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0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趙上卿在代城之外迎接了虞喜一行,在虞喜下拜獻上俘虜和一眼望不到邊的牲畜後,趙無恤將他扶了起來,贊道:「安邊境,立功名,在於良將,不可不擇也。穆夏與你都是跟了我十多年的老人,我的眼光果然沒有錯,誰能料到一個小小馬廄里,會出兩位猛將呢?」

  「我算了算,你前後奔襲千餘里,斬虜首近千級,代地望風而降,五日六百,十日一千,如此疾速,真乃吾之飛將軍!」

  「飛將軍!」

  一時間,眾人皆歡呼不已,虞喜「飛將軍」之名,頓時傳遍了趙軍,也傳遍了代地……

  「此番大戰,代子聚集了近萬人,精銳全部上陣設下埋伏,意圖以以逸待勞之勢重創我軍。但結果,卻是代人被殺得大敗,代子被俘身死,代城陷落,一些部落亡命而走,在遭到虞都尉追擊後部眾十不存一……在小人看來,對於信奉強者為尊的草原之民來說,這一場大戰已經足夠了,如今見大勢已定,又有屠何等部搶先效忠,代地的其他部族都忙於清點部族資財、整編青壯隊伍,準備向上卿俯首稱臣。」

  趙無恤和虞喜使出來的是大棒,猗頓則負責去各部落扔胡蘿蔔,他熟悉這裡的風土人情,各勢力情況,加上有趙軍強大的實力做後盾,做起來事半功倍。很快,在猗頓的說服下,代地有名頭的部落,其君長都親自來代城,向趙無恤表示臣服。

  「代地確定無疑地迎來了自己的新共主,那就是趙氏,但接下來的問題在於……上卿打算如何治代?」

  見猗頓說了一半打住,趙無恤知道他肯定有想法,便鼓勵道:「若論對代地、草原的熟悉,沒有人能比得過你,有什麼想法但說無妨。」

  「唯……」猗頓便將去年和虞喜討論「以夏變夷」又說了一遍,只是把依靠貿易慢慢改變代國,變成了趙氏主導這裡加速華化。

  「代城一帶的氣候作物,其實與太原、東陽並無差異,頂多稍微冷一些。雖然戎狄雜處,但也漸漸有城郭農耕,只要每年移部分人口過來定居,便能牢牢紮下根來,加以經營,便是一處地氣豐暖,歲收恆裕,居民繁庶,商賈輳集的富庶都邑。」

  「此外,各部落仰慕晉地風物,不如讓臣加大對他們的貿易,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一旦戎狄君長習慣住宮室,吃米麵,穿絲麻綢緞,便再也沒辦法回到食酪漿、茹毛飲血的日子去了。再挑選各部落君長的兒子去太原,去鄴城居住學習,漸染華俗,一兩代人後,戎狄皆將化為諸夏矣!」

  「說得好。」趙無恤對猗頓再度刮目相看,這個奸商的眼光,竟不亞於他的封疆大吏們,就在這時候中原人普遍存在「戎狄豺狼,不可厭也,諸夏親昵,不可棄也」,此疆彼界的意識中時,猗頓卻敏感地看到了,不同民族間的差距,很大程度上是生活方式造就的。

  他記得前世看過一本《遊牧者的抉擇》,講述遊走於農牧交界線的古人,如何在農耕、狩獵採集和遊牧間進行抉擇。選擇前者的,進入大河平原成為華夏的先民。選擇後者的,則變成了山區和草原的戎狄,這也是為何姜氏戎與齊國同為姜姓之裔,為何狐戎、驪戎與晉國同為姬姓之裔的緣故。一個族源,卻分成為戎狄華夏,不同的生活方式,在歷史上的某個岔路口,他們分離了。

  所以,沒有天生的遊牧者,也沒有天生的農民,環境決定了草原和農耕區的風俗和文化差異,但在代地,尤其是桑乾河以南,與太原、東陽的差距微乎其微。

  「我決定在舊代國的基礎上,組建代郡。」趙無恤也向猗頓吐露了計劃,他已經靠自己的努力表現,從一個可以利用一下的商賈,變成了可供諮詢的良臣。

  「因為戎狄雜處,迫近胡貉的緣故,代郡會和太原的情況不大一樣,同時有兩個地位相同的長吏,代郡太守駐紮在代城,其轄區稱之為『道』……」

  猗頓一愣:「什麼是道?」

  這是趙無恤把戰國時期秦國的制度直接剽竊來用了:「其實也就是縣,只是編戶齊民曰縣,戎狄蠻夷雜處曰道,加以區別,最終目標就是讓道的戎狄蠻夷華化,成為趙氏的納稅編戶。代郡南部一共有四個道,依次是:恆山、代、無終、阪泉,治理之法與太原類似,只是稅賦的收取會略有不同。」

  隨著郵成也成功降服占據窮魚之丘的無終戎,整個代國已經落入趙無恤手中。

  猗頓心裡略一計較,發現這四個道都在桑乾河之南,莫非桑乾河以北的地區,上卿另有打算?

  「不錯,桑乾河以北和以南不大一樣,基本是各部落的牧場,難以統治,故而不設縣。虞喜任都尉,攜帶騎兵駐紮在草原上,統御各部落。」

  猗頓細細一琢磨,頓時拊掌而贊:「高明!此舉高明!如此一來,北部都尉治氈帳、部族之政,同時防禦周邊的胡貉。南面郡守負責郡縣、移民、農耕租賦之事,代郡可以一分為二,因俗而治,既能讓各部落戰力為我所用,又能漸漸讓南部四個道變戎狄為華夏,上卿真是神來之筆啊!」

  趙無恤笑而不語,他當然不會告訴猗頓,這個腦洞,還是來自後世,沿著桑乾河分為農區和牧區後,代郡儼然是一個縮小版的遼朝南北面官制了……

  他又想了想道:「虞喜的駐地,放在屠何並不合適,還是放在桑乾河的支流所經的御河上吧。」




章節目錄