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2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項橐一時間有些尷尬,不知道如何接話,魯國乃周公之後,姬周一向自命為黃帝之後,所以黃帝在魯國的官方傳說中一直以正義形象面世,但對於失敗者的後裔來說,卻並非如此。

  沒有理會項橐的窘態,趙無恤眺望白雪皚皚的阪泉之野,陷入了沉思。

  他現在算是相信後世《古史辯》的論述了:古史是事實和想像交織而成的層疊累積,越後世的人,暢想的上古就越久遠,越詳盡。

  所以這時代炎黃大戰的細節還未形成,就不足為奇了。

  趙無恤大膽猜測,「黃帝勝炎帝於阪泉;炎帝有天下以傳黃帝」,這些尚未面世的東西,是戰國時田齊搞的鬼,好為黃帝之後的陳氏取代炎帝之後的姜姓尋找歷史依據。

  反正傳說的源頭多種多樣,晉國有一套,楚國有一套,齊國自然也有一套,各說各話。田齊大肆宣揚他的高祖黃帝戰勝炎帝於阪泉,通過稷下學宮被放大流行開來,等到其他傳說漸漸湮滅於塵土時,仍然存世的東西就成了後人信之不疑的古史。

  歷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尤其是古史,別說為先祖塗抹功績,甚至連冒認祖宗也不足為奇。越國就是一個例子,有趣的是,趙無恤所在的時代,越國依然沒有以大禹為祖先,于越依然是自外於中原的蠻夷,那大概是勾踐戰勝吳國北上爭霸,出於文化和血緣自卑感而攀扯上的。

  到了後世依靠《史記》上的孤證,連匈奴人也自命夏禹之後了,赫連勃勃還建立了大夏國。不過匈奴、鮮卑祖述夏禹、黃帝,大家都不相信,可春秋之際去古未遠,這時代代國、中山、越國冒認祖先,一來二去變假成真。

  對此趙無恤倒是不排斥,這是蠻夷對中夏文化向心力和認同感的體現,以夏變夷,多好的事情。就好比兩千年以後雲南一些土著的少數民族,聊起祖先,就是什麼「來自南京柳樹灣」,因為自卑於文化和身份,遂把自個當成移民之後了。

  而且時代愈後,傳說中的中心人物愈放愈大,在周人取代殷商獲得天下後,作為姬周的始祖,黃帝的形象被塗抹上了越來越多的光環,他的形象也距離最初越來越遠。

  但這時代大一統的思潮還沒成型,所以對五帝世系的嫁接合一尚未完成,就趙無恤所知,暫時還沒有人將少昊、太昊這些源於東夷大神的支系和炎黃的世系聯繫到一起。

  嬴姓的秦趙,他們只承認母系來自黃帝的後裔顓頊,父系依然是源於少昊的。如果誰站出來說「少昊是黃帝之子」,肯定會被嬴姓巫祝狠狠瞪幾個大白眼,當做瘋子。

  甚至連殷商後裔宋國,這時候也從未提及他們是黃帝之後……高祖辛仍然是獨立的一脈,反倒和狄人、鳥夷有幾分淵源。

  趙無恤大致能預想到為何上古各族世系會被大肆塗改嫁接:周代姬、姜諸侯遍天下,作為勝利者的祖先,炎黃的地位也超過少昊、太昊等失敗者的祖先,在各國祭祀里更高一籌,潛移默化下,征服者的祖先也變成了土著敬仰的古代帝王。

  戰國之時「天下定於一」已成為共識,雖然政治上遲遲不能一統,但諸子百家和史官有意識地對此推波助瀾,黃帝在《世本》里就慢慢演化,變成了天下所有姓氏的祖宗。

  嬴秦出於一天下的目的,又無從逆轉局面,遂對此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只是默默祭祀少昊表示自己的源頭來自於此。到了漢代,通過史記《五帝本紀》將這一嫁接定格為事實,遂為世人信之不疑。

  所謂的「炎黃子孫」,就是這麼出爐的,果然是勝者為王敗者賊寇,二昊、蚩尤,甚至連自己的源流都被吞併湮滅。

  直到明清以後,疑古盛行,才慢慢有人對漏洞百出的古史提出質疑。

  不過考據黨們忽略了一個問題,這本來就是一個政治造祖運動,其實事實如何並不重要。

  所以趙無恤突然想到,他要是一個不高興,利用政權和學宮的優勢,鼓譟輿論,書寫典籍,維持住帝俊少昊、太昊一系與少典氏黃帝、炎帝一系的東西對峙,也未嘗不可,如此一來,炎黃子孫很可能只是指姬、姜後人了。

  但是他不會這樣做,若想促進統一,天下九州各個姓氏,就需要一個共同的祖先。

  如果實在沒有,那就必須生搬硬造一個!

  不過讓趙無恤一個少昊嬴姓後裔,厚著臉皮自稱炎黃子孫是有點奇怪的,不說別的,宋國肯定第一個站出來不服。

  但生搬硬造說黃帝炎帝其實是二昊之後,以後中國之人都要稱為「二昊子孫」?他還沒這麼不要臉,何況在炎黃地位已根深蒂固的春秋末期想要讓東方世系逆襲,也太困難了。

  於是趙無恤暗暗想道:「看來得在黃帝、炎帝、少昊、太昊、高祖辛之上,再編造一個上古大神了。要不就帝俊吧,就說他是天帝在人間的化身,帝俊生少典氏,又生二昊,少典氏生黃帝、炎帝,各支系的祖先這樣就這樣成兄弟叔伯了,兄弟雖然分離,但畢竟是一家人,遲早要回歸統一的……」

  編造古史這種事情,要從早做起,通過記錄和傳播優勢,讓幾代人之後便信之不疑,趙無恤準備回到鄴城後就開始著手此事……

  冬雪停歇後,趙無恤等待的使者也終於來了,不過燕國人被降雪阻斷在半路,不能及時到達,先來的,反倒是中山國的人。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