏獨木難支,只能像牆頭草一樣依附別人。

  不過算起來,趙氏與知氏的較量還算堂堂正正,魏氏對知氏則有背叛滅族之仇,作為知氏的親戚,如今叛魏歸趙,荀瑁內心也感到了一絲快意,在帶領趙軍去接收城池的路上,竟與趙氏校尉不停說笑。

  若是他知道,趙無恤已經決定此戰之後,要在晉南建立河東郡,集小鄉邑聚為縣,置縣令、司馬等流官,在這裡根深蒂固的大夫之家都要遷徙到邊郡去,不願意遷走的將被剝奪領地,荀瑁估計就笑不出來了。

  ……

  在這個小插曲後,穆夏的大軍繼續向西開拔,而且還加快了行軍速度,因為趙無恤對他說過,田賁是把鋒利的刀子,但也容易折斷,發揮好的時候能幹出雪夜下絳都的壯舉,發揮差的時候就像少梁一戰那樣,被人伏擊大敗。

  河東本來是晉國最肥沃,人口最密集的地區,汾水沿岸尤甚,穆夏就是絳人,自然了解這裡的富庶。然而因天災人禍的緣故,塗道兩邊的田野,或一片雜草叢生,或是麥苗倒伏,只留下被人亂踩踐踏的痕跡,無人照看。道上行人稀少,偶有人跡也是避兵遷徙的流民,他們衣不蔽體,蓬頭垢面,見趙氏大軍路過,或神情呆滯地跪伏路邊,或遠遠地拔足逃走。

  如此情形,今年以來穆夏看到太多太多了,這場大亂里受苦的不止百姓,也有如荀瑁那樣的貴族大夫。

  魏氏雖然學習趙氏,卻不敢大刀闊斧地改革制度,河東和趙氏各郡不同,在侯馬之盟後依然沿用過去的封建體系,魏氏儼然成了諸位大夫的主君,然而自魏曼多死後,河東大亂,各邑或陷於趙氏,或被秦魏聯軍霸占,混得好的大夫如荀瑁還能保有領地,混得差的直接失去了一切,流亡在外,風餐露宿。

  無論如何,這一戰之後,晉國貴族們最後的自留地也要打沒了。

  由血統和出身決定地位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到時候,哪怕是流傳數百年之久的貴族,也得對穆夏、田賁等出身卑微的趙氏官僚點頭哈腰。

  所以這不僅是為趙氏而戰,也是為自己而戰。對士卒們也一樣,若不是為了戰功和授田,穆夏身後的兩萬兵卒絕不會如此奮力地邁動雙腿,向前方快速行進。

  但秦魏這次撤退顯然是有組織的,速度很快,趙軍連追了一天夜沒能把他追上,倒是一路的小邑不斷有人來歸降,穆夏一律讓董白所帥的後軍負責,避免減慢己方行軍速度。

  到四月二日上午,當他們抵達翼邑時,前邊有斥候飛馬來報:「田司馬已在韓原追上敵軍……」

  「韓原……」這是個熟悉的名字,穆夏打開地圖,找到了其位置。

  韓城郊外的原野,距離此地不過二十里!

  然而韓原距離大河也僅有二十里余里,倘若趙軍慢了一點,敵軍完全可能用大河東岸的船隻逃回河西……

  「兩個時辰!」嗅到大戰氣息的穆夏一拳打在車欄上,篤定地說道:「只要田賁為我爭取兩個時辰,大軍便能趕到韓原會戰!」

  第984章 韓之戰(上)

  幾陣春雨之後,三月的河東地區一片春意盎然,綠草茵茵,百花含苞待放,若非道旁樹木被剝掉的樹皮,根本看不出去年這裡曾鬧過旱災蝗災。

  大河以東,韓原,這裡位於韓城近郊,西距大河二十五里,東距新絳百里,正好扼守在汾水北岸,是秦晉相爭的戰略要地,著名的韓之戰就發生在此。

  公元前645年,秦穆公親自率師伐晉,三戰全勝,並東渡黃河打到了韓城。九月十四日,秦、晉兩軍在韓原交戰,晉軍雖然英勇作戰,最後卻因為晉惠公脫離大部隊,被秦軍俘虜而失敗。那是春秋幾百年裡,為數不多的秦國能壓制晉國的時期。

  今天,仿佛曆史重演,秦人再度打到了大河以東,只可惜他們已經呆不長了。

  韓地廣闊的原野上,風和日麗,一支綿延數里的龐大軍隊,正沿著這條道路,腳步匆匆的行進著。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