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7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所以他早就在著手遷徙人口的事情了,將河間遷成一片白地,再依託大河和高唐、夷儀等要塞化的城邑進行防守,這樣方能事半功倍,陳氏的大河舟師,足以截斷任何試圖渡河的人!

  然而這份和平的意願卻沒有被趙氏第一時間接受,趙無恤沒有理會陳氏「停停停!」的大喊,他命令幾路軍隊繼續前進,將河間的齊國據點分割包圍,只剩下東武城一處留著沒打,在得知魯國方向盜跖部進攻齊長城沒討到便宜後,這才同意陳恆的請求。

  於是河間地的人口,陳氏只來得及遷走三分之一,還搭進去了東武城剩下的千餘守軍,想要贖回,只怕又要出點血了……

  停戰協議在大河幹流簽訂,和西面被稱為「清河」的支流不同,水較為渾濁的「濁河」水流急促而寬闊,尤其是在北方水量充沛的春秋時代,一眼望不到邊,若再往前推千餘年,在大禹治水的時代,整個華北平原都是它奔流而過的澤國。

  陳氏能認慫,能下人,同時也極為能忍,在幾年前盜跖的黑旗河盜船威脅到航運安全後,他們加大了對舟師的重視。陳氏的大河水師,有大翼五艘,中翼小翼數十,艨艟近百,的確有阻斷衝垮趙軍浮橋的能力,趙無恤想要一鼓作氣打過河對岸去,雖然能夠辦到,但損失絕不會小。

  何況要打高唐、夷儀,乃至於臨淄的話,就是場舉國之戰了,說不定打個兩三年也沒有結果,到時候府庫空虛,兵卒疲憊,反倒讓韓魏慢慢恢復發展起來,讓吳楚北上,豈不糟了?趙無恤可沒興趣學曹操來個橫槊賦詩,然後多年苦心經營化作一場空,現在需要的是穩,而不是急。

  伐千乘之國,不可一蹴而就,只能鈍刀子割肉,慢慢宰殺。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後得兩三年安寢,起視四境,而趙兵又至矣……奉之彌繁,侵之愈急,故不戰而強弱勝負已判矣,至於顛覆,理固宜然。」站在濁河邊上,趙無恤露出了笑,他距離高唐、臨淄,又近了一步。

  如此一來也有好處,那就是向諸侯和韓魏傳播一種假象:趙氏滅代,是為了報復,奪回河間,是為了光復失地,同時加大威望,趙無恤追求的,還是像他祖先趙宣子那樣尋求晉國的霸業,而不在於兼併天下。

  所以從在魯國起家至今,雖然有機會夷滅泗上十多個小邦,但趙無恤卻沒有亡任何一家社稷,除了僭越稱王的化外戎狄代國。要想方設法,不能讓敵人擰成一條繩,這是謀天下的必備素質。像拿破崙那樣大殺四方,連續挫敗幾次反法同盟,的確夠傳奇夠痛快,但無論是人民,還是國家的戰爭機器,都會有疲憊的一天。

  一月底出兵,二月底就結束了戰事,這次晉侯午二十年,齊孺子侯五年的河間攻勢來得快去得也快,結果以齊國歸還河間而告終,勝利如此輕鬆,一時間,趙氏上下一片歡欣鼓舞,連趙無恤也竟有些得意了。

  趙氏大勝而歸,因為沒有大的戰役,傷亡僅有數百,當然,除了陳氏答應「賠償」趙氏損失的粟米二十萬石,葛麻五千斤,鹽兩千鍾之外,也沒什麼現成的戰利品可言。

  雖然河間在後世號稱「地濱滄海,鹽鹺之利,軍府所資。又舟車通利,四方供億,皆取給焉。」但這時代人口少,土地差,想要富庶,仍需數十年甚至上百年開發才行。

  趙無恤攻略河間的目的,更多是戰略方面。

  此地是華北平原的水陸衝要,南臨河、濟,西臨邯鄲、東陽,奪取這裡,不僅能拓展鄴城的縱深,讓大本營更安全,更能迫近高唐,讓陳氏日夜不得安寢,無法好好發展內政,恢復齊國國力。

  趙無恤當即將此這片新獲得的狹長土地,連帶南面的館陶等城邑,合併為一個郡:河間郡,這是趙氏治下的第三個郡,治所在巨鹿澤畔的巨鹿城,由趙氏的老家臣楊因擔任郡守,羊舌戎為郡都尉。

  官署中,他笑著對眾人說道:「齊人築城,趙氏接手,所以河間的城邑是現成的。」

  「館陶縣、巨鹿縣、武遂道、東武城道、扶柳道,暫且先列兩縣五道,除了巨鹿和館陶外,其餘三道免除一年賦稅,要儘快設置亭驛,編戶齊民。」

  結束戰爭後,將瑣事布置給臣僚們,難得松閒下來,趙無恤心理的懈怠傲然也到了極致,便去一覽前幾日沒時間遊玩的巨鹿澤。

  ……

  巨鹿澤坐落在華北平原的中心,傳聞「大禹導河,北過洚水,至於大陸」,大陸也就是巨鹿,春秋時代的北方,和後世的江南水鄉也差不多,尤其是黃河下游水網縱橫,湖泊廣闊,這巨鹿澤有清河、漳水等眾水所匯,趙無恤登山遠眺,只見這裡波瀾壯闊,氣吞寰宇,不亞於南方的雲夢、五湖。

  他不由出言贊道:「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真不愧是華北的水泵,有這個大湖在,不怕周邊的農業搞不起來。

  恰好此時,有家臣拍趙無恤的馬屁,說上卿之前在鄴城節儉持家,沒有修建台閣高樓,如今代國已滅,齊國已服,燕、中山莫不賓從,為了顯示上卿的威儀,不如在風景秀麗的巨鹿澤畔,修築一座離宮何如?

  所謂大澤並非簡單的大湖,除了湖水之外也有很多濕地,這種地形適合諸侯卿大夫遊獵消遣。那家臣準備充分,甚至連修離宮的地方都幫趙無恤瞧好了。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